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主义思潮是中国当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具有双重性影响。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社会思潮的科学引导和教育,在高校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已有的大量研究基础之上,梳理了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概况,着重分析了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引导。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大学生政治观;负面影响;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影响大学生生活及其政治观,造成一定的负面性。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升温趋势。由此可能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表达与参与的无序状态,“民意”裹挟政治,产生抵触全球化的情绪,破坏国际形象等不良政治后果。[1]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2]p70“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2]p42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主义思潮,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思潮相关概述
  所谓社会思潮是经由思想家的倡导而在社会大众中长期流行的与所处时代以及社会重大问题相互关联的表现较为系统和较为集中的那些社会思想的运动。社会思潮常常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某一特定民族、社会群体、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类标准,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3]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演进及内涵
  民族主义思潮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发展于19世纪亚、非、拉等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运动时期,经过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最终形成民族主义社会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由民族性培育出的,形成捍卫本民族利益的信仰原则的一种心理情愫和思想观念;是一种在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和群众运动;是一种依托强烈爱国主义和本民族利益,并以此展开的思想和活动的社会思潮。
  (二)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衰落;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启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走向全新的历史阶段。[4] 根据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20世纪末以来可将其在中国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的出版,以及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为划分界限。[5]
  (三)大学生群体民族主义思潮的态势及其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的开放性越来越大,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但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整体呈现温和民族主义的升温态势。[1]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加速。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活跃和开放性,政治多极化导致政治观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受此冲击和影响,往往表现出政治积极和激进的一面。二是国家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追赶西方200年的历史进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出生于21世纪之交的当代大学生,只看到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绩,却忽视了我们辉煌背后的艰辛和牺牲,容易滋生盲目的国家优越感,并部分带有对外部群体的蔑视和排外倾向。[6]三是当代大学生较强的自我个人中心意识和孤独感。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前进,“95后”群体的当代大学生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富足。他们崇尚自我、自由、冒险等,同时由于是独生子女,其实内心深处更容易孤独寂寞,相对于“80后”和“90后”往往更喜欢沉浸在互联网以及自己的世界里,在政治方面的表达显得更加不喜欢受到限制,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政治倾向的干扰和影响。
  二、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负面影响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95后”群体,出生于改革开放20年之后,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浪潮里成长。他们充满好奇、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政治上又不够成熟,对国家政治、社会时政关注和参与热情较高,且具备年轻的气质,处于热血沸腾的青春期,是民族主义最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一方面使大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对民族振兴充满信心,在面对损害国家行为时,可以站在敌对势力的正对面,直面不法分子;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思潮本身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表达,如果过度了,走向了极端的话,也往往会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负面影响,笔者做了如下梳理和分析。
  (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危害
  极端民族主义常常在以自己本民族为中心的同时忽略其他民族,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因而使用极端方式来排斥甚至损坏、危害其他民族利益。在政治上有激进的诉求,喊出激进口号,做出激进行为,往往容易走向了极端,反而会导致民族团结问题,引起社会动乱;在军事上主张加大军费支出、增强军事能力;在国际事务上倾向对外霸权、盛气凌人等。极端民族主义会对国际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引发世界战争。[7]大学生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政治观,从而导致做出极端的行為。   (二)网络技术的传播对大学生政治观的消极作用
  当今处于互联网飞速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里,容易没有坚定主流思想,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政治立场。网络技术具备打破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的显著特征,其迅速传播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特征。处于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95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易于接触网络,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和个性发展,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关注政治、参政议政的意愿,经常在网络关注国家事务、社会管理和外交行为等政治问题。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也同时接受了网络上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社会思潮了,并受其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隐蔽的。而正因为网络技术与大学生各自的这些特征,导致社会和学校难以监管,给社会和学校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造成较大的困难,这方面的消极影响是隐蔽和巨大的。
  (三)非理性因素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面对民族主义事件时,大学生基于年轻特征等因素,有时会出现冲动的、非理性的情绪,来不及理性冷静思考,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对事件妄加揣测,发表极端言论,经过言论发酵,转化为现实中的极端行动,可能会激化某种社会矛盾,造成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8]20岁出头的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需求,更有参与政治的精神满足的需要。对事物的敏感度非常高,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而产生不满和抵抗等比较激烈的情绪,冲动时候带有很强的非理性。民族主义本身就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应激性的特点,实质上是对西方大国长期打压的不满和反击的表现,在外交上的摩擦和冲突以及由此积累的反感和愤怒使其逐渐强化,[9]比如有小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摩擦。所以,民族主义思潮的运动往往难以客观、深刻、理性地为大学生所理解。
  (四)民族主义思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大学生政治观的误导
  民族主义迫切希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占据更优势地位,能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情怀的新秩序。这些言论和主张在大学生群体显得有很强说服力和鼓动性。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治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国内外的政治事件,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容易依据情绪和肤浅的心理感受得出偏激的结论,被一些看似弘扬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实则偏激、极端的言论和行为所感染,甚至表现出政治冲动,进行非理性的政治参与。[9]在表达爱国感情时,过分强调本民族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及其他民族利益,容易走向“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对待国际外交事件表现出过激反应,对西方文明盲目全盘否定,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所煽動和利用,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三、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往往带有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在合理表达情绪的时候,它是一剂良药和凝聚剂。但是,当它过分被表达时,甚至遭遇一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用狂热过分的爱国主义绑架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非理性。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政治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大学生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扬弃。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引导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p42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科学对待民族主义思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导大学生,加强大学生主流思想建设。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第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德育平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学生,使之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学习和生活;第二,建设和完善道德实践工程,注重理论宣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注重道德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用道德引导教育他们;第三,树立先进典型,注重模范作用。