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熟知,最常见猝死的主要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这两种病虽然都是老年性疾病,但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更年轻的人群中患病者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心肌梗塞,其中有1/2—2/3的病人死于送往医院的路途中,由此可见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性。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一提起服药,按老规律都是早、中、晚三次服药,一般是早6时、中午12小时、晚上6时。其时间间距大约为6小时服药一次。但心脑血管病大部分在凌晨前后发病。即在早晨5—7点钟左右出现心肌梗塞。其原因:①因夜间呼吸、排尿及出汗等因素使体内脱水、血液浓度加大、血黏稠度增高而血流缓慢;②血小板常沿血管边缘部运行,最易形成血栓阻塞管腔而发病。一般在晚上6点钟服药后需在次日的早晨6—7时才能服药,其间隔时间长达12个小时,实际上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已消耗殆尽,此时也正是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期,构成发生心肌梗塞的高峰期。所以,很有必要在夜间2—3点钟另服一次药物,其剂量也需加倍,即白天服1粒,夜间就需要服2粒才能保持冠状动脉正常的血液供应。为了避免新血栓形成,晚上睡前加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4片(每片含量25毫克),夜间2—3点钟再服2—4片。以增强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由于心梗病人56%~89%患有高血压病,常需早中晚服用降压片,因夜间处于睡眠状态,血压自然低于白天,所以夜间没有必要另服降压片。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一提起服药,按老规律都是早、中、晚三次服药,一般是早6时、中午12小时、晚上6时。其时间间距大约为6小时服药一次。但心脑血管病大部分在凌晨前后发病。即在早晨5—7点钟左右出现心肌梗塞。其原因:①因夜间呼吸、排尿及出汗等因素使体内脱水、血液浓度加大、血黏稠度增高而血流缓慢;②血小板常沿血管边缘部运行,最易形成血栓阻塞管腔而发病。一般在晚上6点钟服药后需在次日的早晨6—7时才能服药,其间隔时间长达12个小时,实际上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已消耗殆尽,此时也正是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期,构成发生心肌梗塞的高峰期。所以,很有必要在夜间2—3点钟另服一次药物,其剂量也需加倍,即白天服1粒,夜间就需要服2粒才能保持冠状动脉正常的血液供应。为了避免新血栓形成,晚上睡前加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4片(每片含量25毫克),夜间2—3点钟再服2—4片。以增强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由于心梗病人56%~89%患有高血压病,常需早中晚服用降压片,因夜间处于睡眠状态,血压自然低于白天,所以夜间没有必要另服降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