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
不难看出,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即重视、敬重。肯定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和重视。尊重是各民族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在传统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孩子不在受尊重之列。我们在教育中经常要求孩子们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结果,孩子们往往不能遂我们的愿,反而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如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老是摆出一幅教师的架势,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的循循教导,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错了,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如鸡啄米一样,殊不知,我们恰恰忘记了让学生亲历认识错误的过程。外部强加给他们的,永远代替不了他们对自己的深刻审视和认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越俎代庖,剥夺了他们认识错误的权利,未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予以尊重,所以,他们只是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之后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我们仿佛比任何时代都懂得要倡导人文关怀,却只停留在口头上。每个家长都爱孩子,教师也爱孩子。爱孩子,这是人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却不懂得尊重,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后代。教师不但要有爱孩子的心,而且要尊重孩子,更要善于倾听,懂得、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当尝试着把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之后,这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指导和帮助,我想以几个个案为例和大家分享。
1.生活上的关心,使学生体会到爱心
“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极其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教师在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天气变冷时,及时督促学生加衣服,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勤奋,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认识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教师的关心使他们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很多情况下,教师一句问寒问冷的话语就如一股暖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如清风,如阳光,给学生带来和谐、温暖。
案例一:我班的汪文峰同学不爱上学,有逃学行为。我一直耐心地教育,走近他,和他主动交谈,以真心打动他,让他感觉此时的我不是老师,而是特殊的朋友。经过多次的交流,我终于找到了原因,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宠,他在学校住宿吃不了苦,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从而转变了他的观念,从此他再也不逃学了,积极向班级靠拢。教师的关爱能换取学生的认同,融洽师生关系,并增强班主任的威信。
2.采用分层辅导法,使学生树立信心
在辅导上,尽量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绕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则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后进生是否听懂了,鼓励不懂多问,同时要耐心地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师辅导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用成功教育激励学生,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使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案例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叫汪小霞的同学,平时对学习总是心不在焉,多次教育,均不见成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他画一个板报刊头,他果然不孚众望,短短几分钟就画好了,对他的美术功底我在全班大加赞赏,并让他从此承担板报的美术设计工作。此后,他像变了一个人,对我安排的各种工作都积极负责地完成,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3.平等尊重与理解学生
想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班级的事让学生自己干,如我班的班会、黑板报等。充分信任学生,并宽容学生,我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所以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总会对我说,如身上长痘痘,今天遇到了一件高兴或烦恼的事,某某说话不文明,谁进了网吧……大事小事,不必我问,却都了如指掌。从中我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老师只有放下姿态,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案例三:我班汪静同学由于众多因素,导致与家长、同学的关系十分紧张,成绩直线下滑。后来我了解情况后,找他的家长和同学面谈多次,并帮助他分析他面临的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后果。现在汪静的变化真的很大,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朋友,他都能以礼相待,学习成绩也好了很多。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杜威说:“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今天,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尊重”这一原则,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理解和解放孩子。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够,因此他们的心灵非常幼稚和脆弱,需要呵护,教师一定要扮好这个角色,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而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行为的楷模,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不难看出,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即重视、敬重。肯定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和重视。尊重是各民族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在传统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孩子不在受尊重之列。我们在教育中经常要求孩子们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结果,孩子们往往不能遂我们的愿,反而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如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老是摆出一幅教师的架势,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的循循教导,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错了,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如鸡啄米一样,殊不知,我们恰恰忘记了让学生亲历认识错误的过程。外部强加给他们的,永远代替不了他们对自己的深刻审视和认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越俎代庖,剥夺了他们认识错误的权利,未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予以尊重,所以,他们只是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之后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我们仿佛比任何时代都懂得要倡导人文关怀,却只停留在口头上。每个家长都爱孩子,教师也爱孩子。爱孩子,这是人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却不懂得尊重,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后代。教师不但要有爱孩子的心,而且要尊重孩子,更要善于倾听,懂得、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当尝试着把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之后,这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指导和帮助,我想以几个个案为例和大家分享。
1.生活上的关心,使学生体会到爱心
“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极其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教师在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天气变冷时,及时督促学生加衣服,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勤奋,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认识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教师的关心使他们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很多情况下,教师一句问寒问冷的话语就如一股暖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如清风,如阳光,给学生带来和谐、温暖。
案例一:我班的汪文峰同学不爱上学,有逃学行为。我一直耐心地教育,走近他,和他主动交谈,以真心打动他,让他感觉此时的我不是老师,而是特殊的朋友。经过多次的交流,我终于找到了原因,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宠,他在学校住宿吃不了苦,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从而转变了他的观念,从此他再也不逃学了,积极向班级靠拢。教师的关爱能换取学生的认同,融洽师生关系,并增强班主任的威信。
2.采用分层辅导法,使学生树立信心
在辅导上,尽量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绕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则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后进生是否听懂了,鼓励不懂多问,同时要耐心地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师辅导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用成功教育激励学生,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使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案例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叫汪小霞的同学,平时对学习总是心不在焉,多次教育,均不见成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他画一个板报刊头,他果然不孚众望,短短几分钟就画好了,对他的美术功底我在全班大加赞赏,并让他从此承担板报的美术设计工作。此后,他像变了一个人,对我安排的各种工作都积极负责地完成,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3.平等尊重与理解学生
想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班级的事让学生自己干,如我班的班会、黑板报等。充分信任学生,并宽容学生,我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所以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总会对我说,如身上长痘痘,今天遇到了一件高兴或烦恼的事,某某说话不文明,谁进了网吧……大事小事,不必我问,却都了如指掌。从中我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老师只有放下姿态,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案例三:我班汪静同学由于众多因素,导致与家长、同学的关系十分紧张,成绩直线下滑。后来我了解情况后,找他的家长和同学面谈多次,并帮助他分析他面临的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后果。现在汪静的变化真的很大,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朋友,他都能以礼相待,学习成绩也好了很多。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杜威说:“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今天,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尊重”这一原则,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理解和解放孩子。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够,因此他们的心灵非常幼稚和脆弱,需要呵护,教师一定要扮好这个角色,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而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行为的楷模,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