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语文近二十年了,但“语文”究竟是什么?该怎么教?一下子却很难说得上来。打个比方吧,“语文”是一段锦,固然需要一双巧手织就,但真正要焕发出绚烂的光焰,还得有更多更美的材质。正如百川汇海,我想,“语文”的概念,也正是在这交汇、交融中更加丰富起来,更加生动起来,也更加明晰起来的。
信手拈来的素材。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紧扣文本展开教学也是必要和必须的。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却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自身,它需要更多地和周遭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语文的观念。
教学《天马》一文时,对于文中天马的辔头和尾巴末梢打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有学生提出对“中国特色”的概念不太清楚。我扫视了一眼教室,走到门边,拿起门框上一直悬挂着的一串鞭炮和利是封的装饰物(是学校春节时装饰教室用的),告诉学生,这就是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城乡随处可见,而且是中国所特有的。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家里过年时倒贴的“福”字、中国结、石狮子等,有的还迅速联想到北京奥运以书法和印章为主要特征的会徽,以及先后发布的以祥云图案为基础的北京奥运火炬图案、运动员服装等,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中国特色”的疑难也不攻自破。
时空交汇的美丽。语文不仅仅是预设的知识点,更是附着在一切动态的、发展着的事物之上的。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鲜活的事物,在有心人眼里,常常会有着语文发挥的空间,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
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许多柳絮乘风飘进教室,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我随即把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当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察它们的样子,发现在一团白絮中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分明是植物的种子,这也澄清了杨万里诗句“闲看儿童捉柳花”中误把柳絮说成是“花”的错误。我还给学生介绍了宋词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极传神地描绘出柳絮那种极轻极柔的样子,孩子们亲眼所见,对词人精细入微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更深的认同。最后,我们还一起吟唱了李叔同那首有名的歌曲《春游》,“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生活赋予的感悟。作为对文本的重要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拓展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还有另一类拓展,却常常会被忽视,那就是生活素材的拓展。我利用班上的实物投影仪,曾先后展示过孩子们养的蚕、在植物园里捉到的有趣的虫子、上学路上拾起的雏鸟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们的观察和体悟打开了一扇窗。
去年冬天,学校举行教学开放日,有家长一早就来到学校。早上我照例先在操场上跑几圈,然后在草坪旁边做俯卧撑。当我俯下身子的时候,发现草坪里那种很普通的草也开了花,很小的花,不趴下来几乎注意不到,而且上面沾了晶莹的露珠。我当时就拔下两枝草花,拿到教室,利用课前三分钟,投影给学生看。我讲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当你改变角度时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另一个意思,是台湾的一句谚语:一枝草,一滴露。是说哪怕一枝很渺小的草,也会受到大自然的眷顾,所以千万不要看轻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后来家长在留言里说孩子在我的课上得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
校园运动场北端有两株木棉树。春末,有那么几天,会从树上飞出许多絮状物。课余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运动场边,看一群群孩子追逐、捕捉木棉的飞絮,他们奔跑、欢笑、跳跃,像中了魔法的小动物,没法让自己停下来片刻。班上的几个女孩子还把她们收集到的木棉絮装在小瓶子里边,展示给我看,问我:“老师,这就是棉花吗?”——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棉花的。我指给他们看絮状物中间的小黑点,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木棉的种子;而飞絮,是木棉传播种子的特有方式。“可是……”,一个男孩子,用手指着四周水泥的运动场和一幢幢高楼说,“它们会在哪里发芽呢?”我眼睛一闪,告诉孩子们:“是啊,事实上很多种子都没有办法实现发芽的梦,但你想,在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朵的飞絮中,总会那么有一粒两粒种子能够找到合适的土壤,扎下根去吧?——这就是生命。”
新课程十分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这也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做人做事、读书作文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正面影响和引导,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更多地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信手拈来的素材。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紧扣文本展开教学也是必要和必须的。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却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自身,它需要更多地和周遭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语文的观念。
教学《天马》一文时,对于文中天马的辔头和尾巴末梢打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有学生提出对“中国特色”的概念不太清楚。我扫视了一眼教室,走到门边,拿起门框上一直悬挂着的一串鞭炮和利是封的装饰物(是学校春节时装饰教室用的),告诉学生,这就是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城乡随处可见,而且是中国所特有的。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家里过年时倒贴的“福”字、中国结、石狮子等,有的还迅速联想到北京奥运以书法和印章为主要特征的会徽,以及先后发布的以祥云图案为基础的北京奥运火炬图案、运动员服装等,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中国特色”的疑难也不攻自破。
时空交汇的美丽。语文不仅仅是预设的知识点,更是附着在一切动态的、发展着的事物之上的。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鲜活的事物,在有心人眼里,常常会有着语文发挥的空间,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
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许多柳絮乘风飘进教室,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我随即把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当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察它们的样子,发现在一团白絮中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分明是植物的种子,这也澄清了杨万里诗句“闲看儿童捉柳花”中误把柳絮说成是“花”的错误。我还给学生介绍了宋词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极传神地描绘出柳絮那种极轻极柔的样子,孩子们亲眼所见,对词人精细入微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更深的认同。最后,我们还一起吟唱了李叔同那首有名的歌曲《春游》,“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生活赋予的感悟。作为对文本的重要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拓展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还有另一类拓展,却常常会被忽视,那就是生活素材的拓展。我利用班上的实物投影仪,曾先后展示过孩子们养的蚕、在植物园里捉到的有趣的虫子、上学路上拾起的雏鸟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们的观察和体悟打开了一扇窗。
去年冬天,学校举行教学开放日,有家长一早就来到学校。早上我照例先在操场上跑几圈,然后在草坪旁边做俯卧撑。当我俯下身子的时候,发现草坪里那种很普通的草也开了花,很小的花,不趴下来几乎注意不到,而且上面沾了晶莹的露珠。我当时就拔下两枝草花,拿到教室,利用课前三分钟,投影给学生看。我讲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当你改变角度时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另一个意思,是台湾的一句谚语:一枝草,一滴露。是说哪怕一枝很渺小的草,也会受到大自然的眷顾,所以千万不要看轻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后来家长在留言里说孩子在我的课上得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
校园运动场北端有两株木棉树。春末,有那么几天,会从树上飞出许多絮状物。课余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运动场边,看一群群孩子追逐、捕捉木棉的飞絮,他们奔跑、欢笑、跳跃,像中了魔法的小动物,没法让自己停下来片刻。班上的几个女孩子还把她们收集到的木棉絮装在小瓶子里边,展示给我看,问我:“老师,这就是棉花吗?”——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棉花的。我指给他们看絮状物中间的小黑点,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木棉的种子;而飞絮,是木棉传播种子的特有方式。“可是……”,一个男孩子,用手指着四周水泥的运动场和一幢幢高楼说,“它们会在哪里发芽呢?”我眼睛一闪,告诉孩子们:“是啊,事实上很多种子都没有办法实现发芽的梦,但你想,在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朵的飞絮中,总会那么有一粒两粒种子能够找到合适的土壤,扎下根去吧?——这就是生命。”
新课程十分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这也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做人做事、读书作文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正面影响和引导,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更多地呈现出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