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重点,总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工作,本刊独家专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专访对我们深入理解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和时代意义,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教育部陆续召开了系列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的会议,深入了解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清醒判断当前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您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参与研讨、起草人员,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杨银付: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然而长期以来对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与资源消耗等的过度依赖,使得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工业化初期未曾遇到的严峻挑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这样的重要时刻,需要我们认真谋划、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从而使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 000美元,面临的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幅上升,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责任重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呈现出新特点: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生活;希望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让子女成人成才;希望拥有灵活多样的受教育途径,拓宽自我发展的道路,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希望通过教育获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三,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基础则是学习与教育竞争力。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人才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利益,纷纷制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教育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战略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公布了自己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世界各国都在利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先部署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自己的国家竞争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挑战。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全民族精神力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必须主动谋划和把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已经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需要,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从教育发展方式看,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今后要努力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由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到逐步缩小教育差距的转变。只有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大纲领性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略,制定纲领性文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制定和实施新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
是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范例
《世界教育信息》:这次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反映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受到各界肯定。您觉得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坚持?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是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坚持。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主持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发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两篇重要文章,并先后召开五次教育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刘延东国务委员亲自担任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长,带领工作小组研究起草教育规划纲要。
第二,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始终注意把握七条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第三,进行广泛、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和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情况,聚焦重点难点。期间在境内外召开各个专题、各种类型座谈会、研讨会1 800余次,参与人员3.5万余人次。其中,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的调研、咨询、征求意见和文本修改会达60余次,主持召开工作小组会议10次。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广泛调研。重大战略专题组开展11个战略专题36项子课题调研;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80多所高校全面调研;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平行调研;驻外60个教育处组进行国际调研;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比较研究。同时,部署东中西部9省(区、市)开展分区域规划研究,组织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分领域规划研究。第二轮为深度研讨。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20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和讨论。整个调研阶段形成500多万字的报告。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顶层设计、文本初稿起草和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形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有660多个单位、1 800余名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6 100多条。文本前后经过40多轮大的修改。
第四,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先后两轮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一轮从2009年1月至2月,侧重问需于民,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看法210多万条。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发布,进行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各大网站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二是利用“两会”时机,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三是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意见。四是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听取意见。五是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意见。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直接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社会网络、媒体累计收集评论看法约249万条。中央主要媒体累计刊发相关报道1 200多篇。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深化了认识,凝聚了共识,增进了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成果。
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努力体现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社会各界对民主、开放、透明编制教育规划纲要的方式高度评价,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充分肯定,认为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不回避矛盾问题,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必将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中的重要经验,也正在当前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得到坚持和体现。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党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第一章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具体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第一章,首先系统阐述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个层次阐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指导下,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根本战略,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任务。
第二个层次阐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即党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科学回答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党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指针,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和方向,具有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个层次阐明了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即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个层次,突出反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明确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反映在教育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教育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坚持整体推进,又保证突出发展重点。要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进一步调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种模式、一个进度、一刀切。
四、教育应当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项建设的前列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优先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之首,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坚持“优先发展”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教育优先发展,意味着教育应当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的前列。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也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优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培养人有一个周期,这种延后性决定了教育不仅要在资源分配时得到优先保障,而且在时间上必须率先发展,提前储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这才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二大报告把教育确立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这一切,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飞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教育优先发展,是许多后发国家实现对先进国家赶超的成功经验。日本坚持“教育立国”。新加坡崛起离不开教育。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认为自己执政的重中之重,“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其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指出:“俄罗斯已经从教育优势地位跌落,这已构成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最大威胁”,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来保证国家竞争力,保证俄罗斯回归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提出,“美国要致力于创建全面且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美国教育应再一次成为世人羡慕的对象”,美国政府把“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与金融监管、新能源、医疗卫生、削减政府财政支出一起,作为“能使美国经济增长并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的五大支柱,在总计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令中,1 150亿元直接补助教育系统,占到了1/7。