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的“宝丫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一那天,贾府在清虚观打醮,贾母等人前往看戏。观里的张道士见到贾母,为宝玉说媒,贾母回答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她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在这里,贾母提出了男儿选择妻子的标准:模样好,性格好。她与薛姨娘谈家常时,说到了宝钗,说:“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日那小丫头子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他一会子。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作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
  “宝丫头”不但美丽,而且很健康,更难得的是心理素质也好。金钏儿投井死了,宝钗来到王夫人处,王夫人说:“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为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有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她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她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她。”宝钗听了,连忙说:“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去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说:“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答:“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赶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了,你看,这些别人犯忌讳的事,她想都用不着想,赶忙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两套新衣给金钏儿做寿衣,而且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去拿衣服。又比如尤三姐死后,柳湘莲出家,别人都很悲伤、同情,而她却“并不在意”,对自己更是冷酷无情。青春焕发的薛宝钗,同其他女孩子一样,有对爱情的追求,她心底里也不会不爱贾宝玉,但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抑制的结果便是“热毒”的时常发作。这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以,吃“冷香丸”,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更是一种心理治疗。她自律甚严,当自己的情欲与封建礼教相冲突时,总是毫不留情地去抑制自己的情欲,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又敢于“面对”。她的居室“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瓷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备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见了摇头说:“使不得,……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可宝姑娘时刻面对着这“雪洞”,十分的冷色调,并不忌讳。她敢于面对痛苦乃至恐怖的情景,我们可以从她对宝玉病后的处理方法当中,间接地了解到。宝玉冲喜之后,仍是头昏脑闷,懒得动弹,连饭也没吃,昏沉欲睡,请医诊治,服药不效,连人也认不明白了。宝玉叫人扶着到了薛姨娘处,应了回九的吉期,到家,宝玉越加沉重,次日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后来请了一位住在城外破寺中的穷医,度量用药,至晚服了,二更后,果然省些人事,便要水喝,贾母、王夫人等才放了心。
  贾母、王夫人等不许众人告诉宝玉知道林姑娘已死,恐添病难治,这时都深怪宝钗造次,袭人深怨宝钗不该告诉,莺儿背地里也说宝钗:“姑娘忒性急了。”宝钗说:“你知道什么好歹,横竖有我呢。”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宝钗何至如此从容呢?与宝玉成亲那天,她亲见宝玉的情景,深知宝玉之病,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所以,她才敢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此后,宝玉渐觉神志安定,病情渐渐好转。原来,贾母告诉了宝钗,在他们成亲的那天,林姑娘就死了,从那以后,宝钗“千回万转”,想了个主意,只不肯造次,所以过了回九才想出这个法子来。


  “宝丫头”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表现出良好的性格素养。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一如宝玉,与宝玉生活在一起,亲密友爱。“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宝姑娘就是不习惯于在人与人之间去寻隙觅缝,对于黛玉的“悒郁不忿之意”,才“浑然不觉”。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大度一点好,宝姑娘就具备这种品格。一敏感,就多是非,多烦恼,这正是宝钗与黛玉的不同之处。
  一次,薛宝钗在家养病,宝玉来梨香院看望,随后林黛玉也来了,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这时正下着雪。薛姨娘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她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宁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娘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她尝。宝玉笑着说:“这个须得就酒才行。”薛姨娘就令人拿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娘忙说:“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让人暖来方饮。黛玉在旁磕着瓜子,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就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回答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了这话,知道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的话,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如此惯了的,听了黛玉的话,肯定也是有些不快的,但她能忍让,不去理睬,就不会构成冲突的另一方,不然,就要伤彼此的和气了。更难得的是,宝姑娘的真诚。她总想去成全人家,从不想在宝、黛之间插足。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天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你看,他总远着宝玉,青春年少的她,也许爱着宝玉,但由于理性,又有意地在行动上避开宝玉。当元春所赐之物,独他与宝玉一样时,她意识到是否有人在“凑合”他们,幸好宝玉并不理会“金玉良缘”之事。宝姑娘的这些内心活动,都表明她不但很有理性,而且待人是十分真诚的。和林黛玉总将宝钗作为情敌相反,宝姑娘却没有这种敌对意识。宝钗的这种真诚,正是她以后与黛玉搞好关系的前提……


