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触觉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平方的平地,四面光滑的墙,一个顶:简单的面组成了电梯。它是交通工具的一种,用来运载上下的乘客,以助长人们的懒惰,并使城市地面沉降得更心安理得。它背后上下都有些什么庞大的机械无人去理会。只是这个封闭的空间,把人放在一种最无作为的状态,人不自主地脱离常轨,直到那扇门再次打开。
  一进电梯,时间是暂时停止了,在没到目的楼层之前,再急的事也得等它不慌不忙一层层停得了才行。有点怀念手机信号没覆盖电梯前的日子,那时,在电梯里才真有逃脱的快感。而那个不锈钢的小牌子“电信信号已覆盖本电梯”却让我们失掉了没有收到老板电话的惟一借口。短短几分钟的无所事事,忙惯了的人就显出了陌生的片刻。也因电梯的狭窄,里面的人逃不掉躲不了,个人空间忽然压缩至最小限度,也就同时有了与世隔绝的恐怖感——惊觫片偏爱电梯的镜头怕也是这个原因。
  午餐后的电梯听起来是颇有点可怕的。人群从熙来攘往的饭厅压缩进了安静的小盒子,大多互不相识。忽然发现安静中充满了咂嘴吞咽的声音。虽然明知道那是有人在清理午饭的残渣,但在无人说话的空间里,听着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等声音,恐怖感不由得升起,仿佛身处中心的自己是盘中大餐一般,《刀锋战士》、《生化危机》、《侏罗纪公元》……等等情节和过场动画飞速驰过脑际,直到“丁冬”一声,盒盖大开,微波炉的运动正好结束。
  上海有些经典建筑里保留的老电梯很有特色。走进那个颤颤巍巍晃动的吊笼,站在绿色半脏的毡毯上,哗啦地拉上格栅门,外面又一层不同方向的格栅门关上,眼见自己晃悠着穿过一个个层面的地板,究竟是把自己看作在体验土行孙的法力还是街机游戏《死亡之屋》里的主人公,迎接每一楼层上的怪物?
  好多写字楼的电梯为了增加空间的宽阔感,四面装的不是磨面钢板而是镜子。独自站在这多面镜子中心,想起的是版画家埃舍尔那出名的空间交错上下颠倒的版画。有时也不由得会去想想镜子的成像原理,并且算算在四面镜子的重复照映之下究竟产生了多少个空间,想象着自己作为一束光被它们弹来弹去……在电梯停下前,已经头晕了。
  如果在这剔透空间里还有别人,对彼此来说只能看与被看。从来没有礼仪书上说,你该眼睛看地而不是东张西望。面对电梯的镜子墙,大多数人会选择一个姿势:一只手臂搭着另一只的肘部。这据说是人紧张而又不自知时的动作。人多时,脖子上感受到陌生人的呼吸;人少时,就只得与镜子面面相对,逃脱不了,无所遁形。艳丽女子若是对自己的美貌自信满满,往往趁此功夫旁若无人地对着平滑的门检视脸上的妆容,斜着正着多瞥上两眼——没提防门开了,一脸古怪表情正对着进门的人。商务楼里常见年轻男士漠然地瞪着镜中的自己,脸上写满担忧和紧张,紧握着黑色方包,电梯“丁冬”门开,却紧一紧手脸挺胸走了出去。也有中年人踌躇志满,肥大的双手交叠在隆起的肚子上,可门开处踱进了上级BOSS,通过镜子只见他脸上忽地盛开了皱纹之花,样子局促了起来。而那些低着头看地毯或者仰着头看楼层指示灯、一言不发的年轻人,多是实习生。
  恐怖的电梯。为了身体与心灵的健康着想,跑得动的话,还是走楼梯吧……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血是另一个人的药(揭露了万恶的旧社会);  一个人的胜利是另一个人的失败(由于处在敌对的状态造成的);  一个人的洗脚水是另一个人的饮用水(农夫山泉,有点甜?);  一个人的乳房是另一个人的枕头(对妻子责任的规定);  一个人的正面是另一个人的反面(看露天电影);  一个人的背影是另一个人的风景(暗恋);  一个人的病假是另一人的加班(这个,无言了……);  一个人的嫉妒是另一个人的快乐(
期刊
有意味的关键词是:我们通常称别人是黑人白人,却不自称黄人。  郭沫若说的进化最完善人种是黄种人——体味几乎消失,体毛稀疏。  如今异种通婚增多,欧洲方面担心以后金发人将会越来越少——夫妇中只要一方不是金发,后代便不能继承这个特征。  我们不必担心后代的头发会变成金头发栗色头发,除非他花300元去锔油;也许是长年辛苦吃糠咽莱进化,形成我们的中等体型,性格温和,节俭勤劳,繁殖力顽强,巧手可在发丝上雕刻
期刊
有些感觉是难以言传的,有时偏偏是不能跟自己共枕的那一半说明。失去了职业的女人似乎也同时失去了对感情的把握,婚姻生活里稍有风浪就有覆舟之虞。老实说,这样的感觉我有时也难免。女人在一个陌生的、自己缺乏把握的生存环境里,会特别依赖感情,也特别容易怀疑哪怕早已捻熟的那份情感。有人说看你书里面的爱情那么纯粹那么美好,就很难接受你在实际的婚姻里也有伤心。听到我说他也会扯着嗓门同我吼,心里特别难受,感觉就像珍惜
