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院校是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为目的,而今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影响,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本论文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目标予以分析,并最终形成明确定位,希望抛砖引玉引发讨论。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分析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06-01
  前言
  一体化课改指的学校、企业围绕“理论+实践”展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种课改模式其实在大学、大专也在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院校需要综合分析自身一体化课改优势,然后确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
  一、技校一体化人才培养swot分析
  1.技工院校一体化教育面临的优势。
  首先是证件优势,技校是国家劳动部门或者人社部门主管,毕业合格发技工证和技工学校毕业证的双证教学机构,其培养的是实用性技术人才,技工证增加了毕业生就业优势。其次是政策优势,国家有专门政策,面对本科专科的公务员考试将面对技工开放,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公务员系统,改良后者人才组成,确保队伍健康发展。再次教学优势,技校已经拥有五十多年教育历史,在实用性人才教育方面拥有五十多年经验累积。然后是畢业就业优势,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校将近3000所,学生将近四百万,最近几年就业率达到了96%。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技工劳动者在总体就业者中占比仅为5%,即技工未来就业状况将会相对乐观。最后是生源优势,即技工院校学生80%来自于农村,其本身具有吃苦耐劳品质,大部分为人淳朴,拥有良好的思想基础。综合以上原因,技校一体化教学较比大学或者大专相关课改具有一定优势。
  2.技工院校一体化教育面临的劣势。
  首先,技工毕业生学历不足,不足以和大学、大专毕业生抗衡。社会一部分企业存在学历至上观念,这会导致一部分技工被排除在大门之外。其次,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待遇低,造成教学热情不足,技工院校教学水平提升困难。再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综合知识的学习。
  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育面临的机会。
  首先,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来自于农村的技工吃苦耐劳的特点得到了社会企业广泛赞誉;其次,国家正在计划提升技术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这对于技工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技工院校一体化教育面临的威胁。
  首先,技校资金支持不足,这一点人民网《人社部:技工院校办学面临三大困难》已经对资金不足进行了充分分析。其次,教育创新不足,导致课改的深度不够,没有在传统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
  总而言之,技校在我国拥有半个世纪的教育史,之前主要培养高、中、低三个档次技术工人,满足社会发展对技工的人力需求。不过现如今大学、大专学历开始普及,技工毕业生学历不占优势,故此技工院校只能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以此来打造毕业生就业优势,使其凭借自己所学来谋求更好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1]。
  二、技校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技工院校应当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握紧政策抓手,整合自身优势,将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综合素养提升方面,即通过科学培养,使得毕业生拥有优良思想、较强专业水准、强大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是新课标下,学科素养成为了热门名词,已经在大学、大专、中专、技工院校推广开来。其指的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注重学生的思想、技术、实力结合能力等培养,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同为一体化教学,技工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又如何胜过本科、专科毕业生?笔者认为这涉及到了三个问题,即思想定位、专业教材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第一,思想定位。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就业先决条件,因为品德不良而技术高超同样是一个危险品,这样的人在行业中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思想定位中,要积极地采集社会技工岗位素养要求,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职业思想意识,这是打造技工综合素质的关键一步。
  第二,专业教材定位。专业教材是全国统一的,即大学一体化教学、专科一体化教学、技工一体化教学,三者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重复部分,但必然存在其各自显著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技工院校首先要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独特的综合素养。建议,技工院校在专业教材基础上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教材,能够使得本地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积极地改革传统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将技术研发、人才就业作为两个重心来进行深层合作。在教学中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向资源整合者、学习引导者、问题提出者的身份转变,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设备改良甚至于设备研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工匠精神”,从而打下雄厚技术基础[2]。
  总结
  技工一体化课改人才培养要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国家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自身一体化教学的优劣势,如此才能取长补短,培养出社会所学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复合型人才定位应该是思想优秀、技术高超、创新意识强、善于团队合作。这样便进一步明确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结合”之下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实现学生动脑决策、动手实施、总结评价的动态的主动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志霞.江苏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培训,2014(3):52-53.
  [2]王红梅.稳扎稳打均衡培养——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5(9):107-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这是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教师应创造平等合作和谐教学环境、挖掘学科教材思维,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能力;学科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10-02
【摘 要】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美术课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很多学校安排的美术课课时较少。由于教学设施、认识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美术课是副课,对美术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将主要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农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兴趣;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语言,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应用能力。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英语成绩,而英语的应用能力却被忽视了。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不错,但是在真正的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英语的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主要从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形式
【摘 要】初中是培养思维创造力最佳的阶段,物理更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学习的创新思考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面对的问题以及方式方法进行讨论,探究教学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O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摘 要】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突出德育首位,构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的育人体系,使学校真正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对于培养优秀的新时代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从控制系统视角下看,学校育人工程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可控性的教育控制系统,笔者将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运用控制系统原理,对提升中学德育有效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