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许多报告中都强调,教育和创新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许多后发国家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把教育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在全社会倡导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确立教育优先的政策体系,宁可在别的方面做些牺牲,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二要建立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问责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保障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都有明显提高,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目前,各部门共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四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资源优先投入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刻,只有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真正重视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才能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请问我们应如何理解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工作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才,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目的。“育人为本”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我国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应试教育”倾向,主要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学科为本”、“知识为本”的现象。知识点成为教学与考核的重点。本来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作了目的。这种观念应该得到转变。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激活知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整合知识和融会贯通,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知识的价值与社会应用,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所打动,这样的传道授业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学生不应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中,而是要将知识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思维与想象的翅膀,而应成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应用。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课程,并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和研究性的学习。
事实上,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体,更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新世纪的主人。因此素质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向全面素质本位,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在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六、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这是3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弊端入手,逐步进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进而深入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新的改革。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初步实现了新旧体制的转轨,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教育体制改革的功能从适应供给约束型教育发展,以增加教育资源、扩充教育机会要求的效率优先的政策选择为主,进入需求导向的教育发展新阶段,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也从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发展为政府、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的互动型改革路径。总之,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在前期改革革除了表层的、显性的弊端之后,现在要解决的是深层的、难度更大的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前期改革调整了旧有利益关系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一些既得利益的强势群体有意无意地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改革进入了“攻坚期”。
中国教育曾经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排头兵。30多年前,以恢复高考、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为突破口,教育系统率先改革、拨乱反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30多年中,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要看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和坚决革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改革创新。
教育改革承载着深切的社会期待,但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减轻学生负担、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行政化等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其复杂的成因。教育是世界各种运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一种运动,有着复杂的教育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件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单刀直入剑有所指,只瞄一点不及其余,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引起或者加剧另一个问题,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改革需要智慧,需要不断增强改革坚定性、系统性与协调性。
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之一,那么我们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杨银付: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教育是崇高的事业。近年来,中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资助促公平,通过政策创新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我理解,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健全国家助学体系保障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等,这与原有的“义务教育免杂费”、“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等一起,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国家助学体系全覆盖。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过程公平。这突出反映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在办学条件均衡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师资均衡上“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在生源均衡上“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并建立以共享促均衡和以督导促均衡两个机制,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今年已经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三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为保障各民族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单设了“民族教育”一章,专设了“发展民族教育”重大项目,彰显了国家对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此外将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意义深远。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单设了“特殊教育”一章,专设了“发展特殊教育”重大项目。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强调“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从“流入地”到“输入地”,一字之差,反映出人们认识上的进一步提升,如同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尤其是明确提出“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体现了整体设计的思路。为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应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五是以规则和制度环境公平保障和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把民办教育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强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同时,“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管理。六是促进考试招生公平。明确提出“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考试招生改革三原则,明确提出“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四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这是在入学机会公平方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成果。
在义务教育方面,一是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100元,即中西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东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二是将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年生均补助标准达到小学750元、初中1 000元。
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各地可结合实际,在确定资助面时适当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 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 000元至3 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到3档。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在高等教育方面,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 000元上调至3 000元。上调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原定比例分担。
八、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世界教育信息》:提高质量是我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另一战略重点,您对此如何理解?
杨银付: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就满足人民需要而言,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正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过去一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就教育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一是去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是今年2月2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三是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三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无一不提到教育质量,强调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以下理念和政策创新:一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2009年,我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二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学校发展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学生发展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切实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开放。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加快推进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积极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缓解学生考试升学、择校压力、开展学生心理疏导等方面综合治理,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督促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2010年,教育部组织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组建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400多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修订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高等教育更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就要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创新体制,争创一流。以优化结构为例。一要优化高校类型结构。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分类制定高等学校质量标准,制定实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方案,研究发布质量年度报告。二要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修订发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和人才培养工作。2010年,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新专业。三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以推动本科院校建设为重点,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通过增加专业学位类别、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加强硕士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博士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今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已达到30%,2015年争取提高到50%以上。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医师、法律人才、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设立试点学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四要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通过项目和政策支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开展综合改革,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市);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继续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推进团队式支援新疆、西藏等地高校,使受援高校实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整体设计提升创新能力计划。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一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特岗计划”经费超过30亿元,招聘教师6万余人。积极落实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90%以上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 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人。制定《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目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筹备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2011年增加到15亿元。
