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实现课堂信息的自由流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课堂问题,在课堂提问中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一些认识。
一、提问遵循若干原则,通过提问训练学生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学情检查,因此我们提出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要根据学情,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安排,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做到准确定位和把握,其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控,不能为体现教学互动或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提问,对那些浅显的、学生通过简单阅读就能把握的内容大可不必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最后,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就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就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因此。我们要适时提出问题,要在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新旧知识间渗透和迁移的地方、教学环节的关键地方进行提问。
有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在中考中难度要求不高,课堂是否提问不重要。其实,通过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训练他们的能力、如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思考:宋辽关系和宋夏关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明确宋与辽、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在关系明确之后进行对比才能搞清楚它们形成“兄弟之国”、“君臣之国”的原因。在这里我们要指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组织语言作答。同时提出另一问题:这两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政权,为何能在建立很短的几十年之后就能和先进的北宋王朝抗衡呢?这一问题很能考查学生解答问题的逻辑能力。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辽与西夏吸收中原文化、發展经济、增强实力等角度进行思考,还要结合北宋政权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注重提问技巧,重视提问效果
提问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对学生自主探究效果的检测。没有技巧的提问,即使问的是时机、是地方也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明晰历史事件,更要让学生获得感悟、提高能力。如在学习法国“雾月政变”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教材,请思考一下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多是从拿破仑本身的角度作答,几乎没有人答出其上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这时,笔者没有立刻讲解答案,而是让大家说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然后顺势点拨解答历史问题要注意的技巧和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适当转换问法、点拨思考路径很重要。另外,针对相关问题可让学生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以突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高效不只表现在提问问题的设计、提问时机的把握、提问技巧的运用上,我们还要注重整体、关注个体。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应因课而异,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为此我们的提问不能只为少数优生设计,而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为关注全体而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如在教学《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笔者设计了多个问题: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原因是什么?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如何看待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新三民主义在国共两党合作上的作用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可以通过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能力。在适当引导之后,如果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我们要适时鼓励、及时肯定,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另外我们要对课堂提问进行预设,要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回答误区和答题盲点,思考指导、补救的办法。
总之,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训练重点清晰、教学重难点分解到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要抓住提问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高效、教学目标才能达成、教学效果才能显著。
一、提问遵循若干原则,通过提问训练学生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学情检查,因此我们提出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要根据学情,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安排,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做到准确定位和把握,其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控,不能为体现教学互动或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提问,对那些浅显的、学生通过简单阅读就能把握的内容大可不必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最后,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就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就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因此。我们要适时提出问题,要在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新旧知识间渗透和迁移的地方、教学环节的关键地方进行提问。
有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在中考中难度要求不高,课堂是否提问不重要。其实,通过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训练他们的能力、如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思考:宋辽关系和宋夏关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明确宋与辽、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在关系明确之后进行对比才能搞清楚它们形成“兄弟之国”、“君臣之国”的原因。在这里我们要指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组织语言作答。同时提出另一问题:这两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政权,为何能在建立很短的几十年之后就能和先进的北宋王朝抗衡呢?这一问题很能考查学生解答问题的逻辑能力。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辽与西夏吸收中原文化、發展经济、增强实力等角度进行思考,还要结合北宋政权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注重提问技巧,重视提问效果
提问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对学生自主探究效果的检测。没有技巧的提问,即使问的是时机、是地方也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明晰历史事件,更要让学生获得感悟、提高能力。如在学习法国“雾月政变”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教材,请思考一下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多是从拿破仑本身的角度作答,几乎没有人答出其上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这时,笔者没有立刻讲解答案,而是让大家说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然后顺势点拨解答历史问题要注意的技巧和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适当转换问法、点拨思考路径很重要。另外,针对相关问题可让学生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以突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高效不只表现在提问问题的设计、提问时机的把握、提问技巧的运用上,我们还要注重整体、关注个体。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应因课而异,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为此我们的提问不能只为少数优生设计,而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为关注全体而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如在教学《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笔者设计了多个问题: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原因是什么?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如何看待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新三民主义在国共两党合作上的作用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可以通过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能力。在适当引导之后,如果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我们要适时鼓励、及时肯定,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另外我们要对课堂提问进行预设,要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回答误区和答题盲点,思考指导、补救的办法。
总之,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训练重点清晰、教学重难点分解到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要抓住提问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高效、教学目标才能达成、教学效果才能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