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文化资源对来华留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的模式重构等方面来激发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忱,通过“隐性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地方文化;立德树人;来华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31
当地人民生产实践过程中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思想价值等汇聚成地方文化资源,因此地方文化资源是一定地域和环境内历史文脉、生活智慧与精神价值的精华。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学习和生活,地域文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对留学生发挥一种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对来华留学生课程,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将思政元素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深化教学内容,激发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忱,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观”。
1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思政教育不仅要有中国特色,也应具备包容多元文化的内涵素养。中国特色体现在树立“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培养守法、友善、包容的品性,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学会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对留学生的内在素养和价值导向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政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应通过实践深化认同。将地方文化融于课程,为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文化体验、孔子讲堂、红旅参观等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主动探究,丰富留学生对地方基本情况的感性认识,以文化人,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加深留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
同时,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课程中,对增强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开发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地方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都有积极的作用。留学生也可以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散发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2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研究内容
2.1 如何以优秀地方文化为蓝本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如何将浙江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的课程,通过可接受、有趣味、有内涵的方式,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留学生文化课程以文化通识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构成单位,教学内容平铺直叙,全景式呈现文化知识,本质上属于以知识灌输导向(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制度等)构成课程体系。为达到将思政元素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的目的,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重的教学,地方文化应以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模块化教学集中理论知识、实践体验、文化认同一体化联动的立体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探索,实践、体验,通过自身感受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2 如何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手段辅助留学生学习优秀地方文化
传统教学方法以线下的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讲授的“一言堂”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成绩的优劣。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引起留学生的抵触情绪,也打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地方文化教学可以将案例教学法、浸润式体验教学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微课、慕课等线上资源相结合,将建构主义学习、面授教学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结合,形成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既可以将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也可以激励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方文化,通过协作和共同探究将文化知识和对地方的感情内化。
2.3 如何通过学习优秀地方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留學生“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点在于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华特色人文素养的国际公民。中国特色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树立“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地方文化与人文精神中不乏体现修身成德、开放包容、心怀天下的优秀品质,将优秀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融于教学,通过“互联网+模块化思政教学”,强化留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学会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成为传播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使者,讲好地方故事,塑造“新浙江人”。
3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优秀地方文化为蓝本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具体路径包括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的模式重构。
3.1 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
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要求把浙江地方文化划分为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若干模块。根据浙江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政策、资源等文化实际,结合留学生兴趣点的问卷调查,教学内容以地方区位优势模块、地方人文精神模块、地方历史文脉模块、地方政策改革模块、地方文化实践模块等形成理论知识、实践体验、文化认同、国际融合联动机制(表1)。
3.2 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
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是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基础上,进一步把课程模块细化,便于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从学生的认知到实践全过程体现整体性的“思政教育”(图1)。 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将繁杂的浙江地方文化内容以微课视频和其他课程资源(如纪录片、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细化,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留学生可按需要进行翻转课堂式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该方法打破原有课堂的时空局限,将传统课堂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不仅可以汇聚大量线上课程,可供留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弥合地区、校际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将课前与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利用钉钉云课堂、职教云等软件建立学习资源库,包括线上教学视频、课程课件、课堂笔记资源库、练习题库等。课前通过学习软件布置预习任务,通过后台数据实时跟进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上利用点名、抢答、弹幕等功能提高学生兴趣和专注力;课后利用练习题库布置作业,也可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通过后台数据记录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网络大数据的利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轨迹的跟踪分析,能够挖掘学生的“价值需求侧”,有针对性地供给价值观教育内容。
3.3 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的模式重构
教学考核模块化是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考核,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的先上预习及测验、课中的出勤及课堂参与、课后的作业及知识掌握;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的考试与论文。教学评价通过模块化考核与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线上资源学习情况综合评价留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为中心”,激励留学生及时主动学习,适时调整学习策略,通过“隐性教育”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考核与评价方法如表2。
根据考核与评价的结果来看,留学生的总评成绩平均分有显著提升,标准差下降,课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乐于学习地方文化。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愿意自主学习地方文化。
4 结语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发挥地方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鼓励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地方优秀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高素质世界公民。高校通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培养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使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2016-12-08.
[2]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3]宇文利.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9.
[4]蘇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2019,(10).
