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要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激励的评价。为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尝试从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这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想法。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促使评价到位
学生、教师、家长是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三大主体,如果能通过这三大主体去评价,就能很入微地了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思想和方法,能正确评价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首先是巧妙运用学生自己之间的评价。如今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要小学生真实地表现出来。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的同学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评价的过程,也是小学生自我比较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扬长避短。
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虽然家长对教学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不全面,也许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我们还是要提倡家长参与评价。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编制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性作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等,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参与或者指导帮助下完成,就可以让学生家长感受自己子女的发展,也让家长体会到对子女评价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评价者,教师在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过程中,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起的作用,也要对自己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互动情况和学生最终表现的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理性分析,更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习惯作出客观科学的评论分析,为以后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教师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
可见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学生、老师、家长三者缺一不可。作为老师要关心学生、密切联系家长,引导做好合理的评价。
第二:切准评价内容,促使评价全面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注重过程和双基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分析,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去思考。
其一,重视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小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的教学活动。如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此时应进行怎样的有效操作呢?老师仍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学具按原来的思路摆一摆吗?假如会做的也摆,不会做的也摆,课堂气氛虽然可能活跃,可失去了借助实物演示探讨算法的作用,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流于形式,而且是一种累赘。试问这样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呢?“嗯,大家摆得真好,算得都很好”。这样笼统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不要规定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只需提醒一下:“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用其它方法来找到结果。”这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好的学生不用学具直接计算结果,差的也能借助学具计算出结果,但这样的过程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
其二,给予恰当的“双基”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有着明确的目标阐述。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那就是简单地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看作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就是技能。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知识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知识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
其三,关注情感、态度、体验的分析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查小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曾经和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00名选手进行象棋淘汰赛,要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有学生在一一排列,有学生一轮一轮计算,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姓陈的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要淘汰一名选手就要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要决出冠军,就要进行100-1=99(场)比赛。”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我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这个同学很爱动脑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就给他的解法取个名,叫‘陈氏解法’,大家说好不好?”没等我话说完,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了祝贺。这样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第三:评价方法多样,促使评价科学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我们可以这样做:
1.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我上了《商不变的性质》后,设计了对“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学生自评和对同组同学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等小组互评活动。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的激励评价和对不足的指导意见。通过评价,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2.平时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这就需要做到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在平时进行分项考查,在期末进行综合。在平时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可以实行一种师生新型的交流方式——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每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实践证明,“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
3.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面试则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要传统简单、单向、浮躁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努力探寻科学、激励、多元的评价机制,促使小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促使评价到位
学生、教师、家长是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三大主体,如果能通过这三大主体去评价,就能很入微地了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思想和方法,能正确评价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首先是巧妙运用学生自己之间的评价。如今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要小学生真实地表现出来。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的同学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评价的过程,也是小学生自我比较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扬长避短。
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虽然家长对教学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不全面,也许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我们还是要提倡家长参与评价。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编制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性作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等,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参与或者指导帮助下完成,就可以让学生家长感受自己子女的发展,也让家长体会到对子女评价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评价者,教师在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过程中,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起的作用,也要对自己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互动情况和学生最终表现的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理性分析,更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习惯作出客观科学的评论分析,为以后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教师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
可见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学生、老师、家长三者缺一不可。作为老师要关心学生、密切联系家长,引导做好合理的评价。
第二:切准评价内容,促使评价全面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注重过程和双基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分析,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去思考。
其一,重视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小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的教学活动。如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此时应进行怎样的有效操作呢?老师仍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学具按原来的思路摆一摆吗?假如会做的也摆,不会做的也摆,课堂气氛虽然可能活跃,可失去了借助实物演示探讨算法的作用,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流于形式,而且是一种累赘。试问这样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呢?“嗯,大家摆得真好,算得都很好”。这样笼统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不要规定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只需提醒一下:“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用其它方法来找到结果。”这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好的学生不用学具直接计算结果,差的也能借助学具计算出结果,但这样的过程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
其二,给予恰当的“双基”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有着明确的目标阐述。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那就是简单地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看作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就是技能。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知识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知识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
其三,关注情感、态度、体验的分析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查小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曾经和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00名选手进行象棋淘汰赛,要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有学生在一一排列,有学生一轮一轮计算,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姓陈的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要淘汰一名选手就要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要决出冠军,就要进行100-1=99(场)比赛。”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我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这个同学很爱动脑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就给他的解法取个名,叫‘陈氏解法’,大家说好不好?”没等我话说完,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了祝贺。这样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第三:评价方法多样,促使评价科学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我们可以这样做:
1.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我上了《商不变的性质》后,设计了对“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学生自评和对同组同学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等小组互评活动。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的激励评价和对不足的指导意见。通过评价,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2.平时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这就需要做到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在平时进行分项考查,在期末进行综合。在平时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可以实行一种师生新型的交流方式——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每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实践证明,“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
3.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面试则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要传统简单、单向、浮躁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努力探寻科学、激励、多元的评价机制,促使小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