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迄今为止,如何加强朗读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为中心论题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充分准备朗读前期工作;其次,正确的教学方法;最后,朗读后的评价与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教师角度;应用方法
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学习动机,从而加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对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不竭动力。从客观角度来说,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过笔者在此着重从教师角度来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1课前的朗读准备
1.1标准的普通话
拥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在对学生的日常朗读教学中一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往常也要重视本身的朗读才能训练,使自己的朗读能力得到加强。比如说,不管自己在哪,不论和谁扳谈,都要求自身讲普通话,注意自己的发音,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这样在不经意中讲普通话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还可以要求自己按照普通话测试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在不标准处做出标记并加强练习。在标准的普通话基础上,加上自己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下能够更好地将作者的思维情感经过笼统的语音信号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生动的理解文章。犹如将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然而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时候,也达到了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分,就是学习朗诵的进程,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其次,在朗诵某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管是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先处理声母、韵母、儿化、腔调等问题。尤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近似音,特别容易读错。最好的处理措施就是经过大声朗诵,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课上的朗读教学
2.1朗读的一般方法
2.1.1赏读
赏读,顾名思义就是“赏言语、赏人情、学表明、明道理”。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可用出声的“赏读”:教师可以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示范,再指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重视教导学生语速和语调的掌握,因为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精确、吐字分明、声响清脆是远远不够的,朗读技巧方面的指点也是很重要的。而速度和语调就是朗读的重要因素,它们应与课文题材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在下课时间可以让学生们观看有名的朗读视频,在模仿名家朗诵的过程中,又是一番理解与体会,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的思维情感、晋升本身的情感,从而达到入文入境的境界。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进行想象朗读。师生通过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生动的展现出来,它能让学生觉得尤如身临其境一般。
2.1.2涵泳与激发情感
我们经常用“朗朗读书聲”来形容认真读书学习的情形,用“朗朗上口”来比喻书读得烂熟的程度。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得好:“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时间趣味长。”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品味读物的丰富内涵和意蕴,就要把“朗朗读书”与“涵泳工夫”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颇有效能、颇有特色的朗读涵泳阅读法。从特色上看,朗诵偏重声情并茂,而深思熟虑在涵泳中非常重要,相对于朗读而言,涵泳可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可集中注意力于思考阅读材料上,让思维高速运转,放飞想象,激发情感,或在需要的地方灵活地停留或反复,深化审美。涵泳让学生在丰富审美情趣和情感体悟中深得读书之乐,甚而有惊人的发现。
2.1.3演读
演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担当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与理解,当然这种方法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收益较多。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演出和模拟活动,在这篇文章的意境下,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的演出,在此过程中,既能理解课文,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发生了怎么的变更,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范进是怎样的人。在了解的基础上,就能深刻的明白文中要表达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太关注于表演方面,忘了词,在此情况下,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地练习,加强小组之间探讨的力度,重复推敲,说出彼此对该文章的理解,经过反复练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朗读趣味就会得到晋升。
3结束语
朗读,不只是机械的重复,还需要在老师悉心的安排下,更好掌握朗读的技巧。总而言之,朗读环节离不开教师合理且有安排的教导,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正确的领导下真正的了解朗读、明白阅读、通透阅读。简单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是一种媒介,借助老师的语文阅读功底,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能够很简单的明白文中所要传达的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说的话。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12-18.
[2] 张颂.朗读学[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6(13):23.
[3]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J].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9):2-4.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教师角度;应用方法
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学习动机,从而加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对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不竭动力。从客观角度来说,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过笔者在此着重从教师角度来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1课前的朗读准备
1.1标准的普通话
拥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在对学生的日常朗读教学中一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往常也要重视本身的朗读才能训练,使自己的朗读能力得到加强。比如说,不管自己在哪,不论和谁扳谈,都要求自身讲普通话,注意自己的发音,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这样在不经意中讲普通话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还可以要求自己按照普通话测试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在不标准处做出标记并加强练习。在标准的普通话基础上,加上自己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诵下能够更好地将作者的思维情感经过笼统的语音信号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生动的理解文章。犹如将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然而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时候,也达到了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分,就是学习朗诵的进程,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其次,在朗诵某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管是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先处理声母、韵母、儿化、腔调等问题。尤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近似音,特别容易读错。最好的处理措施就是经过大声朗诵,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课上的朗读教学
2.1朗读的一般方法
2.1.1赏读
赏读,顾名思义就是“赏言语、赏人情、学表明、明道理”。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可用出声的“赏读”:教师可以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示范,再指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重视教导学生语速和语调的掌握,因为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精确、吐字分明、声响清脆是远远不够的,朗读技巧方面的指点也是很重要的。而速度和语调就是朗读的重要因素,它们应与课文题材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在下课时间可以让学生们观看有名的朗读视频,在模仿名家朗诵的过程中,又是一番理解与体会,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的思维情感、晋升本身的情感,从而达到入文入境的境界。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进行想象朗读。师生通过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生动的展现出来,它能让学生觉得尤如身临其境一般。
2.1.2涵泳与激发情感
我们经常用“朗朗读书聲”来形容认真读书学习的情形,用“朗朗上口”来比喻书读得烂熟的程度。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得好:“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时间趣味长。”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品味读物的丰富内涵和意蕴,就要把“朗朗读书”与“涵泳工夫”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颇有效能、颇有特色的朗读涵泳阅读法。从特色上看,朗诵偏重声情并茂,而深思熟虑在涵泳中非常重要,相对于朗读而言,涵泳可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可集中注意力于思考阅读材料上,让思维高速运转,放飞想象,激发情感,或在需要的地方灵活地停留或反复,深化审美。涵泳让学生在丰富审美情趣和情感体悟中深得读书之乐,甚而有惊人的发现。
2.1.3演读
演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担当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与理解,当然这种方法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收益较多。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演出和模拟活动,在这篇文章的意境下,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的演出,在此过程中,既能理解课文,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发生了怎么的变更,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范进是怎样的人。在了解的基础上,就能深刻的明白文中要表达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太关注于表演方面,忘了词,在此情况下,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地练习,加强小组之间探讨的力度,重复推敲,说出彼此对该文章的理解,经过反复练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朗读趣味就会得到晋升。
3结束语
朗读,不只是机械的重复,还需要在老师悉心的安排下,更好掌握朗读的技巧。总而言之,朗读环节离不开教师合理且有安排的教导,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正确的领导下真正的了解朗读、明白阅读、通透阅读。简单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是一种媒介,借助老师的语文阅读功底,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能够很简单的明白文中所要传达的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说的话。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12-18.
[2] 张颂.朗读学[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6(13):23.
[3]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J].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