九、攻坚克难推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已经谈到纲要的实施。的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请您结合一年来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有哪些实施经验值得总结?当前面临哪些新的形势和任务,又存在哪些挑战?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又应如何扎实开展工作,更好地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贯彻落实?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一周年,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我体会,过去一年的贯彻落实工作,主要通过五条线展开。
第一,以任务分解、部门分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去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为190项,由60个部门承担,其中11个部门负责牵头,参与部门49个。各部门进一步把任务分解到司局、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责任到个人。
第二,以分地区规划纲要贯彻国家总规划纲要。全教会之后,从去年8月28日到今年5月24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召开了本省份的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本省份的教育规划纲要。各省份从自己情况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家总规划纲要的具体目标、政策创新、保障措施和行动方案。
第三,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发展项目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点面结合、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是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思路。在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就提出了十大发展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纲要颁布后,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谋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按照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工作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项目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实行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所有试点都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改革措施、配套政策以及保障条件,全部启动并正在积极推进。在发展项目方面,今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指导意见》,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10个重大项目细化为37个子项目,其中延续项目20个、新设项目17个,逐项明确了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和资金需求。目前,37个项目中已启动实施32个,其它5个项目也将尽快启动。
第四,通过出台一系列重大专项政策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例如,纲要颁布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学前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教育投入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学前教育方面,去年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学前教育的“国十条”,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今年6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有明显提高,并提出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重大举措,加大教育投入。这两个文件都是国发文件,此外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也不断出台,如过去一年中为落实4%目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就密集出台8项关于教育投入的政策文件。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就更多,形成了一个政策创新体系。另外,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和复杂敏感事项的改革,不适合地方和学校组织试点,正在由国家层面统一研究设计。
第五,以分领域专题规划贯彻国家总规划纲要。目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语言文字等分领域专题规划正在部门会商之中。
以上五条线的贯彻落实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地方、基层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去。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现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措施逐步落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坚持。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刘延东国务委员亲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就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工作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相关政策创新。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法制办、国研室、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20个部门组成,齐心协力,狠抓落实。190项规划纲要任务则分解到60个部委。三是各地方真抓实干。31个省区市颁布了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四是着眼建立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工作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五是重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成立了由64位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六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全社会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呈现出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和舆论氛围。
一年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艰巨。各项工作明确了思路,制定了政策,作出了部署,但是政策效应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有待突破。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落实规划纲要的紧迫感。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社会各界同时也期待纲要落实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增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紧迫感,把握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这给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以改革谋发展,以改革促稳定,继续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勇于攻坚克难,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已经改了,新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增益型的改革日益向利益调整型的改革转变,这时改革能否推进,就看我们是否解放思想,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把握规律。要有历史主人的责任担当,要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不为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善于重点突破,认真分析“坚”“难”所在,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根据时代要求、中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科学决策,推动规划纲要落实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要坚持统筹指导,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改革推进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改革的系统设计、系统推进和分类指导。对教育体制改革中带共性的重大问题,要抓紧研究出台原则指导意见,明确改革方向。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及各类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过程指导。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形势研判,增强教育改革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最大可能降低改革成本,确保平稳推进。三要尊重群众首创,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活力。理论源于实践,创新源于实践。经验不是出在办公室,而是出在现场,出在地方,出在基层,出在学校。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动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激起督导、评估和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现政府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大胆试验。建立健全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体制改革中地方申请政策突破或政策支持的需求,需要组织专家综合研究和评估,并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各个地方和学校要细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要项,力戒形式主义,努力政策创新。加强示范引领和总结推广,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评估,总结基层改革探索的实践经验,建立改革试点地区或项目执行单位之间工作交流机制。四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和学校都陆续出台了大量文件,明确了许多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理念、目标、任务具体化。这些政策措施只有真正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才能显现成效。
十、祝愿《世界教育信息》在教育规划纲要
贯彻落实工作中越办越好
《世界教育信息》: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进程中,您认为《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可以做点什么?请您对杂志的未来发展提一提宝贵的看法和建议。
杨银付:《世界教育信息》是一本好刊物。它是 望世界教育的窗口、教育国际交流的桥梁、教育决策管理的参谋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参考。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中,一是可以考虑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搜索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教育政策动态,提供决策部门参考;二是在决策与研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架起桥梁,反映相关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不同地区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经验;三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把我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成果传播到世界。衷心祝愿《世界教育信息》越办越好。
编辑:张力玮
