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乳腺非肿块性病变运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14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对其实施超声检查,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所选的114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进行分析,78例出现恶变,占68.4%;36例为非恶性病变,占31.6%。84例病变部位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占73.7%;24例病变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密度区,占21.2%;6例病变为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为钙化,占5.3%,后方可伴有声衰也可以无声衰存在。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11.1%,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50.0%。34例导管内癌中16例存在微钙化,占47.1%;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组腋下异常淋巴结的发生率明显比非恶性组高。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主要表现为含有钙化的片状低回声以及微钙化,超声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但是不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当发现的病变内部有微钙化情况时,可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发挥一定的临床价值,腋下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结,有利于对病变性质进行鉴别。
【关键词】 超声诊断 非肿块型病变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11-01
有些患者患有的乳腺疾病并不存在肿块或者结节,主要为非肿块型病变,也就是通过不同方向扫查未见有空间占位效应,对于这类病变的诊断时临床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这给乳腺超声的诊断来带一定的难度[1]。本文主要是研究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在超声下的表现,将其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升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认识以及超声诊断率。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14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对其实施超声检查,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14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其中76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38例通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病灶直径在0.8~9.6cm之间,平均为(2.8±1.2)cm;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35~84岁之间,平均为(53.4±24.1)岁;非肿块型病变是指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未见明显的边界,同时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扫查,未见空间占位效应。
1.2 纳入标准
(1)导管内低回声区;(2)边界不清,同时不存在占位效应的片状低回声区;(3)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微钙化区。
1.3 排除标准
(1)病变在两个不同的超声扫查切面上存在空间占位效应;(2)病变在超声图像上存在明确的边界变化。
1.4 仪器与方法
运用GE LOGIQ5PRO型超声诊断仪的12L探头进行扫查。患者侧卧或者仰卧于检查床上,通过探头扫查乳腺疾病所在的位置,同时测量病灶的边界、大小、最大直径,查看病灶内部有无钙化以及回声强度,同侧腋下淋巴结也需扫查,如淋巴结体积增大,纵横之比小于2时,淋巴结结构消失或者皮质成分明显增多则考虑为异常淋巴结。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检查病灶周边以及内部的血流信号。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114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进行分析,78例出现恶变,占68.4%;36例为非恶性病变,占31.6%。84例病变部位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占73.7%;24例病变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密度区,占21.2%;6例病变为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为钙化,占5.3%,后方可伴有声衰也可以无声衰存在。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11.1%,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50.0%。34例导管内癌中16例存在微钙化,占47.1%;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组腋下异常淋巴结的发生率明显比非恶性组高。
3 讨论
近些年,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超声仪器进行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得到的图像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很多乳腺内的非肿块病变均可检测出来[2]。通过超声图像对乳腺肿瘤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其中在超声上有典型表现的为肿块型。但是,一些患者的乳腺病变无明显边界,病变弥漫,未见明确的占位效应,多表现为区域性结构紊乱,表现为中等回声或者低回声,可伴有或不伴钙化,病变较多的累及到多个象限,假如通过超声检查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类表现,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3]。
在超声图像上,导管内癌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区,并非肿块。但是本文所选的患者表明,恶性病变中,不但是导管内癌能够表现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也多表现为非肿块型,还有一些临床不常见的恶性病变,例如纤维性腺癌、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以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均可表现为非肿块型。另外,不但是恶性病变,很多非恶性病变也可以表现为非肿块型。
通过对所选的114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进行分析,78例出现恶变,占68.4%;36例为非恶性病变,占31.6%。84例病变部位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占73.7%;24例病变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密度区,占21.2%;6例病变为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为钙化,占5.3%,后方可伴有声衰也可以无声衰存在。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11.1%,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50.0%。34例导管内癌中16例存在微钙化,占47.1%;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组腋下异常淋巴结的发生率明显比非恶性组高。
总而言之,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超声诊断出非肿块型病变的几率越来越高。非肿块型乳腺病可见多种形式的表现,内部可含有微钙化或者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超声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但是不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当发现的病变内部有微钙化情况时可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发挥一定的临床价值,腋下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结,有利于对病变良恶性性质进行鉴别,但是仍然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有必要可实施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丛滋宏,王绍文.灰阶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42(02):512-513
