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心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拥抱抚触组(Ⅰ组)、非营养性吸吮组(Ⅱ组)、联合组(Ⅲ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及联合护理干预,比较三组新生儿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及疼痛评分(NFCS评分、NIPS评分),记录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和出血滴血直径。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Ⅲ组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P<0.05),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优于单一拥抱抚触或非营养性吸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疼痛;心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71-04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觉疼痛的能力,且新生儿比年长儿和成人更易受到疼痛负面效应的影响,不仅会造成短期影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食欲及与外界交流的情绪等,长期疼痛刺激还会对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到脑部发育。虽然新生儿不会采用言语来表达疼痛,但是会通过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各种状态来表达,因而,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被认为是新生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早期干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的关注。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病区常见的诊断性、治疗性操作,针刺引起的急性、短暂性痛觉刺激易使他们处于超出刺激时间数倍的疼痛应激状态中,影响其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目前,临床新生儿疼痛常用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环境、行为、非药物等,本研究旨在观察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心率和疼痛的影响,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1日~3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拥抱抚触组(Ⅰ组)、非营养性吸吮组(Ⅱ组)、联合组(Ⅲ组),每组各30例。Ⅰ组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8.80±0.87)周,体重(3391.83±376.51)g;Ⅱ组中男15例,女15例,胎龄(38.97±1.05)周,体重(3340.00±299.22)g;Ⅲ组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8.73±0.91)周,体重(3435.00±337.89)g,三组新生兒性别(X2=0.089,P>0.05)、胎龄(F=0.473,P>0.05)、体重(F=0.589,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均为足月顺产的新生儿高胆;(2)均在足量喂奶之后的1~2 h开始足底采血;(3)足跟采血一次成功;(4)排除24h内使用过镇静药或镇痛药;(5)家属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方法
Ⅰ组在穿刺前先对新生儿进行抚触5min,取血后继续抚触5min,Ⅱ组在穿刺前5min给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吸吮,Ⅲ组在穿刺前先对新生儿进行抚触5min,同时给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抚触及吸吮。
1.4观察指标
(1)心率变化: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记录三组新生儿心率变化情况;(2)疼痛评分:采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NFCS评分)和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评估采血时的疼痛程度,分数越低,疼痛越轻;(3)其他指标:记录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和出血滴血直径。所有数据记录由专人负责。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取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心率的影响
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疼痛的影响
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干预措施哭声持续时间及采血效果比较
Ⅲ组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外的“第五生命体征”,疼痛管理越来越被重视。胎儿出生后即具备感觉疼痛的能力,虽不能使用言语表达对疼痛的感觉,但能通过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形式表达,疼痛可新生儿可造成近期或远期的不良影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出现警觉、易醒,深度睡眠较少,同时也会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早期进行疼痛干预可降低疼痛应激对新生儿脑发育的不利影响,提高生存质量。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有推荐的新生儿疼痛管理策略,将操作性疼痛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临床工作指南,但在国内尚未将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措施纳入日常工作的常规,加上对镇痛药物使用安全性的考量,致使新生儿疼痛得不到及时处理。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给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达到对口腔触觉感觉器刺激,促进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的分泌,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阈值,进而产生镇痛效果,且能分散其注意力,让他们有一种与母亲在一起的安全感,使其保持较好的安静状态,也不会增加护士负担。研究表明,当婴儿的吸吮动作达到30次/min时,具有明显减轻疼痛作用。高海霞等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的新生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明显缩短,心率变化也较小。
擁抱抚触能通过抚触刺激皮肤感受器,再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使新生儿身心愉悦、安静、不哭闹,还能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β-原内啡肽的释放,减少对穿刺的应激反应,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减少足跟采血造成痛苦,同时能使大腿、小腿及足部血液更充盈,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率,尤其适合下肢血液循环差的患儿,避免多次采血反复挤捏足部或多次穿刺给新生儿造成的痛苦,缩短新生儿紧张、哭闹时间,是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缓解疼痛的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增快,但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表明新生儿对疼痛均有感知能力,进而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表明通过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等非药物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且联合干预效果更显著。