一、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教育部陆续召开了系列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的会议,深入了解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清醒判断当前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您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参与研讨、起草人员,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杨银付: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然而长期以来对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与资源消耗等的过度依赖,使得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工业化初期未曾遇到的严峻挑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这样的重要时刻,需要我们认真谋划、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从而使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 000美元,面临的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幅上升,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责任重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呈现出新特点: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生活;希望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让子女成人成才;希望拥有灵活多样的受教育途径,拓宽自我发展的道路,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希望通过教育获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通过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三,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基础则是学习与教育竞争力。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人才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利益,纷纷制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教育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战略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公布了自己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世界各国都在利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先部署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自己的国家竞争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挑战。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全民族精神力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必须主动谋划和把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已经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需要,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从教育发展方式看,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今后要努力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由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到逐步缩小教育差距的转变。只有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大纲领性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略,制定纲领性文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制定和实施新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
是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范例
《世界教育信息》:这次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反映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受到各界肯定。您觉得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坚持?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是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坚持。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主持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发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两篇重要文章,并先后召开五次教育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刘延东国务委员亲自担任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长,带领工作小组研究起草教育规划纲要。
第二,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始终注意把握七条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第三,进行广泛、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和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情况,聚焦重点难点。期间在境内外召开各个专题、各种类型座谈会、研讨会1 800余次,参与人员3.5万余人次。其中,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的调研、咨询、征求意见和文本修改会达60余次,主持召开工作小组会议10次。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广泛调研。重大战略专题组开展11个战略专题36项子课题调研;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80多所高校全面调研;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平行调研;驻外60个教育处组进行国际调研;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比较研究。同时,部署东中西部9省(区、市)开展分区域规划研究,组织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分领域规划研究。第二轮为深度研讨。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20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和讨论。整个调研阶段形成500多万字的报告。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顶层设计、文本初稿起草和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形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有660多个单位、1 800余名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6 100多条。文本前后经过40多轮大的修改。
第四,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先后两轮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一轮从2009年1月至2月,侧重问需于民,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看法210多万条。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发布,进行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各大网站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二是利用“两会”时机,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三是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意见。四是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听取意见。五是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意见。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直接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社会网络、媒体累计收集评论看法约249万条。中央主要媒体累计刊发相关报道1 200多篇。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深化了认识,凝聚了共识,增进了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成果。
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努力体现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社会各界对民主、开放、透明编制教育规划纲要的方式高度评价,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充分肯定,认为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不回避矛盾问题,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必将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中的重要经验,也正在当前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得到坚持和体现。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党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第一章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具体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第一章,首先系统阐述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个层次阐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指导下,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根本战略,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任务。
第二个层次阐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即党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科学回答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党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指针,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和方向,具有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个层次阐明了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即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个层次,突出反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明确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反映在教育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教育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坚持整体推进,又保证突出发展重点。要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进一步调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种模式、一个进度、一刀切。
四、教育应当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项建设的前列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优先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之首,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坚持“优先发展”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教育优先发展,意味着教育应当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的前列。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也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优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培养人有一个周期,这种延后性决定了教育不仅要在资源分配时得到优先保障,而且在时间上必须率先发展,提前储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这才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二大报告把教育确立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这一切,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飞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教育优先发展,是许多后发国家实现对先进国家赶超的成功经验。日本坚持“教育立国”。新加坡崛起离不开教育。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认为自己执政的重中之重,“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其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指出:“俄罗斯已经从教育优势地位跌落,这已构成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最大威胁”,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来保证国家竞争力,保证俄罗斯回归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提出,“美国要致力于创建全面且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美国教育应再一次成为世人羡慕的对象”,美国政府把“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与金融监管、新能源、医疗卫生、削减政府财政支出一起,作为“能使美国经济增长并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的五大支柱,在总计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令中,1 150亿元直接补助教育系统,占到了1/7。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许多报告中都强调,教育和创新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许多后发国家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把教育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在全社会倡导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确立教育优先的政策体系,宁可在别的方面做些牺牲,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二要建立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问责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保障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都有明显提高,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目前,各部门共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四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资源优先投入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刻,只有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真正重视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才能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请问我们应如何理解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工作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才,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目的。“育人为本”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我国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应试教育”倾向,主要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学科为本”、“知识为本”的现象。知识点成为教学与考核的重点。本来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作了目的。这种观念应该得到转变。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激活知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整合知识和融会贯通,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知识的价值与社会应用,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所打动,这样的传道授业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学生不应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中,而是要将知识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思维与想象的翅膀,而应成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应用。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课程,并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和研究性的学习。
