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季兰,《唐才子传》中云:“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两《唐书》中没有她的传记,其生年已不可考,依据与她有往来的友人刘长卿、陆羽、皎然、朱放等生活的年代,她大概出生在开元年间(公元720——730年间),并主要活动于天宝至大历年间(公元740——780年左右)。据近代闻一多先生考证,李冶生于景龙3年,即公元709年(《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即此而已。季兰五六岁时便显才学,十一岁入剡中玉真观作女道士。后被乱棒打死,其死惨烈。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七八“李季兰”条:“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唐代自由开放的外部条件,为季兰的“诗豪”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唐初道教为国教,全国上下的人们趋之若鹜,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相出家做女道士,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非清净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名为修行,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李季兰也因此有更多的自由。
季兰作为一女子,在她的作品中有缠绵的女子柔情,有理智的说理论道,最让我们感叹的却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的如同男子一样的洒脱情怀。这在古代女性诗人中的确非常少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女子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豪情。
先来看看她的《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李季兰约在唐代大历13年(公元778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间,也曾“恩命追入”。赴京前夕,作此诗留别扬州旧友。
诗的前四句书写召入宫廷的感愧心情,亦是点明与友人分离的原由。诗的后四句写出赴京的依依惜别。诗人虽由“恩命”而感意外,惭愧自己已是迟暮衰容,但结尾却也蕴涵着不会久留宫廷,让宫廷羁绊自己的潇洒、超脱之情。她有一首《道意寄崔侍郎》的诗中说:“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想她是如此看透浮名宦情,自当不会因被召而欣喜无度,忘乎所以的。也许正因是女子,才会如此看淡功名,这该为一般男子所汗颜。
而她另一首诗《寄校书七兄》更是博得众多喝彩之声。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这首诗是写寄给一位作校书郎的“七兄”的,从其内容可知,此人其实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在五言律诗中,此诗算是写得很别致。
律诗起句,“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
“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写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芸阁”是政府的藏书馆,校书郎便是“芸阁吏”。此句不道自家寂寞辛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担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这是诗人常用写法。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诗写至此,很像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诗人将如何措手呢?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完全是不必要的。也难怪受到多人赞赏。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喻“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只有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旅途风光以“寒星”“远水”概之,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而前四句皆情语,不免有空疏之感,此联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自然工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故二句之妙,又不只佳境而已。
此诗结尾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个典故,而使诗意大大丰富。末句莫忘书的提示,使读者从蹉跎岁余,远水仙棹、寒星使车的吟咏联想到那名篇关于岁暮旅途的描写:“渡溯天边,险经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途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与妹书》)从而,更能具体深切地体会到“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语中,原来包含着深厚的骨肉关切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莫忘寄书的告语,形出己之不能情;盼寄书言“几行”,意重而言轻。凡此种种,都使这个结尾既富于含蕴,又保持开篇旧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无意得之”的风韵。
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威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正是“不求深远,自足雅音”。(《唐音别裁》)堪称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其虽有多少凄苦之情,其形却仍然雄奇,其诗也仍豪荡,不是一般女子可以相比的。
季兰之为“诗豪”在女子中称得,与男子相比也不逊色。此为本文所写诗豪的本来之面目。■
两《唐书》中没有她的传记,其生年已不可考,依据与她有往来的友人刘长卿、陆羽、皎然、朱放等生活的年代,她大概出生在开元年间(公元720——730年间),并主要活动于天宝至大历年间(公元740——780年左右)。据近代闻一多先生考证,李冶生于景龙3年,即公元709年(《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即此而已。季兰五六岁时便显才学,十一岁入剡中玉真观作女道士。后被乱棒打死,其死惨烈。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七八“李季兰”条:“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唐代自由开放的外部条件,为季兰的“诗豪”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唐初道教为国教,全国上下的人们趋之若鹜,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相出家做女道士,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非清净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名为修行,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李季兰也因此有更多的自由。
季兰作为一女子,在她的作品中有缠绵的女子柔情,有理智的说理论道,最让我们感叹的却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的如同男子一样的洒脱情怀。这在古代女性诗人中的确非常少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女子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豪情。
先来看看她的《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李季兰约在唐代大历13年(公元778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间,也曾“恩命追入”。赴京前夕,作此诗留别扬州旧友。
诗的前四句书写召入宫廷的感愧心情,亦是点明与友人分离的原由。诗的后四句写出赴京的依依惜别。诗人虽由“恩命”而感意外,惭愧自己已是迟暮衰容,但结尾却也蕴涵着不会久留宫廷,让宫廷羁绊自己的潇洒、超脱之情。她有一首《道意寄崔侍郎》的诗中说:“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想她是如此看透浮名宦情,自当不会因被召而欣喜无度,忘乎所以的。也许正因是女子,才会如此看淡功名,这该为一般男子所汗颜。
而她另一首诗《寄校书七兄》更是博得众多喝彩之声。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这首诗是写寄给一位作校书郎的“七兄”的,从其内容可知,此人其实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在五言律诗中,此诗算是写得很别致。
律诗起句,“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
“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写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芸阁”是政府的藏书馆,校书郎便是“芸阁吏”。此句不道自家寂寞辛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担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这是诗人常用写法。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诗写至此,很像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诗人将如何措手呢?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完全是不必要的。也难怪受到多人赞赏。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喻“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只有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旅途风光以“寒星”“远水”概之,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而前四句皆情语,不免有空疏之感,此联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自然工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故二句之妙,又不只佳境而已。
此诗结尾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个典故,而使诗意大大丰富。末句莫忘书的提示,使读者从蹉跎岁余,远水仙棹、寒星使车的吟咏联想到那名篇关于岁暮旅途的描写:“渡溯天边,险经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途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与妹书》)从而,更能具体深切地体会到“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语中,原来包含着深厚的骨肉关切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莫忘寄书的告语,形出己之不能情;盼寄书言“几行”,意重而言轻。凡此种种,都使这个结尾既富于含蕴,又保持开篇旧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无意得之”的风韵。
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威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正是“不求深远,自足雅音”。(《唐音别裁》)堪称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其虽有多少凄苦之情,其形却仍然雄奇,其诗也仍豪荡,不是一般女子可以相比的。
季兰之为“诗豪”在女子中称得,与男子相比也不逊色。此为本文所写诗豪的本来之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