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拓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已在民办高校中达成共识,特色体育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育场地器材、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人格的养成。文章以拓展训练为切入点,阐述特色体育课程对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色体育课程 民办高校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08—03
1
特色体育课程的涵义
所谓特色体育课程,有诸多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育场地器材、师生关系等方面,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材通常是田径项目、体操项目以及各种球类项目;教学的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体育场地通常局限在校园的体育场馆内,所用到的器材局限为学校准备的常规器材;师生关系通常是角色分明,学生就是学生,教师就是教师,无法角色互换。
本文涉及到特色体育课程分为两个种类:一类是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另外一类是新兴特色体育课程。
所谓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借助民族或者地域的优势,学校体育课程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兴特色体育课程是指源自国外,传入我国历史较短或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时间较短的项目,如拓展训练、定向越野、极限运动、户外项目等。本文重点论述新兴特色体育课程,并以拓展训练为例。
2
特色体育课程对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人格的养成四个部分。
2.1特色体育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做出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了“授人以鱼”,学生一味地模仿、照搬,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育教材多集中在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项目的技能传授,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一直秉承小学、中学的风格,毫无创新可言,缺乏新内容和新模式,对学生难以构成新的刺激,新刺激的缺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事物的产生和运用是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正是由于感受到新事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才激发人们去创造更多的新鲜事物。
特色体育课程丰富了体育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体育的领域和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特色体育课程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能够成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推动和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如在拓展训练中有一项组织较为简单的项目,名为“创新走”,具体的规则是:每名参与者要采用一种走姿走上十几米,走姿不得与其他人相同。项目简单易行,但参与人数较多时,该项目对参与者的创新能力还是要求很高的,要求参与者必须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走姿才能完成任务。
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兴趣,保持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在探求新事物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凭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向往而努力克服困难,最终了解或者掌握某一新事物。
培养创造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寻找创造动机、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情感,还要锻炼创造意志,但无论这个过程何等复杂,最终都会外化成为对新事物创造这一结果。
2.2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思维的激发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特点,即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人们能够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即得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等的规律性的理解和把握。创新思维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是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的教育是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核方式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的要求使学生失去个性思维,形成求同思维,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授蹲踞式起跑的过程中,千篇一律都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预备口令发出后,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枪响后后脚快速瞪离起跑器,两臂快速摆动,身体前倾至10米处逐渐抬,快速跑下去。 在向学生教授之后,学生都会一字不差地背诵要领,按部就班地照着要领去做,就连10厘米或者10米的距离都会精益求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不会问教师为什么这样去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的不同意见,这就是传统体育教学留下的弊端。
特色体育课程,尤其以拓展训练为代表的特色体育课程,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拓展运动是指在自然地域,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负责讲清楚活动的方法和规则,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具体如何操作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就是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在创新思维的产生有利于参与者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掌握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在拓展训练中形成的创新思维是由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的高度集中、无限沉浸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2.3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知识的积累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通常教授的内容都是各个领域传承下来的的经典内容,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不容置疑,教学方法和方式也在实践中验证和拷打过千万遍。因此,学生在接触传统知识的时候往往采取了被动接纳的态度。被动接纳的过程缺乏主动的思考,缺乏对传统知识的怀疑和订正,使得传统知识惯于停留在原始的水平,难以创新。
新事物的产生,新方法的运动,也会引起人思维方式的跳动。以拓展训练为例,拓展训练遵循的一个活动程序是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体验即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分享即有了体验以后,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交流即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整合即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应用即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拓展训练中的整合和应用过程能够满足知识创新的目的,即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事实证明,拓展训练的实施有助于知识的创新。
2.4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主性与做事一丝不苟。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对创新的影响表现在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创新人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可以将其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巅;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上述的表现完全满足创新人格的特征。
关键词:色体育课程 民办高校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08—03
1
特色体育课程的涵义
所谓特色体育课程,有诸多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育场地器材、师生关系等方面,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材通常是田径项目、体操项目以及各种球类项目;教学的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体育场地通常局限在校园的体育场馆内,所用到的器材局限为学校准备的常规器材;师生关系通常是角色分明,学生就是学生,教师就是教师,无法角色互换。
本文涉及到特色体育课程分为两个种类:一类是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另外一类是新兴特色体育课程。
所谓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借助民族或者地域的优势,学校体育课程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兴特色体育课程是指源自国外,传入我国历史较短或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时间较短的项目,如拓展训练、定向越野、极限运动、户外项目等。本文重点论述新兴特色体育课程,并以拓展训练为例。
2
特色体育课程对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人格的养成四个部分。
2.1特色体育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做出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了“授人以鱼”,学生一味地模仿、照搬,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育教材多集中在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项目的技能传授,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一直秉承小学、中学的风格,毫无创新可言,缺乏新内容和新模式,对学生难以构成新的刺激,新刺激的缺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事物的产生和运用是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正是由于感受到新事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才激发人们去创造更多的新鲜事物。
特色体育课程丰富了体育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体育的领域和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特色体育课程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能够成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推动和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如在拓展训练中有一项组织较为简单的项目,名为“创新走”,具体的规则是:每名参与者要采用一种走姿走上十几米,走姿不得与其他人相同。项目简单易行,但参与人数较多时,该项目对参与者的创新能力还是要求很高的,要求参与者必须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走姿才能完成任务。
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兴趣,保持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在探求新事物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凭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向往而努力克服困难,最终了解或者掌握某一新事物。
培养创造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寻找创造动机、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情感,还要锻炼创造意志,但无论这个过程何等复杂,最终都会外化成为对新事物创造这一结果。
2.2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思维的激发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特点,即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人们能够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即得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等的规律性的理解和把握。创新思维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是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的教育是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核方式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的要求使学生失去个性思维,形成求同思维,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授蹲踞式起跑的过程中,千篇一律都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预备口令发出后,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枪响后后脚快速瞪离起跑器,两臂快速摆动,身体前倾至10米处逐渐抬,快速跑下去。 在向学生教授之后,学生都会一字不差地背诵要领,按部就班地照着要领去做,就连10厘米或者10米的距离都会精益求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不会问教师为什么这样去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的不同意见,这就是传统体育教学留下的弊端。
特色体育课程,尤其以拓展训练为代表的特色体育课程,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拓展运动是指在自然地域,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负责讲清楚活动的方法和规则,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具体如何操作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就是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在创新思维的产生有利于参与者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掌握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在拓展训练中形成的创新思维是由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的高度集中、无限沉浸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2.3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知识的积累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通常教授的内容都是各个领域传承下来的的经典内容,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不容置疑,教学方法和方式也在实践中验证和拷打过千万遍。因此,学生在接触传统知识的时候往往采取了被动接纳的态度。被动接纳的过程缺乏主动的思考,缺乏对传统知识的怀疑和订正,使得传统知识惯于停留在原始的水平,难以创新。
新事物的产生,新方法的运动,也会引起人思维方式的跳动。以拓展训练为例,拓展训练遵循的一个活动程序是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体验即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分享即有了体验以后,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交流即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整合即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应用即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拓展训练中的整合和应用过程能够满足知识创新的目的,即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事实证明,拓展训练的实施有助于知识的创新。
2.4特色体育课程对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主性与做事一丝不苟。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对创新的影响表现在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创新人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可以将其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巅;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上述的表现完全满足创新人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