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内涵;问题;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再一次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公民。新型公民不仅在精神品质上要有内在的超越,达到一个较高的理想境界,同时还要把那些精神品质转化为内在的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胜任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历史责任。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然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是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等。道德素质,是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但思想道德素质,显然不是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突出思想素质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同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结合。就思想素质而言,要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来确立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价值观而言,要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内容,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就道德而言,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具备了这种思想方法,道德价值观念,才能说拥有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我们实施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其主要表现:
1、价值取向紊乱
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公民出现了精神价值的紊乱和错位。而且,这种紊乱和错位,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公民混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使公民无形之中步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例如我们常常抛开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不谈,抛开文化人的主体选择方式不谈,一味的肯定赚钱的正当性,一味的肯定获取最大利益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于是就有职业道德削弱,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以坑、蒙、拐、骗等不法手段谋求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
2、思想道德教育的疲软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的失误,我们总是站在抽象的高标准上,用崇高英雄形象或理想道德楷模约束全民的道德,即用圣德来要求常德。同时,我们总是从传统的角度,用传统美德的教诲代替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新道德准则的宣传。这两者都会产生不良效果。前者,使大多数公民对圣德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又会使常德无人遵守,结果恰好给公民造成一种道德真空状态。后者,不但使大多数公民对传统道德产生厌倦,而且使新道德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结果恰好使道德的调节功能失效。近几年来,我们的公民有好多一直处在这样一种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道德困境中。
3、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如今体制不够健全,法制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漏洞与薄弱环节,缺乏一套适合转型时期和本部门实际的,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好多办法不能用老办法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2]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不断进取的精神,必须在继承以往切实有效方法的基础之上,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在继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完善。
三、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最重要的人本基础和人才条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方式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便能够合理地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迷失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公民,特别要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公民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稳定的思想,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乡村基层和社会各方面的载体作用。在学校,要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专家学者分别编写出内容、形式多样、标准、规范、生动活泼的教学课本和宣传材料,利用教育系统对青少年进行经常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我们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把道德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完善规章制度
除了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规范与准则惩治违法行为和规范越轨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有序,矫治人们的言行来培育社会文明风尚,从而提高为人的素质和做人的品质。另一方面,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围绕业务工作的需要,制定道德规章条例,从外在行为上形成有章可循的硬性约束机制,如有些城市制定的市民文明守则,有的乡村制定的村规民约,有些部门制定的职业行规。同时,通过道德的实践精神来培养人的良心,从形而上的生命本体上增强人的道德修养,改善人的精神质量。
总之,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有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才能为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杜丽娟(1985-),女,汉族,内蒙古临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
关键词:内涵;问题;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再一次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公民。新型公民不仅在精神品质上要有内在的超越,达到一个较高的理想境界,同时还要把那些精神品质转化为内在的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胜任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历史责任。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然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是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等。道德素质,是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但思想道德素质,显然不是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突出思想素质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同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结合。就思想素质而言,要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来确立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价值观而言,要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内容,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就道德而言,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具备了这种思想方法,道德价值观念,才能说拥有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我们实施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其主要表现:
1、价值取向紊乱
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公民出现了精神价值的紊乱和错位。而且,这种紊乱和错位,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公民混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使公民无形之中步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例如我们常常抛开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不谈,抛开文化人的主体选择方式不谈,一味的肯定赚钱的正当性,一味的肯定获取最大利益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于是就有职业道德削弱,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以坑、蒙、拐、骗等不法手段谋求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
2、思想道德教育的疲软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的失误,我们总是站在抽象的高标准上,用崇高英雄形象或理想道德楷模约束全民的道德,即用圣德来要求常德。同时,我们总是从传统的角度,用传统美德的教诲代替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新道德准则的宣传。这两者都会产生不良效果。前者,使大多数公民对圣德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又会使常德无人遵守,结果恰好给公民造成一种道德真空状态。后者,不但使大多数公民对传统道德产生厌倦,而且使新道德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结果恰好使道德的调节功能失效。近几年来,我们的公民有好多一直处在这样一种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道德困境中。
3、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如今体制不够健全,法制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漏洞与薄弱环节,缺乏一套适合转型时期和本部门实际的,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好多办法不能用老办法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2]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不断进取的精神,必须在继承以往切实有效方法的基础之上,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在继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完善。
三、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最重要的人本基础和人才条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方式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便能够合理地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迷失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公民,特别要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公民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稳定的思想,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乡村基层和社会各方面的载体作用。在学校,要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专家学者分别编写出内容、形式多样、标准、规范、生动活泼的教学课本和宣传材料,利用教育系统对青少年进行经常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我们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把道德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完善规章制度
除了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规范与准则惩治违法行为和规范越轨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有序,矫治人们的言行来培育社会文明风尚,从而提高为人的素质和做人的品质。另一方面,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围绕业务工作的需要,制定道德规章条例,从外在行为上形成有章可循的硬性约束机制,如有些城市制定的市民文明守则,有的乡村制定的村规民约,有些部门制定的职业行规。同时,通过道德的实践精神来培养人的良心,从形而上的生命本体上增强人的道德修养,改善人的精神质量。
总之,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有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才能为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杜丽娟(1985-),女,汉族,内蒙古临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