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研发思考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职业农民,它与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有质的区别。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用的教材与阳光工程培训及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所用的教材也应有质的区别。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依据,是学员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体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手段,没有一套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培训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根基。因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配套教材的研发,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现状,河南省农广校对洛阳、濮阳、驻马店、漯河等30个市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及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授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现将信息汇总分析如下。
  (一)学员调查问卷信息汇总及分析
  对300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2份,回收率87%。根据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
  1. 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及以下学员占59.5%、46~50岁学员占14.5%、50岁以上学员占26.0%。 45岁以下学员近60%,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年轻化趋势明显,农业产业后继有人。
  2. 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占47.3%,高中占44.7%,大专占7.3%,本科占0.7%。也就是说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中初中及高中各占将近一半,大专及本科仅占8%。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以初高中为主,高学历人员较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那么在教材的编写中就必须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强化实践应用,淡化理论学说,侧重是什么、怎么办的编写,语言要通俗易懂,可采用农民常用的谚语。
  3. 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来看,完全一致的占53.1%,有部分联系的占45.0%,几乎没关系占1.9%。由此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教材与实际工作仅有部分联系或几乎没联系。也就是说部分教材不能服务生产实际,加大教材的规划及研发力度势在必行。
  4. 从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的关联度来看,完全一致的占59.9%,有部分联系的占39.7%,几乎没关系占0.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有部分联系和几乎没关系占到40%,也就是在教材开发时要把授课教师吸收为编委会成员,尽量缩小教材内容与培训内容的差距。
  5. 从对教材的满意度来看,满意74.0%,一般25.6%,不满意占0.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近3成的学员对培训中所用教材不太满意,说明加强教材研发势在必行。
  (二)教师调查问卷信息汇总及分析
  对3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3%。根据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从表二内容可以看出:
  1. 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看,完全一致40.8%,有部分联系占48.1%,联系不大占11.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只有部分联系,11.1%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也就是说有近60%的教师认为教材不能较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在教材研发中要注重生产实际,加大典型案例分析,强化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关联。
  2. 认为“教材编写应按照调研→选题论证→编写大纲→专家研讨→撰写→审核→修订等程序进行编写”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编写模式得到所有问卷教师的认可,可以运用于实际教材的研发中。
  3. 认为“教材编写队伍应有专家教授、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教师组成”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教材编写队伍组成是合理符合实际的,可作为选择编写人员的重要依据。
  4. 认为“教材内容设计首先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为依据。其次要贴近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正确的为100%。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教材的研发中,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为依据,同时要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5. 认为“教材形式设计创新一是按模块编写,每个模块下设‘学习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中间插入‘案例分析’‘新技术介绍’‘技术要点’‘注意事项’‘最佳选择’‘小知识’‘知识链接’等,每个模块结束配‘思考与训练’。二是巧妙地运用彩色插图和表格”正确的为100%。说明这种新颖的设计模块,得到所有问卷教师的认可,研发教材时,可以采用这种框架结构编排内容。
  (三)现场座谈信息归纳分析
  1. 最满意的教材特点
  共同特点是内容实际使用,展现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例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按模块编写,每个模块里安排有正文、知识链接,案例和思考题,这种微阅读试的编写更加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内容系统、丰富、详实,配有大量的图表、案例分析;《葡萄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技术》配有大量的彩色图片,直观生动形象,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怎么办;《肥料配方师》《农药经销员》,淡化理论描述,采用大量图示或表格展示内容,运用谚语、俗语,农民感到更亲切,更愿意去阅读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农村信息化及网络应用》《现代农业政策法规》内容描写深入浅出,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对网络信息新知识的需求及运用现行农业政策法规,走上富裕之路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现用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内容陈旧。生产上已淘汰的品种、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生产上已不再采用的生产模式、已废止的法律条文等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
  二是形式死板,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特点,照搬在校学生的教材内容和形式,缺少图片、表格等更加直观的展现形式,黑白图片看不清楚,表述不明白。
  三是理论性强。个别教材从理论到理论,语言表述理论性太强,表述不深入,解释不细致,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缺乏具体操作内容,不能满足教学培训工作的需要。
  四是缺乏新知识。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法规在教材没能体现。
  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是教材内容要新颖,符合生产实际,能体现出符合实际的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品种。
  二是淡化理论知识,强化实际运用知识。重点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少理论、多实例,侧重应用技术、解决办法,“是什么”、“怎么办”等。操作技术要做到具体详细实用,达到培训对象一看就懂,就能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三是贴近政策。编写内容设置要与现行政策相适应。
  四是增加彩色图片和表格,让学员容易理解接收。
  五是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农民常用的谚语。