[2]刘健,曾凌青,赵小波等.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癌及乳腺炎引起的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9):875-876
[3]张彦,陈翠京,史秀云,刘星,刘佳.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初步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33(04):126-127
作者简介:吴淑莉(1973.5.27),民族:汉,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工作单位:仙居县妇幼保健院,学历:大专,职称:执业医师,研究方向:超声
【关键词】 超声诊断 非肿块型病变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11-01
有些患者患有的乳腺疾病并不存在肿块或者结节,主要为非肿块型病变,也就是通过不同方向扫查未见有空间占位效应,对于这类病变的诊断时临床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这给乳腺超声的诊断来带一定的难度[1]。本文主要是研究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在超声下的表现,将其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升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认识以及超声诊断率。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14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对其实施超声检查,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14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其中76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38例通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病灶直径在0.8~9.6cm之间,平均为(2.8±1.2)cm;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35~84岁之间,平均为(53.4±24.1)岁;非肿块型病变是指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未见明显的边界,同时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扫查,未见空间占位效应。
1.2 纳入标准
(1)导管内低回声区;(2)边界不清,同时不存在占位效应的片状低回声区;(3)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微钙化区。
1.3 排除标准
(1)病变在两个不同的超声扫查切面上存在空间占位效应;(2)病变在超声图像上存在明确的边界变化。
1.4 仪器与方法
运用GE LOGIQ5PRO型超声诊断仪的12L探头进行扫查。患者侧卧或者仰卧于检查床上,通过探头扫查乳腺疾病所在的位置,同时测量病灶的边界、大小、最大直径,查看病灶内部有无钙化以及回声强度,同侧腋下淋巴结也需扫查,如淋巴结体积增大,纵横之比小于2时,淋巴结结构消失或者皮质成分明显增多则考虑为异常淋巴结。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检查病灶周边以及内部的血流信号。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114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进行分析,78例出现恶变,占68.4%;36例为非恶性病变,占31.6%。84例病变部位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占73.7%;24例病变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密度区,占21.2%;6例病变为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为钙化,占5.3%,后方可伴有声衰也可以无声衰存在。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11.1%,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50.0%。34例导管内癌中16例存在微钙化,占47.1%;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组腋下异常淋巴结的发生率明显比非恶性组高。
3 讨论
近些年,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超声仪器进行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得到的图像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很多乳腺内的非肿块病变均可检测出来[2]。通过超声图像对乳腺肿瘤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其中在超声上有典型表现的为肿块型。但是,一些患者的乳腺病变无明显边界,病变弥漫,未见明确的占位效应,多表现为区域性结构紊乱,表现为中等回声或者低回声,可伴有或不伴钙化,病变较多的累及到多个象限,假如通过超声检查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类表现,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3]。
在超声图像上,导管内癌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区,并非肿块。但是本文所选的患者表明,恶性病变中,不但是导管内癌能够表现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也多表现为非肿块型,还有一些临床不常见的恶性病变,例如纤维性腺癌、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以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均可表现为非肿块型。另外,不但是恶性病变,很多非恶性病变也可以表现为非肿块型。
通过对所选的114例乳腺非肿块型患者进行分析,78例出现恶变,占68.4%;36例为非恶性病变,占31.6%。84例病变部位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占73.7%;24例病变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密度区,占21.2%;6例病变为簇状或者散在分布的为钙化,占5.3%,后方可伴有声衰也可以无声衰存在。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4.9%,特异性为11.1%,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50.0%。34例导管内癌中16例存在微钙化,占47.1%;明显比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组腋下异常淋巴结的发生率明显比非恶性组高。
总而言之,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超声诊断出非肿块型病变的几率越来越高。非肿块型乳腺病可见多种形式的表现,内部可含有微钙化或者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超声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但是不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当发现的病变内部有微钙化情况时可对导管内癌的诊断发挥一定的临床价值,腋下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结,有利于对病变良恶性性质进行鉴别,但是仍然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有必要可实施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丛滋宏,王绍文.灰阶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42(02):512-513
[2]刘健,曾凌青,赵小波等.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癌及乳腺炎引起的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9):875-876
[3]张彦,陈翠京,史秀云,刘星,刘佳.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初步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33(04):126-127
作者简介:吴淑莉(1973.5.27),民族:汉,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工作单位:仙居县妇幼保健院,学历:大专,职称:执业医师,研究方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