新生儿足底采血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采血时的体位、采血器具、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Ⅲ组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提示联合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采血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不可避免,而疼痛刺激可对新生儿可产生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干预,在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或进行其他疼痛性操作时,可联合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优于单一拥抱抚触或非营养性吸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疼痛;心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71-04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觉疼痛的能力,且新生儿比年长儿和成人更易受到疼痛负面效应的影响,不仅会造成短期影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食欲及与外界交流的情绪等,长期疼痛刺激还会对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到脑部发育。虽然新生儿不会采用言语来表达疼痛,但是会通过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各种状态来表达,因而,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被认为是新生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早期干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的关注。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病区常见的诊断性、治疗性操作,针刺引起的急性、短暂性痛觉刺激易使他们处于超出刺激时间数倍的疼痛应激状态中,影响其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目前,临床新生儿疼痛常用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环境、行为、非药物等,本研究旨在观察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心率和疼痛的影响,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1日~3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拥抱抚触组(Ⅰ组)、非营养性吸吮组(Ⅱ组)、联合组(Ⅲ组),每组各30例。Ⅰ组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8.80±0.87)周,体重(3391.83±376.51)g;Ⅱ组中男15例,女15例,胎龄(38.97±1.05)周,体重(3340.00±299.22)g;Ⅲ组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8.73±0.91)周,体重(3435.00±337.89)g,三组新生兒性别(X2=0.089,P>0.05)、胎龄(F=0.473,P>0.05)、体重(F=0.589,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均为足月顺产的新生儿高胆;(2)均在足量喂奶之后的1~2 h开始足底采血;(3)足跟采血一次成功;(4)排除24h内使用过镇静药或镇痛药;(5)家属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方法
Ⅰ组在穿刺前先对新生儿进行抚触5min,取血后继续抚触5min,Ⅱ组在穿刺前5min给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吸吮,Ⅲ组在穿刺前先对新生儿进行抚触5min,同时给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抚触及吸吮。
1.4观察指标
(1)心率变化: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记录三组新生儿心率变化情况;(2)疼痛评分:采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NFCS评分)和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评估采血时的疼痛程度,分数越低,疼痛越轻;(3)其他指标:记录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和出血滴血直径。所有数据记录由专人负责。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取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心率的影响
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疼痛的影响
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干预措施哭声持续时间及采血效果比较
Ⅲ组哭声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外的“第五生命体征”,疼痛管理越来越被重视。胎儿出生后即具备感觉疼痛的能力,虽不能使用言语表达对疼痛的感觉,但能通过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形式表达,疼痛可新生儿可造成近期或远期的不良影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出现警觉、易醒,深度睡眠较少,同时也会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早期进行疼痛干预可降低疼痛应激对新生儿脑发育的不利影响,提高生存质量。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有推荐的新生儿疼痛管理策略,将操作性疼痛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临床工作指南,但在国内尚未将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措施纳入日常工作的常规,加上对镇痛药物使用安全性的考量,致使新生儿疼痛得不到及时处理。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给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达到对口腔触觉感觉器刺激,促进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的分泌,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阈值,进而产生镇痛效果,且能分散其注意力,让他们有一种与母亲在一起的安全感,使其保持较好的安静状态,也不会增加护士负担。研究表明,当婴儿的吸吮动作达到30次/min时,具有明显减轻疼痛作用。高海霞等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的新生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明显缩短,心率变化也较小。
擁抱抚触能通过抚触刺激皮肤感受器,再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使新生儿身心愉悦、安静、不哭闹,还能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β-原内啡肽的释放,减少对穿刺的应激反应,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减少足跟采血造成痛苦,同时能使大腿、小腿及足部血液更充盈,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率,尤其适合下肢血液循环差的患儿,避免多次采血反复挤捏足部或多次穿刺给新生儿造成的痛苦,缩短新生儿紧张、哭闹时间,是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缓解疼痛的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Ⅰ组、Ⅱ组、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增快,但Ⅲ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表明新生儿对疼痛均有感知能力,进而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Ⅰ组、Ⅱ组、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NFCS评分、NIP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表明通过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等非药物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且联合干预效果更显著。新生儿足底采血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采血时的体位、采血器具、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Ⅲ组出血时间明显短于Ⅰ组、Ⅱ组,出血滴血直径明显大于Ⅰ组、Ⅱ组,提示联合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采血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不可避免,而疼痛刺激可对新生儿可产生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干预,在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或进行其他疼痛性操作时,可联合采用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优于单一拥抱抚触或非营养性吸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