  六是强化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多一些实例说明,帮助学员理解记忆知识点;增加新内容及实例;深入浅出、一学就会。
  七是图文并茂。增加彩图、表格内容。
  八是创新展现形式。
  九是符合“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研发建议
  (一)创新研发模式
  研发模式应为调研→选题论证→编写大纲→专家研讨→撰写→审核→修订完善等程序。即在掌握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的规划前提下,进行广泛调研论证确定选题;在熟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遴选主编及编写人员,组建编写队伍,完成编写大纲;召开编写研讨会对大纲进行研讨,修订完善大纲,组编单位提出创新内容设计和创新展现形式的教材编写体例要求;编写人员分工合作完成初稿;主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受训学员审核初稿提出修订建议,修订完善定稿。
  (二)创新内容设计
  1. 以整体学员的基本素质为设计基础
  目前,参与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普遍弱点是文化水平较低,小农意识、传统观念强。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农民易于接受的“谚语”,图文并茂;内容要实际实用,重点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理论内容通俗化,操作技能详细化,侧重应用技术、解决办法,“是什么”、“怎么办”等。达到培训对象一看就懂,就能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2. 以成功案例为载体
  “成功案例分析”、“规模效益分析及远景分析内容”,分享的是普通人的成功经验和愿景向往,更真实、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愿景向往。
  3. 以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为导向
  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是规范生产生活、指导生产实践的方向,因此,在教材设计时必须纳入考虑。
  (三)创新展现形式
  1. 采用模块化编写
  根据功能作用采用模块化编写,模块下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下设若干个学习任务,随着多项学习任务的实施而完成学习目标,最后辅以“思考与训练”,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中间插入“案例分析”、“新技术介绍”、“技术要点”、“小知识”、“知识链接”,结尾配有“思考与训练”。这种模块化、碎片化编写格式更适合成人微阅读的需求。
  2. 图文并茂
  一是增加图示、表格,用图解代替文字叙述,用表格代替文字叙述。二是改黑白印刷为彩色印刷。达到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培训对象接受,强化实用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四)建立高质量的编写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编写人员应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及特点,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语言运用都应有特殊的要求。专家教授理论知识渊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距新型职业农民最近最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编写团队应该有专家教授、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组成。
其他文献
新疆沙湾县农广校自2014年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以来,围绕沙湾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3人,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以产业有人才、养老有保障、农民有技能、服務有组织、经营有效益为目标,以制度设计、政策扶持、多元培育、认定管理为抓手,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606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449名。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制度设计,凝聚培育合力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根据苏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山东省章丘市位列2015年全国百强县市第30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地区差异大,南部山区、北部黄河滩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还比较多,实现全部脱贫的任务艰巨。结合实际情况,章丘明确提出将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任务目标。章丘农广校在
2014年至2017年,河北省承德市已连续四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之列,下辖7县1市均成为国家示范县市。全市农广校体系充分发挥专门机构作用,紧紧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
日前,从国家粮食局召开的粮食质量安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从总体上看我国库存粮食的质量安全形势向好。抽样检验结果显示,近10年来库存粮食质量达标率达到97%以上,实现了常储常新。  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颜波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粮食库存检查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粮食库存检查促进了粮食库存规范管理。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仍非常艰巨。一方面,是由于
我国粮食生产在“九连增”后能否继续增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明天谁来种地?带着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问题,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问:这两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增幅很大,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问题?粮食生产能够实现“十连增”吗?  答: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可以有信心、负责任地说,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
今年起江苏南京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将达到65%以上。南京将建立档案,经认定的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将优先享受各类农业补贴。此外,南京还将构建“专家 农技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 辐射带动户”的技术传播路径,鼓励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实现转化和应用。
盛夏六月,在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的博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我们走进了涟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彭卫和的办公室里,听他讲述他的故事。  彭卫和是涟源市石马山镇人,曾是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一名车间主任,2005年,他毅然辞职,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家工贸有限公司,创业成功后,彭卫和开始谋划更大的动作。彭卫和认为广阔的农村是那些想做点事的人的最后一块大蛋糕,2011年,他毫不犹豫地在桥头河镇华美
农民增产却不能相应增收,原因之一是传统农产品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例如,市场上非常活跃的水果玉米是近些年由美国引种,在中国部分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生产,在市场上每个售价4元,这种玉米的甜度是普通玉米的4~5倍,甚至比普通西瓜的甜度还要高出30%,价格也比普通玉米高3~4倍,却倍受群众欢迎,销售量和利润远大于传统玉米品种
将课堂搬到农民身边,这样做农民不用在学校集中学习,也不用离开自己的土地,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僵化的办学体制,农民只需要将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就会根据问题组织课程;将课堂设在种植大棚、养殖基地、农家小院,农民需要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农民学到知识和技术,形成“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让农民吃上科技“新鲜菜”的培训模式。这种移动课堂、田间课堂不是简单的把城镇班搬到乡下,而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