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小学品德课程是否有效开展关系到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否,因而如何能更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是众多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正面说教与潜移默化的教导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小学生;主体性;教学形式;潜移默化
  小学品德课程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发展的重要课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可能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没有关注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仍以教师直接讲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正面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部分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或是觉得这些事件或内容离自身很远,而忽视相关的品德的培养。因此,如何更多地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培育良好的品德,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值得关注的内容,这也是任重道远的革新。
  一、更多地关注学生
  品德课程的目的是让良好的品德深入学生的内心,并让学生付诸行动。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要更多关注学生,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接受品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进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多注重学生的思想导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品德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品德内容的领悟程度。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品德教育除了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把品德的内容内化,还要把这些品德的内容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所以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表现自己的某些做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纠正或鼓励。
  比如在关于“尊老爱幼”品德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自己对“尊老爱幼”的理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学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如有的学生会把“尊老爱幼”仅理解为“扶老奶奶、老爷爷过马路;给老人让座”,有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较为深入,如有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个广泛的含义,它涵括的内容很广,“扶老奶奶,老爷爷过马路;给老人让座”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如让对“尊老爱幼”概念理解较为深入的同学可以发挥同伴效应,引导理解停留在较浅层面的同学对这个品德内容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当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了解学生对此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尊老爱幼”是一个很宽泛的含义,“尊老爱幼”是指尊重长辈,爱护晚辈。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而很多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扶老奶奶,老爷爷过马路;给老人让座”只是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具体表现。那么还有些很细微的表现在家里都会有所体现,如在家里的时候,父母都会听从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教导,这也是“尊老”的一种体现,而家里的长辈也会在多方面特别关心和爱护大家,这也是“爱幼”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在老师的例子中逐渐深入对这个内容的理解,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二、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成熟,以具体思维为主。这阶段的小学生更偏向具体形象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尽量多在一些小故事、具体的生活情景或游戏中把教学内容和思想传递出来。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角色扮演或模拟情景,游戏的形式进行品德课程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多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使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在讲授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内容时,教师不宜让学生直接阅读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直接讲授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内容。可以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形式进行,首先和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和思想,传达什么样的精神。然后教师再进一步结合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精神的讲解。
  教师可以多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形式,如在讲授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情景的真实性,加深小学生的印象。让不同的学生扮演行人和行使的汽车,让学生举着交通信号牌子,当人行道的交通信号灯为红灯时,行人不能通行,但有的学生会不遵守交通规则,这时,扮演行使的汽车的同学和人行道上同学就会发生碰撞。当然这时的碰撞是轻微的两人的碰撞,然后让学生观看行人或行使的汽车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时发生的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场景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可以多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使用游戏的形式,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一些品质的培养。如在讲授团结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在讲授团结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到空旷的地方进行“大风车”游戏,或“双人夹豆子”游戲,或“拔河”比赛等,这些游戏都是集体合作的成果,让学生在这些游戏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三、注重正面说教与潜移默化的教导相结合
  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在品德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说教,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推崇与赞美,并愿意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   如可以在校园的教学楼走廊、班级内部、校园内设立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墙、名人名言、学校好人好事展示板等建设,力求做到让“墙壁说话”,使其成为“无声的导师”。或者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的记录册,以表彰奖励的方式让学生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让更多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与学当中。再如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可以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如果发现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品德的表现时,如平时非常刻苦学习,乐于帮助同学等,可以把这些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这些同学的表现向其他的同学讲述并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授,但在向学生讲述部分同学良好的品德行为并对他们进行表扬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什么是学习的榜样,应该怎样做,这就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品德教育。
  四、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知识性内容,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学习与生活同在,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授见义勇为的内容时,一般都是一些著名人物的见义勇为的事件或其他一些比较出名的典故或事件。这些事件或典故,离学生实际的生活与学习甚远,这也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见义勇为的事件离他们很远。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到在讲授见义勇为的相关内容时,即要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也要与学生身边的一些事情相结合。虽然小学生身边没有特别明显的见义勇为的事件。但小学生欺凌事件可能会在小学生身边发生,这种欺凌不一定是肢体上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心理孤立,即是班级上一些同学可能因某一同学的学习成绩较差,或家庭条件不太好,而把这名同学孤立起来。这时,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及时地与这名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多给予这名同学鼓励,并尽量让其他的同学不要再把这名同学孤立起来,这也是见义勇为的一种体现。
  如在讲授乐于助人的内容时,教师极大可能会提及一名人民英雄——雷锋同志。的确,雷锋同志是好几代人心中专门为人、毫不为己的英雄典范。但现在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再结合学生身边的人物进行阐释,或者就从学生身边乐于助人的事件进行讲授,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把实际和所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要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自身的想法与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多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形式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培养良好的品质;注重正面说教与潜移默化的教导相结合,既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一件件小事中引导学生明确是非,培养良好的品德,也需要有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此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身边就有众多良好品德的人,以及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也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升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韩风来.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J].教学研究,2017(8):18-19.
  [2]黄邦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法[J].教育评论,2005(2):109-110.
  [3]步扬健.小学品德课堂中情景创设的思考[J].才智,2015(6):71.
  [4]王淑慧.小學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浅议[J].教学研究,2014(6):48.
  [5]刘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J].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2016:108.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文化自信素养是政治认同素养的二级指标。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高中生在教师选择和铺垫的问题中学会解决和活用问题,从而既在情感上产生自信和认同,也在实践行动中完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问题导学;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是
【摘要】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理念是使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很容易理解口语交际既要教会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做人的礼仪。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既能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又能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做一名文明的、对社会有用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交际;技
【摘要】使用信息技术及设备是教学发展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先进PAD教学设备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以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一系列各学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化难为易,排除学生学习障碍,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学、愿学、爱学。PAD教学设
本报综合消息 7月16日,2018年佛山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西樵教育培训基地举办。来自全市五区和市直属学校拟推荐参加第七届佛山市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的班主任选手共80人参加培训。  本期培训班邀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韩东才,教育部国培专家、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李季,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殷丽萍,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省中小学德
摘 要: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本文主要叙述语文课教学的点滴体会——词语教学、朗读训练、说写训练。  关键词:词语;内涵;语感;技能  回顾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历程,语文教学引进了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许多新理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
【摘要】本文从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的背景入手,浅析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点课堂教学应用中发挥的优势,推进教学点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字资源;教学点;课堂教学  2012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并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各地的教学点,帮助农村
【摘要】笔算除法既是小学生必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从实践教学来看,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掌握情况整体不够乐观,这是因为笔算除法中的诸多难点对小学生的掌握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笔算除法非常重要,故本文对笔算除法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笔算除法;教学难点;突破;小学生;策略  小学生之所以掌握不好笔算除法,是因为其中存在诸多难点。所以,本文首先对笔算除法中的几个教学难点进行简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许多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赞美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充满自信,转变学生的观念,拉近师生距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深知,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在日常教学中或公开课中,经常听到“太完美了”“你太优秀啦”“太棒啦”等此类赞美的话,
一、情景呈现  纵观全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第一大国。2016年,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已达19.7%,为13多亿人提供清洁能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其中,太阳能热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能热发电技术可直接配备低成本大容量的热量存储装置,储能效率高,调峰能力强,可以消耗钢铁、玻璃等过剩产能,并且产生基本零
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学校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工作。通过多年的高中学校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班级实现自我管理是班主任完成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班级自我管理有利于让高中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班级自我管理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是班主任与班委、班级学生共同负责,相互协调,班级学生在舆论监督中自觉担负起班级集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