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及时树立榜样,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消失。在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无需喋喋不休,无需苦口婆心,无需三番五次,有时候让孩子去见证一个好的行为、享受一次被关爱的体验、接受一次温情的感动,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而教化万方。
一、身教,润物无声
师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行为被学生视为榜样,并竭力加以模仿。身教重于言教,我便用真实的“行为”教给学生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热爱集体。
一个孩子尿裤子了,我设法给他找来一条干净的裤子换上,帮他洗净尿脏的裤子;哪个女孩因起床匆忙没梳头发,我帮她梳小辫子;她上课肚子疼得受不了,我把她抱起来送到办公室休息……在学生不舒服时,我用嘴去试试他额头的体温;我会及时补上某个学生落下的课程;天冷时我为学生穿上棉衣;帮忘带文具的学生借文具;在跟学生交流时我温婉含笑,告诉他我有多喜欢他;低头捡起地上的纸片,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学生一起阅读,告诉他们我有多专注。
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孩子突然呕吐,呕吐物沾到了桌子上、地上、同桌的书上,难闻的气味充满了教室,有的同学捂着鼻子,有的离开座位,有的也“呕呕”的恶心起来。见此情景,我赶忙指挥学生开窗透气,向他了解病情,让一个同学扶他去卫生间吐完、洗脸。我赶紧拿手纸、抹布、拖把亲手把呕吐物擦拭干净。学生见证了全过程,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我抓住契机对大家说:同学们,每个人都会生病,说不定哪天那个呕吐的人就是你。当你生病难受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的……我的言行感染了大家,当这个同学从卫生间回来时,有的过来扶他。后来,再发生呕吐事件,学生就会自行处理了。
身正是范,要让他们见证老师的行为,去效仿正确的作法,用师爱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言行为学生导行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最直接的途径。
二、榜样,自会导行
威·亚历山大有句话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可见有榜样就会有力量。我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用榜样的一举一动演绎真善美,让榜样为学生导行。
班里有个刘子诚全面发展,积极乐观,责任心强,是大家崇拜的榜样。“五一”节前几天她请假去省里参加英语比赛,在山东省少儿英语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大家羡慕极了。参赛期间她落下了不少功课,可是没用老师操心,自己全部补上了。并且参赛期间也没有忘记完成各科的作业,参赛回来把所有的作业都一一交齐并质量完好。当听说这些后,大家更加佩服她了。
她当小组长,对小组的同学很負责任,维持小组秩序,帮小组同学批改、辅导,小组的同学特别服从她,对她言听计从。其他小组的同学都向往他们小组,小组长们也模仿她的样子当组长,给同学批改,帮助同学。
以她为榜样,班里没有不写作业的学生,请假落课都着急补课,小组合作组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助人、责任意识在榜样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
有句谚语说得好: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齐学好。
我们班里树立了很多榜样:“卫生星”、“助人星”、“劳动星”、“进步星”、“学习小明星”、“读书小明星”、“小小数学家”、“口算小能手”、“小小演说家”、“作业之最”、“书写之最”、“发言之最”、“助人之最”……言说榜样,让榜样言说,榜样的人格魅力无形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榜样的引领下在慢慢形成。
三、体验,道德内化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孩子美德的形成,不是空口说教的结果,不是一日之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中,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用亲身经历巩固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比如,教学生“学会礼让”,我就以“快速离座站好队伍”为情境,让学生体验出门站队怎样做到既快又谦让。
教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不经意在教室地上丢下一张纸,让学生排队一组一组地从这里经过,看谁能低头捡起这张纸片。结果人快走完了时,有一位同学低头将它捡了起来。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这么多同学从这里走过,把这张纸踩来踩去却没有一个人低头捡起。只有他捡了起来,这就是“责任心”。