期刊
她们在脸上罩着面纱时没有名字,但当她们出去杀人的时候可以把头发扎成一条马尾,满脸微笑。《泰晤士报》阿拉伯血统的女记者哈拉·贾伯是外界惟一成功地采访到这些女自杀炸弹的人  两个月以前的一个安息日的下午,以色列港市海法。在海滩边著名的马克辛餐馆,进来了一位很妩媚动人的女子。她穿着牛仔裤,头发扎成一条马尾。看门人被她美丽的微笑深深地吸引住了。她看上去完全是以色列人。    可是看门人大大地错了。她是29
期刊
荆溪,女,原名林晓锋,曾用笔名林晓风。1973年生于福建闽侯。曾任文书、语文教师,现供职于福州教育学院。约1993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诗文散见于《福州日报》、《福建文学》、《青春潮》、《戏文》、《诗刊》、《诗潮》等。出版有个人诗集《理解一滴水》(诗刊社诗歌艺术文库2000年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作品入选《新生代诗人100家》、《诗家园》、《2002年度诗选》、《中国网络爱情诗选》等。 
期刊
听了《叶惠美》吗?周杰伦用了他老妈的名字,又一个炒作的噱头。  专辑名温良得像个家庭妇女。整10首歌,确实也是颜色殆尽,人老珠黄。  方文山的词已经写得杂而碎,灵光一现的文字少了。他以前客串导游,领着我们满世界转悠,现在则剖开内心的怀念和隐秘,去碰触本该最珍贵的回忆。  去听听“三年2班”,你会更加坚信周杰伦从小就是抑郁不得志的小孩。  今日的地位让他可以正视过去,并且同时迎合了FANS的猎奇。那
期刊
母亲的死使他走上了肖像摄彰之路  魏德运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家庭里。少年时代,对他影响至深的是他的母亲。他母亲出生于大家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魏德运生性豪爽,激情磅礴,一看就是个敢打敢拼的汉子,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了一个仁慈的心肠,儿时的他善良而仗义,以乐于助人著称。  ,  14岁那年,母亲患心脏病去世了。若干年后,在北师大魏德运的寓所里,记者和德运相对而坐,谈起他母亲的
期刊
整整30年前,1973年,上海工人文化宫出现了一个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这在当时,就像某条马路上开出一个酱油店一样,知道的人不多,打交道的人更少。然而,对于我们——包括贺国甫、汪天云、贾鸿源、马中骏、史美俊、我,以及我们的老师曲信先——等等后来成为剧作家的这群人来说,它却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老师与学员  这个训练班是我们的老师曲信先创办的。他是上海戏剧学院老院长熊佛西的亲授弟子:熊先生曾在两年多的
期刊
“侬好,侬欢喜上海伐?上海老漂亮呃。”  这是歌手陶吉首歌曲的开头,糯嗲的上海话女声,配合轻松的旋律,似乎展现着新上海的风情:干净利落又别有风味。  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或者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你有否感觉到上海话其实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你看,当你和一个小学生打招呼的时候, 当你在 OFFICE里工作的时候,当你和一群精通网络语言的哈日哈韩小子开口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使用惯了的上海
期刊
“凉州”是当时新流行的曲调,不是诗题。王翰的《凉州词》写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在临阵以前,僚属为他欢送出征。葡萄酒是凉州名产,夜光杯是最好的白玉酒杯,也是凉州名物,用这一句来概括宴席的丰盛。将军还想多喝几杯,可是军士们已骑上马,不便口头催促,只是拨响着琵琶。将军一听,就知道伙伴在催促他了。但将军此时已喝得醉醺醺的。他是贪杯酗酒吗?不是。他是贪生怕死吗?也不是。他说:我醉倒在战场上,你们也别笑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