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市简介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40年来,深圳首创了1000多项改革举措,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蝶变为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
获奖理由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试验田”,这座城市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40年间,这座城市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丰厚的改革遗产和创新基因,始终引领中国改革的浪潮,并将在创新之路上继续勇立潮头。
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
深圳,原本只是一个隶属于广东省原宝安县、靠近香港的边陲小镇,鲜为人知,甚至在地圖上难觅其踪。设立经济特区后,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深圳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如今,深圳已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蝶变为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2019年,达到2.69万亿元,规模增长了接近1万倍。人均GDP突破20万元,位列全国第一,成为继上海、北京后,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如此评价深圳。当初的“改革闯将”“开放先锋”,当下站在更高的山峰上。已迈入不惑之年的深圳,却尽显青春朝气,依旧充满活力。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并以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为这座城市命名。同年4月的一天,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这一天,也成为深圳特区的“生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一直扮演着“试验田”“先行者”的角色。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时讲道,“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解放思想、不惧失败、开放包容等理念被广泛认为是成就深圳的因素。深圳最早在全国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以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等发展理念。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最初能够获得发展,与政策优势密切相关。成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授权,使得在深圳拓荒的人勇往直前,拥有了广阔的冒险、探索空间。这种率先改革的政策优先权,迅速展示出了对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叠加的“虹吸效应”,从而迅速推动了深圳经济阔步发展与壮大。
陶一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深圳的成功与移民城市的特质也有直接关联。很多人看好深圳未来,放弃了原本很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位,他们组成了深圳一个特别的群体,使深圳产生了独特文化。他们的到来,让这个城市冒险指数更高,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更容易产生思想火花。
今天,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料显示,40年前,深圳市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已大约有1000栋。深圳的道路里程已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也是一座拥有近千座公园的“公园之城”。在深圳,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数量较特区成立之初增长了801%;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如今已有15所高校。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城市经济受到冲击,但深圳经济快速实现了“V”形反弹。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在陶一桃看来,土壤加翅膀,让深圳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深圳在1992年就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现在,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6%,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占比95%。可以说,“民营企业早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坚实的土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民营企业发展起飞的翅膀。这是深圳可持续增长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深圳能够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原主任乐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内地城市,深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而且是先行一步。因此,在要素市场主体的培育方面,比多数地方要领先一步。比如在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方面,都要比内地活跃,这也给深圳的创新发展方面带来了必要的支撑起到了激励作用。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40年来,深圳首创了1000多项改革举措,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蝶变为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
获奖理由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试验田”,这座城市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40年间,这座城市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丰厚的改革遗产和创新基因,始终引领中国改革的浪潮,并将在创新之路上继续勇立潮头。
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
深圳,原本只是一个隶属于广东省原宝安县、靠近香港的边陲小镇,鲜为人知,甚至在地圖上难觅其踪。设立经济特区后,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深圳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如今,深圳已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蝶变为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2019年,达到2.69万亿元,规模增长了接近1万倍。人均GDP突破20万元,位列全国第一,成为继上海、北京后,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如此评价深圳。当初的“改革闯将”“开放先锋”,当下站在更高的山峰上。已迈入不惑之年的深圳,却尽显青春朝气,依旧充满活力。
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并以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为这座城市命名。同年4月的一天,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这一天,也成为深圳特区的“生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一直扮演着“试验田”“先行者”的角色。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时讲道,“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解放思想、不惧失败、开放包容等理念被广泛认为是成就深圳的因素。深圳最早在全国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以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等发展理念。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最初能够获得发展,与政策优势密切相关。成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授权,使得在深圳拓荒的人勇往直前,拥有了广阔的冒险、探索空间。这种率先改革的政策优先权,迅速展示出了对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叠加的“虹吸效应”,从而迅速推动了深圳经济阔步发展与壮大。
陶一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深圳的成功与移民城市的特质也有直接关联。很多人看好深圳未来,放弃了原本很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位,他们组成了深圳一个特别的群体,使深圳产生了独特文化。他们的到来,让这个城市冒险指数更高,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更容易产生思想火花。
今天,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料显示,40年前,深圳市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已大约有1000栋。深圳的道路里程已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也是一座拥有近千座公园的“公园之城”。在深圳,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数量较特区成立之初增长了801%;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如今已有15所高校。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城市经济受到冲击,但深圳经济快速实现了“V”形反弹。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在陶一桃看来,土壤加翅膀,让深圳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深圳在1992年就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现在,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6%,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占比95%。可以说,“民营企业早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坚实的土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民营企业发展起飞的翅膀。这是深圳可持续增长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深圳能够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原主任乐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内地城市,深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而且是先行一步。因此,在要素市场主体的培育方面,比多数地方要领先一步。比如在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方面,都要比内地活跃,这也给深圳的创新发展方面带来了必要的支撑起到了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