事实上,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体,更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新世纪的主人。因此素质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向全面素质本位,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在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六、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
杨银付: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这是3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弊端入手,逐步进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进而深入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新的改革。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初步实现了新旧体制的转轨,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教育体制改革的功能从适应供给约束型教育发展,以增加教育资源、扩充教育机会要求的效率优先的政策选择为主,进入需求导向的教育发展新阶段,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也从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发展为政府、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的互动型改革路径。总之,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在前期改革革除了表层的、显性的弊端之后,现在要解决的是深层的、难度更大的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前期改革调整了旧有利益关系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一些既得利益的强势群体有意无意地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改革进入了“攻坚期”。
中国教育曾经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排头兵。30多年前,以恢复高考、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为突破口,教育系统率先改革、拨乱反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30多年中,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要看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和坚决革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改革创新。
教育改革承载着深切的社会期待,但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减轻学生负担、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行政化等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其复杂的成因。教育是世界各种运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一种运动,有着复杂的教育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件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单刀直入剑有所指,只瞄一点不及其余,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引起或者加剧另一个问题,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改革需要智慧,需要不断增强改革坚定性、系统性与协调性。
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之一,那么我们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杨银付: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教育是崇高的事业。近年来,中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资助促公平,通过政策创新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我理解,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健全国家助学体系保障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等,这与原有的“义务教育免杂费”、“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等一起,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国家助学体系全覆盖。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过程公平。这突出反映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在办学条件均衡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师资均衡上“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在生源均衡上“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并建立以共享促均衡和以督导促均衡两个机制,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今年已经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三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为保障各民族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单设了“民族教育”一章,专设了“发展民族教育”重大项目,彰显了国家对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此外将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意义深远。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单设了“特殊教育”一章,专设了“发展特殊教育”重大项目。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强调“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从“流入地”到“输入地”,一字之差,反映出人们认识上的进一步提升,如同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尤其是明确提出“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体现了整体设计的思路。为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应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五是以规则和制度环境公平保障和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把民办教育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强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同时,“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管理。六是促进考试招生公平。明确提出“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考试招生改革三原则,明确提出“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四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这是在入学机会公平方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成果。
在义务教育方面,一是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100元,即中西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东部地区年生均达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二是将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年生均补助标准达到小学750元、初中1 000元。
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各地可结合实际,在确定资助面时适当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 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 000元至3 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到3档。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在高等教育方面,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 000元上调至3 000元。上调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原定比例分担。
八、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世界教育信息》:提高质量是我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另一战略重点,您对此如何理解?
杨银付: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就满足人民需要而言,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正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过去一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就教育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一是去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是今年2月2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三是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三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无一不提到教育质量,强调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以下理念和政策创新:一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2009年,我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二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学校发展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学生发展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切实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开放。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加快推进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积极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缓解学生考试升学、择校压力、开展学生心理疏导等方面综合治理,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督促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2010年,教育部组织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组建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400多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修订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高等教育更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就要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创新体制,争创一流。以优化结构为例。一要优化高校类型结构。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分类制定高等学校质量标准,制定实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方案,研究发布质量年度报告。二要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修订发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和人才培养工作。2010年,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新专业。三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以推动本科院校建设为重点,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通过增加专业学位类别、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加强硕士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博士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今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已达到30%,2015年争取提高到50%以上。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医师、法律人才、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设立试点学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四要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通过项目和政策支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开展综合改革,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市);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继续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推进团队式支援新疆、西藏等地高校,使受援高校实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整体设计提升创新能力计划。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一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特岗计划”经费超过30亿元,招聘教师6万余人。积极落实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90%以上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 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人。制定《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目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筹备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2011年增加到15亿元。
九、攻坚克难推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已经谈到纲要的实施。的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请您结合一年来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有哪些实施经验值得总结?当前面临哪些新的形势和任务,又存在哪些挑战?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又应如何扎实开展工作,更好地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贯彻落实?
