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流入加剧 增大经济负面压力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2067亿美元,达到6099亿美元,分别相当于GDP的13%与37%。这些外汇流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外贸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等其它流入。分析中国外汇流入的构成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我们发现,外汇流入越多,当前中国经济承受的负面压力越大。
  
  贸易条件恶化带来负面收入效应
  
  近3年来,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幅高达30.6%与32.1%,贸易顺差2003、2004年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8%与1.9%。但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而且加工贸易占比过高,其附加值仅占出口额10-20%。也就是说,中国出口产品中很大部分是进口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中只赚取一小部分加工费。由于内部竞争激烈、缺乏品牌、出口企业定价能力弱,出口产品价格增长微弱。而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出口产品价格,导致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收入效应。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图1),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损失1-1.2%的GDP(图2)。
  


  
  FDI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难确定
  
  近1/4来自国内企业在外盈利的迂回流入。中国在2003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535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直接外资最多的国家。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更达到606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达5621亿美元。直接投资为中国带来了就业机会、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这些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还应当看到,所谓外国直接投资并非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投资。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中有近四分之一来自国内企业在外盈利的迂回流入,为的是享受中国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包括税收政策。
  FDI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技术偏低。2003年,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所占的比例仅为1.9%,而第二产业比例为74.2%,第三产业为23.9%,而第二产业中的FDI过度集中于消费品工业。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商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利润较高的行业,2003年这几个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为64.91%,而流向交通运输、地质勘探和科教文卫部门等公共部门的就较少。
  外商直接投资中70%以上是以设备原材料作为资本投入的,在部分行业,外商的确转让了一些关键技术,但对核心技术封锁甚严。这些外国直接投资未必能帮助中国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投机性外汇流入威胁金融稳定
  
  中国外汇流入的主要构成曾经是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但最近投机性资金流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近期大量海外资金进入国内寻找套利和套汇机会(图3)。2004年末,中国外债余额228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350亿美元,增幅18%,为多年来所未见。其中,短期外债增长更快,2004年末占中国全部外债的比例已达45.6%,较上年末提高5.8个百分点,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
  


  在资本项目方面,2004年出现大量海外个人到中国境内购买房地产的情形,其中一些明显超出了购房自用的范畴,带有投机性质。在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弄虚作假”情况,例如,某些贸易商通过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等方式将外汇输入中国。从表面看是贸易活动或直接投资,但实际上是用来购买人民币资产或者房地产。投机性外汇流入对经济持续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威胁不可低估。
  热钱套现或令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热钱流入赌人民币升值使楼价大幅上涨,增加了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银行贷款的风险将逐渐显现。在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全国房贷增速也同步高速上扬。从上海地区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各自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例分别高达49%和79%。一旦市场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过大,前期流入中国的热钱将套现回流。这可能成为资金撤离亚洲的导火线,中国乃至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下跌,可能使中国和亚洲经济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增加货币政策难度。为了冲消外汇占款上升对基础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目前央行票据余额已经达到11070亿元(占GDP8.1%)。大幅增长的票据发行使其成本不断上升(图4)。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从2004年1月6日到2005年3月10日为止,央行共发行了20858.5亿元的央行票据。为此央行需付出590.64亿元利息支出(根据各期发行的数量、收益率、以及期限计算;包括已付与应付但未付的票据利息),相当于GDP的0.43%,而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实际上是准财政赤字。
  当前中国应当重视提高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和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转变增长模式以扭转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局面、运用价格型调控手段(包括利率和税收政策)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为增强汇率灵活性创造条件。如若不然,一旦美元见底使国际资本回流,中国将会很被动,因为那时人民币可能会面临贬值压力,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迫使利率大幅上升,中国经济将失去“软着陆”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其他文献
考察过去一年中国民企富人们的财富变迁,我们发现,其中令他们最喜忧参半的因素当属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影响着入选“《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民企富人的财富及排名。    财富积累减速    入选本次“《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富人平均财富为11.9亿元(图1),比2004年上榜富人的平均财富增长了19%,而2004年上榜富人的平均财富比2003年上榜富人的平均财富增长了35%,因此,
期刊
与国外企业年金基金重新热衷于房地产投资、降低股票债券市场投资相反,中国的企业年金基金却仍在加大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对由信托投资公司管理的、具有股票和债券优势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充耳不闻。  其实,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已经开始具备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基本条件,企业年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  2004年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只有房地产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的54%  《企业年金管理试行
期刊
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后—次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缺电。夏季过后,电力缺口会随着大量新发电能力的投入和经济的放缓而减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能出现电力过剩。  夏季到了,每年的传统用电高峰期到了。上海市率先宣布进入100天限电期,其他省市区也会陆续有限电措施出台。去年夏天全国有24个省以各种形式限制电力供应,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一个星期甚至出现三、四次拉闸限电,人们对此记忆犹新。今
期刊
房地产信托通常是指以房地产领域为主要资金运用领域的信托计划。随着2002年《信托法》的颁布,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一个新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而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信托投资公司,使得房地产信托融资成为房地产行业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年共有31家信托投资公司共计发行了约83个房地产信托产品,募集金额约122.15亿元。其中单个信托产品募集资金最大金额为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2
期刊
通过对历次被举牌收购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被举牌的上市公司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是它们的流通股比例较高,二是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较少。  从这一角度而言,流通股比例超过50%的191家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没有超过25%的221家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举牌者狩猎的目标。  同时,在二级市场或上市公司内部事先存在的伏兵,是举牌方收购取得成功的重要砝码。    在深沪股市十多年的历史上,共发生过22
期刊
28王传福  32.7亿元  比亚迪  男39出生于安徽无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充电电池、汽车制造  行业地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上市公司:比亚迪(1211.HK),2002年7月IPO  虽然推出便宜、节能的电动车一直是王传福的梦想,但目前燃油型汽车仍是其市场主攻的焦点。“比亚迪”今年准备以4到5万元的经济型轿车打头阵,一口气推出3款以上的
期刊
谁也不能否认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人口仅占中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  正因如此重要,近几年尤其是近两年来上海出现的一些“繁荣”景象,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  其中,“上海房地产泡沫”已成为财经媒体甚至普通老百姓热议的话题。  不过这只是表面上清晰可见的现象。更为重
期刊
2004中国连锁百强中,民营企业占了49家。民营资本不仅比外企更早享受到了流通领域放开的好处,同时利用本土化优势比外企更早进入了盈利周期。目前,民营资本多集中在家电连锁、建材连锁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连锁业态上。随着2005年零售业对外完全开放,民营力量将进一步通过并购提高市场份额。    2004年的中国零售业注定不寻常。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压力、行业整合高潮的到来、民营力量的崭露头角以及寻求地
期刊
18明金星  38亿元  大众食品控股  男47出生于山东山东医科大学  公司总部:山东临沂  主要行业:生猪饲养和肉类加工  行业地位: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  上市公司:大众食品(PFOOD,新加坡),2001年3月IPO;大众食品控股(0708.HK),2002年10月IPO  2004年,“大众食品”的业绩出现了较大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达65亿元,同比增长33%;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了
期刊
正式进入中国后的4年中,轩尼诗的销量每年都以15-20%的速度增加。作为最有号召力、最讲究质量的国际酒类品牌之一,其更力图在质量、包装、行销策略等方面把品牌形象发挥到极致。    2005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印度乌代普尔富丽堂皇的“CITYPALACE”宫殿中,轩尼诗正式揭开了“限量版1865私人珍传干邑”的盖头。轩尼诗主席暨首席执行官苏华杰宣称:“这个产品是专为品酒家创制的,是轩尼诗力臻完美的最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