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应该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有感情的激发、感情的鞭策、感情的沟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动之以情”。我曾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他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而且还经常缺课。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深入了解,结果发现:他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从小就跟随外婆生活。忙于家务的外婆管吃不管教,使他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了解情况后,我首先是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用真诚、热情、清醒、负责、慈母般的态度与他交谈,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爱心去抚平他受伤的心灵,使他在被爱护、信任的气氛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接受老师的劝说,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开启闭锁的心灵,并把老师的劝说、要求等转化成信念,逐步付诸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渐渐地变成了热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二、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晓之以理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懂得事理、提高觉悟,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习惯符合现代社会的德育要求。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讲究说理,即“晓之以理”。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大、辩别是非能力差,缺乏预见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就象上述所说的破罐破摔的学生,同学们都认为他“坏”、“不成器”,都看不起他。在一次学校安排的劳动中,他捡重活、脏活,干得很出色。我就抓住他这个闪光点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大张旗鼓地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使他深受感动,之后再不失时机地针对他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分析,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他认识到当个好学生,单靠热爱劳动是不够的,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他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努力了,后来连续两个学期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三、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情”、“理”交融
“情”与“理”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各属不同的范畴。“情”是人们的主观心理特征,“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要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心灵,达到内化,也就是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没有“理”,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情”,“理”就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存在两种偏向:
1、以情代理
以情代理,就是忽视讲道理,而把“情”强调过高。对事物现实不作理性分析,认为只要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就能解决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而放弃“理”的灌输。这是片面的。有的学生由于教师爱生之情的感召,也会有一定进步的表现,改正了一些缺点,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改正,只知道老师关心他们、对他们好,他们就听老师的话——仅此而已。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学生的表现、进步,一切都以老师的态度、情感为转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劲头就大;反之,则反感抵触,以致产生错误行为。二是由于学生根本没有明白道理,对问题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也就难以提高其鉴别和抵制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的能力。这样的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督或日子久了,就会旧病复发,或者改正了这个错误又出现另一种错误。
实践证明,“理”在思想教育中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真正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使学生真正把“理”弄懂,才会从内心信服,自觉自愿地依“理”而行。因此,班主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教育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规律的“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有理无情
有理无情,就是忽视感情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工作中,不注意学生的感情因素,我说你服、我管你从,这样的结果是:不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学生接受这些“理”也打了不少的折扣。这种有理无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起脸孔说理,面无笑容。话虽有理,但听起来干巴巴的,激发不了学生的感情。二是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关心学习、不爱护学生,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师生感情疏远,甚至存在隔阂。班主任的话虽然头头是理,但因师生感情疏远隔阂,关系失调,道理也就失效,学生的行为也会失控。
实践证明,“情”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师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和润滑剂。学生对一个教师有了感情,就愿意听其言、信其行。
富有经验的班主任,为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设出一个个最佳的教育情境,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例如:以事激情,通过一些动人的事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如:以情动情,即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又如:以趣激情,教师用有趣的语言、事例,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这些,都能使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宣传的“理”比较顺畅地被学生所接受。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相互促进、情通理达,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功效,体现出学校的德育功能。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有感情的激发、感情的鞭策、感情的沟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动之以情”。我曾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他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而且还经常缺课。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深入了解,结果发现:他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从小就跟随外婆生活。忙于家务的外婆管吃不管教,使他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了解情况后,我首先是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用真诚、热情、清醒、负责、慈母般的态度与他交谈,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爱心去抚平他受伤的心灵,使他在被爱护、信任的气氛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接受老师的劝说,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开启闭锁的心灵,并把老师的劝说、要求等转化成信念,逐步付诸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渐渐地变成了热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二、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晓之以理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懂得事理、提高觉悟,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习惯符合现代社会的德育要求。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讲究说理,即“晓之以理”。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大、辩别是非能力差,缺乏预见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就象上述所说的破罐破摔的学生,同学们都认为他“坏”、“不成器”,都看不起他。在一次学校安排的劳动中,他捡重活、脏活,干得很出色。我就抓住他这个闪光点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大张旗鼓地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使他深受感动,之后再不失时机地针对他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分析,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他认识到当个好学生,单靠热爱劳动是不够的,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他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努力了,后来连续两个学期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三、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情”、“理”交融
“情”与“理”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各属不同的范畴。“情”是人们的主观心理特征,“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要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心灵,达到内化,也就是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没有“理”,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情”,“理”就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存在两种偏向:
1、以情代理
以情代理,就是忽视讲道理,而把“情”强调过高。对事物现实不作理性分析,认为只要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就能解决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而放弃“理”的灌输。这是片面的。有的学生由于教师爱生之情的感召,也会有一定进步的表现,改正了一些缺点,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改正,只知道老师关心他们、对他们好,他们就听老师的话——仅此而已。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学生的表现、进步,一切都以老师的态度、情感为转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劲头就大;反之,则反感抵触,以致产生错误行为。二是由于学生根本没有明白道理,对问题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也就难以提高其鉴别和抵制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的能力。这样的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督或日子久了,就会旧病复发,或者改正了这个错误又出现另一种错误。
实践证明,“理”在思想教育中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真正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使学生真正把“理”弄懂,才会从内心信服,自觉自愿地依“理”而行。因此,班主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教育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规律的“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有理无情
有理无情,就是忽视感情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工作中,不注意学生的感情因素,我说你服、我管你从,这样的结果是:不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学生接受这些“理”也打了不少的折扣。这种有理无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起脸孔说理,面无笑容。话虽有理,但听起来干巴巴的,激发不了学生的感情。二是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关心学习、不爱护学生,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师生感情疏远,甚至存在隔阂。班主任的话虽然头头是理,但因师生感情疏远隔阂,关系失调,道理也就失效,学生的行为也会失控。
实践证明,“情”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师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和润滑剂。学生对一个教师有了感情,就愿意听其言、信其行。
富有经验的班主任,为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设出一个个最佳的教育情境,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例如:以事激情,通过一些动人的事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如:以情动情,即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又如:以趣激情,教师用有趣的语言、事例,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这些,都能使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宣传的“理”比较顺畅地被学生所接受。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相互促进、情通理达,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功效,体现出学校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