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要言行得体,自觉摒弃民族主义思潮的负面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前进。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p42-43“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2]p70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快速普及,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多元化,高校应整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强化思政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这就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问题,比如民族主义思想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大学生进行分析,帮助他们了解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态势和成因,看清社会时政背后的本质问题,形成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想。[9]针对那些盲目性自发性的过分民族情绪的社会事件,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三)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重要方式和首选渠道,网络正在深刻得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分享性和更新速度快等特征,某种程度上,网络是民族主义思潮快速传播的催化剂,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是大学生产生发酵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土壤。面对此,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表达自己的情感,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充分发挥主流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和大学生进步思想交流的精神家园。[10]加强教师互联网教学的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展示,使用“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网络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加强微信、大学生慕课等网络平台建设。只有积极参与并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时关注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才能牢牢掌控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动态,保证大学生政治观的理性与健康成长。   (四)在扬弃的基础上吸收学习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讲,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的涌入,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各种思潮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理念,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这些思潮中携带着不科学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干净、单纯的政治思想环境,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政治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潮时,要保持理性的头脑,清醒面对,辨证看待。就民族主义思潮而言,要对其进行扬弃,既要肯定并合理吸收其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等合理有益的成分,又要自觉认清并批判其狂热、极端、激进和盲目等消极腐朽成分。
  结语
  民族主义思潮是把双刃剑,可以是凝聚剂,也可以自焚的火药;是民族凝聚力,同时也极具破坏力。在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深刻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政治观。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政治观念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如何科学、正确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是当今社会和高校一项关键工作。
  参考文献
  [1]  桂勇,付宇,易新.升温还是降温?——透视当代青年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107.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  董璐婷,李成桦.当代社会思潮对我校学生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J].知识经济,2011(2):3.
  [4]  陈鹏飞.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概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35-136.
  [5]  王毅.90年代以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90.
  [6]  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世界民族,2012(3):10.
  [7]  许典利.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2):134-135.
  [8]  李冉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03):67.
  [9]  朱建征,冯浩,张眉.民族主义思潮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途径、成因与对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19.
  [10]  张志勇,王 健.机遇与挑战:民族主义思潮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18.
  作者简介:庄学村(1990—),男,汉族,福建泉州市人,助教,法学硕士,博士在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各种文件表明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试教育下,初中生已经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学业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与经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生物核心概念间的关联,学生挫败之下难免失去生物学习兴趣,多样化教学观念下初中生物教师尝试多元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都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课题组近期对初一初二的学生和相关任课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我就是个爱音乐的人,爱得排山倒海,骨子里的坚持再别人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现在的教具可是发生了翻天覆的的变化,音乐教室是专门的特殊教室,音响、电脑、钢琴、多媒体等一应俱全,这也给了我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思维空间。  关键词:艺术;多媒体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一)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美  课堂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各类音乐情境。
期刊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分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和指导,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优化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处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我越来越感到:小学升入初中后,由
期刊
摘 要:在倡导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点。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语言,还要提升其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有效的阅读策略。部编版教材基于此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除了,提高阅读能力。在本文呢中,我将立足“提问策略”此单元,就如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详细说明
期刊
摘 要:定期组织考试和布置课后作业,都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吸收率的重要方式。老师可以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知晓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以及哪些部分需要着重讲解。因而合理布置和批改数学作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阶段数学作业批改评价的有效性,以期为数学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学作业批改;作业评价;有效性  引言: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既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班主任教师和数学学科的教师对学生加以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场景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班主任教师也应该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渗透。  引言:  数学思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样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全部的小学毕业生,让学生之间差异有了明显的扩大,农村初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升入初中以后数学成绩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学生从七年级年级一开始,数学成绩开始出现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在新课改下如何寻找对应的策略,有效地帮助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生走出困境,是提升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回避的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只有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才能引导学生将抽象思维和符号转化为具象问题,再运用综合思维加以分析和解决,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交互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
期刊
摘 要: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学习障碍。本文将重点研究初中生化学用语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整个化学用语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其中包含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内容,能够表示出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
期刊
摘 要: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们正是身心转型的重要环节,在这一学习阶段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家长和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在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态度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要起到榜样作用,采用恰当、科学的管理手段来管理班级,并且运用顺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手段,来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空间。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为主题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