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共同发展 差异发展 分层施教
一、课堂分层教学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习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若忽视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分类指导,实施差异教学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结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数学课堂尝试分层教学的实践。这里所谓分层施教就是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并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这样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分层非局限于对学生静态学习状态的划分,而是蕴含着如上述诠释的发展生成过程。
二、分层教学的依据
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解决初中教育的普及性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途径。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因材施教最充分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但现行的班级集体教学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很好的实现个别教学的。分层教学把“面”的教学划分成了“片”,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进行个别教学,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契合点。如何做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有机统一,这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学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科学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人。不同的学生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A、B、C三个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能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上。首先我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落实分类指导,面向全体。分层备课:在教学中考虑几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对C类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对A、B类学生提出比较高要求。同时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分层授课:辅导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着眼于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C类降低难度,对A类学生提高要求。为了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我在备课时就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严重危险。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将所教的班级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的解答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我还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稍加指点和提示。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的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对于差生可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前进——有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学生完成作业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和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许不会把评分看成是一种棍棒。他们可以坦率地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们不会在考试时夹带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他想树立自己的威严。另外,我设立了三个课代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作业分成三个层次上交:优秀学生的作业交给第一个课代表;中等生的作业交给第二个课代表;学困生的作业为下层,交给第三个课代表。给每个课代表分发学生名单,便于教师在作业批改时记录下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证明,这样做好处颇多,学生的作业上交层次清楚,让教师心中更有条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这种上交作业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做好作业的信心,促使后进的学生向上两个层次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欲望。
关键词:共同发展 差异发展 分层施教
一、课堂分层教学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习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若忽视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分类指导,实施差异教学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结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数学课堂尝试分层教学的实践。这里所谓分层施教就是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并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这样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分层非局限于对学生静态学习状态的划分,而是蕴含着如上述诠释的发展生成过程。
二、分层教学的依据
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解决初中教育的普及性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途径。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因材施教最充分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但现行的班级集体教学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很好的实现个别教学的。分层教学把“面”的教学划分成了“片”,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进行个别教学,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契合点。如何做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有机统一,这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学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科学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人。不同的学生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A、B、C三个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能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上。首先我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落实分类指导,面向全体。分层备课:在教学中考虑几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对C类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对A、B类学生提出比较高要求。同时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分层授课:辅导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着眼于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C类降低难度,对A类学生提高要求。为了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我在备课时就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严重危险。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将所教的班级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的解答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我还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稍加指点和提示。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的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对于差生可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前进——有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学生完成作业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和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许不会把评分看成是一种棍棒。他们可以坦率地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们不会在考试时夹带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他想树立自己的威严。另外,我设立了三个课代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作业分成三个层次上交:优秀学生的作业交给第一个课代表;中等生的作业交给第二个课代表;学困生的作业为下层,交给第三个课代表。给每个课代表分发学生名单,便于教师在作业批改时记录下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证明,这样做好处颇多,学生的作业上交层次清楚,让教师心中更有条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这种上交作业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做好作业的信心,促使后进的学生向上两个层次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