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成长和发展是有顺序、有规律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活动内容和成长规律。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顺利完成该阶段的活动内容,可以丰富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并使自己身心获得更好的整合和发展,为健全的人格形成汲取营养,为个体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做父母的就是要保证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而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给孩子。
[求助]
张女士今年28岁,因为患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张女士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家公司做过工作,但是,总觉得自己被孤立,难以融入集体当中,自己很难和别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别人也很难接近她。同时,自己也不擅长和同事、领导表达交流,时间长了大家都敬而远之,自己非常苦闷孤独,业绩平平,还总出差错,领导也不重视她,自己感到非常挫败。
在换了几份工作后,张女士主动到一些志愿者团体、非营利组织中帮忙,她欣喜地发现,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用她的话说,她喜欢这样的团体和组织——接纳、包容、自由而很少竞争,再加上工作的地方都是边远地区或自然灾害地区,所以自己更能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只要自己尽心做事就好。
可是,接下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自己一年中多数是在外面生活和工作,不能照顾家庭,忽视了丈夫的感受,所以,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丈夫在几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干脆让她选择:要么回到两人所在的城市找个安稳的工作,要么离婚。
这就像是给她出了个两难的命题,离婚她是坚决不同意的,她不愿失去来之不易的婚姻,同时,自己也感到确实有愧于丈夫,对他照顾关心不够;而放弃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原来工作经历中人际交往的负面感受让自己又记忆犹新,望而却步。她就这样在两种选择间徘徊着,寝食难安,情绪日益低落。
[追溯]
是什么让张女士在人际交往当中那么难以适应,以至于要采取一些办法来逃避现实呢?
原来,张女士的父母在文革的岁月中经历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变故,爷爷在那段岁月中也失踪了,所以,她的父母生活中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忍气吞声。而孩子在很小的年龄里,安全感很大程度来自于对父母,也就是说父母为孩子发展自我提供的安全感依赖于他们自己是否觉得安全,张女士父母的不安全感也必然会给她的童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她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偶然看见一个小朋友打了她一巴掌,结果回家后经过爸爸妈妈的商量,决定不再让她上幼儿园了。白天爸爸妈妈上班,就把她一个人锁在室内,只有中午吃饭和晚上才能见到妈妈。这种封闭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多,直到6岁才重新让她上学前班。
我们知道,3~6岁,正是幼儿期,父母对她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方式,虽然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被动防御,遗患无穷。这种方式使她和幼儿园团体及小伙伴隔离,而幼儿园的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孩子社交技巧的形成,让孩子学会如何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与他人建立友谊。与小朋友做游戏、与老师相处的宝贵经历,对张女士来说是一片空白,她仿佛永远都被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再加上父母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也在直接影响她的内心体验,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小心而退缩。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准理解张女士长大后为什么会对人际交往如此恐惧了。
找到症结所在,张女士的问题不难解决。事实上,她的问题不是怎么做出选择,最根本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解决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旁证]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因为家长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长大后产生的深远影响。
姜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双生子爬梯。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爬10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结果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并且可以在10秒钟内爬上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而前者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相适应的活动内容,而不是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孩子的发展。
做父母的就是要保证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而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给孩子。
[求助]
张女士今年28岁,因为患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张女士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家公司做过工作,但是,总觉得自己被孤立,难以融入集体当中,自己很难和别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别人也很难接近她。同时,自己也不擅长和同事、领导表达交流,时间长了大家都敬而远之,自己非常苦闷孤独,业绩平平,还总出差错,领导也不重视她,自己感到非常挫败。
在换了几份工作后,张女士主动到一些志愿者团体、非营利组织中帮忙,她欣喜地发现,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用她的话说,她喜欢这样的团体和组织——接纳、包容、自由而很少竞争,再加上工作的地方都是边远地区或自然灾害地区,所以自己更能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只要自己尽心做事就好。
可是,接下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自己一年中多数是在外面生活和工作,不能照顾家庭,忽视了丈夫的感受,所以,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丈夫在几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干脆让她选择:要么回到两人所在的城市找个安稳的工作,要么离婚。
这就像是给她出了个两难的命题,离婚她是坚决不同意的,她不愿失去来之不易的婚姻,同时,自己也感到确实有愧于丈夫,对他照顾关心不够;而放弃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原来工作经历中人际交往的负面感受让自己又记忆犹新,望而却步。她就这样在两种选择间徘徊着,寝食难安,情绪日益低落。
[追溯]
是什么让张女士在人际交往当中那么难以适应,以至于要采取一些办法来逃避现实呢?
原来,张女士的父母在文革的岁月中经历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变故,爷爷在那段岁月中也失踪了,所以,她的父母生活中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忍气吞声。而孩子在很小的年龄里,安全感很大程度来自于对父母,也就是说父母为孩子发展自我提供的安全感依赖于他们自己是否觉得安全,张女士父母的不安全感也必然会给她的童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她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偶然看见一个小朋友打了她一巴掌,结果回家后经过爸爸妈妈的商量,决定不再让她上幼儿园了。白天爸爸妈妈上班,就把她一个人锁在室内,只有中午吃饭和晚上才能见到妈妈。这种封闭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多,直到6岁才重新让她上学前班。
我们知道,3~6岁,正是幼儿期,父母对她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方式,虽然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被动防御,遗患无穷。这种方式使她和幼儿园团体及小伙伴隔离,而幼儿园的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孩子社交技巧的形成,让孩子学会如何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与他人建立友谊。与小朋友做游戏、与老师相处的宝贵经历,对张女士来说是一片空白,她仿佛永远都被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再加上父母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也在直接影响她的内心体验,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小心而退缩。综合这些因素,也就不准理解张女士长大后为什么会对人际交往如此恐惧了。
找到症结所在,张女士的问题不难解决。事实上,她的问题不是怎么做出选择,最根本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解决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旁证]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因为家长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长大后产生的深远影响。
姜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双生子爬梯。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爬10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结果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并且可以在10秒钟内爬上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而前者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相适应的活动内容,而不是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