  贾母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好给史湘云还席后,第二天,大家便在大观园游玩、吃酒,贾母提议:“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也有意思。”于是大家就高高兴兴行起酒令来,这回行令,是鸳鸯为主。当轮到林黛玉时,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说:“中间‘锦屏着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说:“剩下‘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说:“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桃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又过了一天,宝钗等吃过早饭,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处,宝钗便叫黛玉:“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就同宝钗来到蘅芜苑,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想,才想起昨天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她羞得满脸通红,满口央求,便不再往下追问,于是就拉她坐下吃茶,慢慢地给她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当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一句《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听到后,回过头来盯着她,这是宝钗有意及时提醒黛玉:你不应该这么说。黛玉怕罚,没有理会,继续又说了一句《西厢记》里的句子。宝钗用眼神提醒黛玉,是关心爱护,但由于黛玉并未意识到,才过了一天,就找来黛玉说说知心话。宝钗这回与黛玉谈话,是有所准备的。这个问题提出来,黛玉肯定会感到羞愧的,所以她是用玩笑的形式向黛玉提出来的。如果板着脸孔,将使黛玉变得尴尬,不易接受意见。等到黛玉意识到昨儿行酒令失于检点,不觉红了脸,又进一步拉近距离。此后,两个人的关系就融洽起来了。黛玉每年到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的毛病。一天,宝钗来看望她。宝钗见黛玉吃了几个太医所开的药,总不见效,建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瞧,又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旺,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口气,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听了林黛玉这一席肺腑之言,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些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着说:“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也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娘娘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去后,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日未落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就在当天晚上宝钗就打发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来了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结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婆子走后,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宝钗的体贴关爱深深地感动了黛玉这位没有父母兄弟的纯真少女。宝钗的堂妹宝琴来贾府之后,贾母特别疼爱她,湘云与琥珀都说黛玉会心恼,宝钗忙笑道:“……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哪里还恼?……”宝玉平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尚不知黛玉和宝钗之间发生的事情,正担心贾母疼宝琴她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黛玉先前对宝钗抱有成见,怀着敌意,但宝钗毫不计较,总是真诚相待,因而终于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知心朋友。


  贾母拿出钱来为过了门的宝钗办生日。大家在喝酒行令的时候,宝玉见了湘云、宝钗都在,只是不见了黛玉,一时按捺不住,眼泪就要流出。怕人看见,就说身上热,脱衣服去,就告假离席走了出来,进得已离别了一年的大观园,往潇湘馆走去。天已晚了,跟着的婆子们都劝宝玉快回去,并说林姑娘死后常听到哭声,所以人都不敢走的。袭人、宝玉听了,都吃了一惊,宝玉说:“可不是。”说着,滴下泪来,说:“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你别怨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愈说愈痛,大哭起来。当宝玉回到自己的房中,哎声叹气。宝钗明知真故,也不理他,只是怕忧闷,勾出旧病来,就进里间叫袭人来细问宝玉到园怎样的情景。问出原故后,怕宝玉怨伤成疾,便与袭人假作闲谈,宝钗虽是与袭人说话,实际上是说给宝玉听的,直接对着宝玉说这些道理,宝玉不一定愿意听,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宝玉在旁听到,这正是聪明的宝姑娘才能想得到的。宝玉在外听到,细细的想:“果然也奇,我知道林妹妹死了,那一日不想几遍,怎么从没梦过。想是他到天上去了,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我就在外间睡着,或者我从园里回来,他知道我的实心,肯与我梦里一见。我必要问他实在那里去了,我也时常祭奠。若是果然不理我这浊物,竟无一梦,我便不想他了。”你看,不出所料,宝钗的话他是听进去了,只是还不死心,要梦中一见。主意一定,就说:“我今夜就在外间睡了,你们也不用管我。”宝钗也不勉强他。岂知宝玉一夜安眠,直到天亮才醒,并没有梦见林妹妹,便叹口气说:“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原来宝钗一夜都不曾睡着,听宝玉在外边念这两句,便接口说:“这句又说莽撞了,如若林妹妹在时,又该生气了。”宝玉听了,反不好意思。宝玉晚间归房,想起昨夜黛玉竟未入梦,或者因她已经成仙,所以不肯来见我这种浊人,不然就是我的性儿太急了,也未可知。就想了个主意,对宝钗说:“我昨夜偶然在外间睡着,似乎比在屋里睡的安稳些,今日起来心里也觉得清净些。我的意思还要在外间睡两晚,只怕你们又来拦我。”宝钗听了,明知早晨他嘴里念诗是为着黛玉的事,想来他这个呆性是不能劝的,倒听他睡两晚,索性自己死了心也罢了,何况昨夜他睡得倒也安静,就说:“好没来由,你只管睡去,我们拦你作什么!但只不要胡思乱想,招出些邪魔外祟来。”于是就叫麝月、五儿跟着在外间照料,哪知宝玉想睡越睡不着。宝钗怕宝玉思郁成疾,不如假以词色,使得稍觉亲近,以为移花接木之计。自一年前过门至今日,方才如鱼得水,恩爱缠绵。宝钗深知宝玉的呆性是不能劝的,只能让他在外间睡几晚去梦见黛玉,索性让他去死了这条心,事情才得完。宝钗就是如此理解丈夫,体贴丈夫,豁达、大方,一点儿也不小气。