这样的情境体验,可以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德育过程在学生心里得以内化。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们要用无痕的爱为孩子示范,用无声的行为为孩子导行,用润物无声的无为而治激发他们的美德。每个人的内心都盛开着一朵爱之花,滴一滴感动,谁都能吐纳芬芳。
一、身教,润物无声
师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行为被学生视为榜样,并竭力加以模仿。身教重于言教,我便用真实的“行为”教给学生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热爱集体。
一个孩子尿裤子了,我设法给他找来一条干净的裤子换上,帮他洗净尿脏的裤子;哪个女孩因起床匆忙没梳头发,我帮她梳小辫子;她上课肚子疼得受不了,我把她抱起来送到办公室休息……在学生不舒服时,我用嘴去试试他额头的体温;我会及时补上某个学生落下的课程;天冷时我为学生穿上棉衣;帮忘带文具的学生借文具;在跟学生交流时我温婉含笑,告诉他我有多喜欢他;低头捡起地上的纸片,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学生一起阅读,告诉他们我有多专注。
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孩子突然呕吐,呕吐物沾到了桌子上、地上、同桌的书上,难闻的气味充满了教室,有的同学捂着鼻子,有的离开座位,有的也“呕呕”的恶心起来。见此情景,我赶忙指挥学生开窗透气,向他了解病情,让一个同学扶他去卫生间吐完、洗脸。我赶紧拿手纸、抹布、拖把亲手把呕吐物擦拭干净。学生见证了全过程,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我抓住契机对大家说:同学们,每个人都会生病,说不定哪天那个呕吐的人就是你。当你生病难受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的……我的言行感染了大家,当这个同学从卫生间回来时,有的过来扶他。后来,再发生呕吐事件,学生就会自行处理了。
身正是范,要让他们见证老师的行为,去效仿正确的作法,用师爱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言行为学生导行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最直接的途径。
二、榜样,自会导行
威·亚历山大有句话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可见有榜样就会有力量。我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用榜样的一举一动演绎真善美,让榜样为学生导行。
班里有个刘子诚全面发展,积极乐观,责任心强,是大家崇拜的榜样。“五一”节前几天她请假去省里参加英语比赛,在山东省少儿英语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大家羡慕极了。参赛期间她落下了不少功课,可是没用老师操心,自己全部补上了。并且参赛期间也没有忘记完成各科的作业,参赛回来把所有的作业都一一交齐并质量完好。当听说这些后,大家更加佩服她了。
她当小组长,对小组的同学很負责任,维持小组秩序,帮小组同学批改、辅导,小组的同学特别服从她,对她言听计从。其他小组的同学都向往他们小组,小组长们也模仿她的样子当组长,给同学批改,帮助同学。
以她为榜样,班里没有不写作业的学生,请假落课都着急补课,小组合作组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助人、责任意识在榜样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
有句谚语说得好: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齐学好。
我们班里树立了很多榜样:“卫生星”、“助人星”、“劳动星”、“进步星”、“学习小明星”、“读书小明星”、“小小数学家”、“口算小能手”、“小小演说家”、“作业之最”、“书写之最”、“发言之最”、“助人之最”……言说榜样,让榜样言说,榜样的人格魅力无形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榜样的引领下在慢慢形成。
三、体验,道德内化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孩子美德的形成,不是空口说教的结果,不是一日之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中,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用亲身经历巩固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比如,教学生“学会礼让”,我就以“快速离座站好队伍”为情境,让学生体验出门站队怎样做到既快又谦让。
教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不经意在教室地上丢下一张纸,让学生排队一组一组地从这里经过,看谁能低头捡起这张纸片。结果人快走完了时,有一位同学低头将它捡了起来。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这么多同学从这里走过,把这张纸踩来踩去却没有一个人低头捡起。只有他捡了起来,这就是“责任心”。
这样的情境体验,可以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德育过程在学生心里得以内化。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们要用无痕的爱为孩子示范,用无声的行为为孩子导行,用润物无声的无为而治激发他们的美德。每个人的内心都盛开着一朵爱之花,滴一滴感动,谁都能吐纳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