[5]于志娜,陈彦彦.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5.
关键词:地方文化;立德树人;来华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31
当地人民生产实践过程中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思想价值等汇聚成地方文化资源,因此地方文化资源是一定地域和环境内历史文脉、生活智慧与精神价值的精华。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学习和生活,地域文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对留学生发挥一种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对来华留学生课程,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将思政元素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深化教学内容,激发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忱,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观”。
1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思政教育不仅要有中国特色,也应具备包容多元文化的内涵素养。中国特色体现在树立“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培养守法、友善、包容的品性,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学会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对留学生的内在素养和价值导向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政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应通过实践深化认同。将地方文化融于课程,为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文化体验、孔子讲堂、红旅参观等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主动探究,丰富留学生对地方基本情况的感性认识,以文化人,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加深留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
同时,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课程中,对增强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开发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地方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都有积极的作用。留学生也可以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散发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2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研究内容
2.1 如何以优秀地方文化为蓝本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如何将浙江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的课程,通过可接受、有趣味、有内涵的方式,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留学生文化课程以文化通识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构成单位,教学内容平铺直叙,全景式呈现文化知识,本质上属于以知识灌输导向(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制度等)构成课程体系。为达到将思政元素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的目的,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重的教学,地方文化应以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模块化教学集中理论知识、实践体验、文化认同一体化联动的立体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探索,实践、体验,通过自身感受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2 如何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手段辅助留学生学习优秀地方文化
传统教学方法以线下的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讲授的“一言堂”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成绩的优劣。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引起留学生的抵触情绪,也打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地方文化教学可以将案例教学法、浸润式体验教学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微课、慕课等线上资源相结合,将建构主义学习、面授教学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结合,形成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既可以将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也可以激励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方文化,通过协作和共同探究将文化知识和对地方的感情内化。
2.3 如何通过学习优秀地方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留學生“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点在于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华特色人文素养的国际公民。中国特色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树立“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地方文化与人文精神中不乏体现修身成德、开放包容、心怀天下的优秀品质,将优秀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融于教学,通过“互联网+模块化思政教学”,强化留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学会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成为传播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使者,讲好地方故事,塑造“新浙江人”。
3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优秀地方文化为蓝本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具体路径包括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的模式重构。
3.1 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
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要求把浙江地方文化划分为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若干模块。根据浙江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政策、资源等文化实际,结合留学生兴趣点的问卷调查,教学内容以地方区位优势模块、地方人文精神模块、地方历史文脉模块、地方政策改革模块、地方文化实践模块等形成理论知识、实践体验、文化认同、国际融合联动机制(表1)。
3.2 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
教学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立是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模块化整合基础上,进一步把课程模块细化,便于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从学生的认知到实践全过程体现整体性的“思政教育”(图1)。 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将繁杂的浙江地方文化内容以微课视频和其他课程资源(如纪录片、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细化,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留学生可按需要进行翻转课堂式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该方法打破原有课堂的时空局限,将传统课堂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不仅可以汇聚大量线上课程,可供留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弥合地区、校际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将课前与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利用钉钉云课堂、职教云等软件建立学习资源库,包括线上教学视频、课程课件、课堂笔记资源库、练习题库等。课前通过学习软件布置预习任务,通过后台数据实时跟进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上利用点名、抢答、弹幕等功能提高学生兴趣和专注力;课后利用练习题库布置作业,也可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通过后台数据记录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网络大数据的利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轨迹的跟踪分析,能够挖掘学生的“价值需求侧”,有针对性地供给价值观教育内容。
3.3 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的模式重构
教学考核模块化是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考核,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的先上预习及测验、课中的出勤及课堂参与、课后的作业及知识掌握;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的考试与论文。教学评价通过模块化考核与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线上资源学习情况综合评价留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为中心”,激励留学生及时主动学习,适时调整学习策略,通过“隐性教育”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考核与评价方法如表2。
根据考核与评价的结果来看,留学生的总评成绩平均分有显著提升,标准差下降,课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乐于学习地方文化。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愿意自主学习地方文化。
4 结语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发挥地方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鼓励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地方优秀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高素质世界公民。高校通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培养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使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2016-12-08.
[2]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3]宇文利.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9.
[4]蘇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2019,(10).
[5]于志娜,陈彦彦.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