其他文献
一国民众在特定时期内对他国拥有怎样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两国关系的“温度计”和“晴雨表”,而若将此形象于不同时期内的变迁轨迹彼此联结,不啻为一部简明的两国关系史,“阴晴圆缺”一目了然。  作为目前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牵扯双方,同时也是国际关系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极,攸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而美国的中国形象变迁则多少能够说明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与走向。自1776年独立建国以来,
近年来,谈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文章、专著多了起来,其中刘宜庆的《绝代风流》以雅俗共赏的特色享誉书界,不仅专家学者愿意看,普通的读者见了也会买上一本抽空看看。初版上市后很快告罄,一年内便四次印刷,这样的销书盛况在时下书市里是不多见的。  说《绝代风流》雅俗共赏,首先,这不是一部通常体例的学术专著,却在随笔般灵活的叙述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学术思想。作者从记述那个时期的大量史料中,撷取了许多西南联大校长、教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清季民初许多士绅生命历程中的分水岭。革命前,他们是地方上的学界翘楚、意见领袖,革命后,则僻居一隅,几乎失语。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些历史人物1911年之后情况的了解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前热后冷的不平衡现象。比如清末民初著名的湘籍人物王先谦,目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其学术思想和湖南维新运动期间的守旧主张两个方面,对于他在辛亥
摆在面前的是一本饶有趣味的文学研究论著。说它饶有趣味,是因为作者的切入点颇为独特,他抛开了我们常见的文本研究或背景研究而另辟蹊径,从现代文人们相互关系的视角,通过“唱和”与“辩驳”两个角度去“知人论世”,展示出了一幅熟悉却又颇为新奇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它就是耿宝强所著的《中国现代文人的唱和与辩驳》。  全书从胡适与陈独秀开启新文学革命之门入手,梳理了钱玄同与刘半农、胡适与李大钊、鲁迅与周作人、徐志
汪辉祖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代名幕。在他三十多年从幕生涯中,不仅协助十多位幕主办了不少疑案,在当时取得了很大名声,而且尤其善于引经决狱。  本文所写的几个判案小故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在无锡处理浦四童养妻与未婚夫叔通奸案  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辉祖在江苏常熟胡文伯幕府做书启师爷。这一年,胡文伯督运山东临清,汪辉祖因病不能随行,临时加入无锡魏廷夔幕府,给一位姓秦的刑名师爷当助手。  一年之前
我出生在祖传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出生后第八天受洗,德兰是领洗时取的洗名。我从小一直在教会学校修女的身边念书,修女对我的影响很大。信仰让我认知人一生的路是天主安排好的,但需要自己认知的配合,天助自助者。所谓幸福只有通过痛苦的磨炼才是真幸福。我的青春年华乃至中年都是在极为艰苦的岁月中度过,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培育了我的性格和品德,也加深了我的信仰。  我能够回到教会进入修女院,做一名修女是我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和周帅第一次见面,为他的热情和练达感到意外。在这个时代,以他的年纪而论,我感觉他似乎不应该有如此的成熟和识见。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聊了很长时间,期间主要是我问他的经历和听他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此前,我和周帅有过通讯联系,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分手时,周帅提起,能不能为他将要出版的书写一个序言一类的东西,我当即答应了,因为经过这次谈话,我感觉周帅对文史很有兴趣,也有相当的训练和积累,如果以
孙伏园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里说过: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反对。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托”指列夫·托尔斯泰,“尼”指尼采。  先略过“魏晋”,说说“托尼”。  托尔斯泰代表了人道主义,他厌恶农奴制,否认贵族阶级的生活。他对平民有着广泛的同情,自觉站到了宗法农民一边,愿意把自己的农
《神话研究》(Arbeit am Muthos)是德国古典学家和思想史家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 1920—1996)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表的代表作之一,汉译本由上海世纪集团在2012年和2014年分期推出。布氏著述卷轶浩繁,鸿篇巨制,且脉络驳杂,思致诡异,意蕴隐微,读起来费劲,译过来朦胧。面对两大卷印行的近七十万汉字的煌煌大著,难怪读者在网上和报刊杂志上不住地抱怨译者责任亏缺
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透明,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质询。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你想滥用公款吃喝,门儿都没有。  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制度对官员的开支向来要求严格。比如香港审计署曾公开批评个人资料私隐公署办公室有浪费之举。按香港政府的标准,公署办公室五十五名员工的办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