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一周年,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我体会,过去一年的贯彻落实工作,主要通过五条线展开。
第一,以任务分解、部门分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去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为190项,由60个部门承担,其中11个部门负责牵头,参与部门49个。各部门进一步把任务分解到司局、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责任到个人。
第二,以分地区规划纲要贯彻国家总规划纲要。全教会之后,从去年8月28日到今年5月24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召开了本省份的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本省份的教育规划纲要。各省份从自己情况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家总规划纲要的具体目标、政策创新、保障措施和行动方案。
第三,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发展项目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点面结合、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是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思路。在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就提出了十大发展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纲要颁布后,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谋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按照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工作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项目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实行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所有试点都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改革措施、配套政策以及保障条件,全部启动并正在积极推进。在发展项目方面,今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指导意见》,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10个重大项目细化为37个子项目,其中延续项目20个、新设项目17个,逐项明确了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和资金需求。目前,37个项目中已启动实施32个,其它5个项目也将尽快启动。
第四,通过出台一系列重大专项政策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例如,纲要颁布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学前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教育投入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学前教育方面,去年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学前教育的“国十条”,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今年6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有明显提高,并提出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重大举措,加大教育投入。这两个文件都是国发文件,此外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也不断出台,如过去一年中为落实4%目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就密集出台8项关于教育投入的政策文件。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就更多,形成了一个政策创新体系。另外,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和复杂敏感事项的改革,不适合地方和学校组织试点,正在由国家层面统一研究设计。
第五,以分领域专题规划贯彻国家总规划纲要。目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语言文字等分领域专题规划正在部门会商之中。
以上五条线的贯彻落实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地方、基层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去。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现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措施逐步落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坚持。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刘延东国务委员亲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就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工作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相关政策创新。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法制办、国研室、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20个部门组成,齐心协力,狠抓落实。190项规划纲要任务则分解到60个部委。三是各地方真抓实干。31个省区市颁布了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四是着眼建立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工作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五是重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成立了由64位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六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全社会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呈现出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和舆论氛围。
一年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艰巨。各项工作明确了思路,制定了政策,作出了部署,但是政策效应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有待突破。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落实规划纲要的紧迫感。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社会各界同时也期待纲要落实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增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紧迫感,把握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这给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以改革谋发展,以改革促稳定,继续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勇于攻坚克难,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已经改了,新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增益型的改革日益向利益调整型的改革转变,这时改革能否推进,就看我们是否解放思想,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把握规律。要有历史主人的责任担当,要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不为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善于重点突破,认真分析“坚”“难”所在,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根据时代要求、中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科学决策,推动规划纲要落实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要坚持统筹指导,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改革推进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改革的系统设计、系统推进和分类指导。对教育体制改革中带共性的重大问题,要抓紧研究出台原则指导意见,明确改革方向。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及各类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过程指导。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形势研判,增强教育改革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最大可能降低改革成本,确保平稳推进。三要尊重群众首创,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活力。理论源于实践,创新源于实践。经验不是出在办公室,而是出在现场,出在地方,出在基层,出在学校。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动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激起督导、评估和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现政府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大胆试验。建立健全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体制改革中地方申请政策突破或政策支持的需求,需要组织专家综合研究和评估,并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各个地方和学校要细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要项,力戒形式主义,努力政策创新。加强示范引领和总结推广,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评估,总结基层改革探索的实践经验,建立改革试点地区或项目执行单位之间工作交流机制。四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和学校都陆续出台了大量文件,明确了许多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理念、目标、任务具体化。这些政策措施只有真正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才能显现成效。
十、祝愿《世界教育信息》在教育规划纲要
贯彻落实工作中越办越好
《世界教育信息》: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进程中,您认为《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可以做点什么?请您对杂志的未来发展提一提宝贵的看法和建议。
杨银付:《世界教育信息》是一本好刊物。它是 望世界教育的窗口、教育国际交流的桥梁、教育决策管理的参谋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参考。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中,一是可以考虑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搜索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教育政策动态,提供决策部门参考;二是在决策与研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架起桥梁,反映相关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不同地区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经验;三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把我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成果传播到世界。衷心祝愿《世界教育信息》越办越好。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