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活在这世界,总希望被理解、认同和被爱,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也是生命里最炽热的光,有了那些,就算身处逆境,也有撑下去的动力。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活在光里。
当抑郁症患者写下悲伤情绪时,总会遭受指责,被说成是传播负能量。试图轻生的人曾一次次的给出求救信号,可无人回应,甚至认为那是对方矫情。勤勤恳恳干活的人被压榨,在权势面前,他们成了没有尊严的工具人。更有的少年,做出很多破格的事,无非就是想得到家人的一点关注。
这是一群挣扎在黑暗中,被遗忘、被边缘化、陷入绝望的人。喧闹的世界无视他们的哀嚎,也无人抚慰千疮百孔的心。
最近的一部华语悬疑剧《谁是被害者》,刚好就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弱势群体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挖出每个人内心的那座孤岛,将绝望与孤独裸露,在黑暗深渊里寻找着光。
在职场上,我们不时能听到这类事情:有的人被迫写下自愿放弃社保缴纳承诺书,有的人被强制无偿加班,有的人休年假时被要求复工。剧中一位自杀者张聪健也遇到类似情况,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弱势中的一员。作为优秀员工,在患癌之后,他被公司处处刁难,不仅劝退,连之前应得的绩效也没拿到。在以自杀的方式曝光公司之前,他也有尝试过投诉,但没人理解他的绝望,冷酷的社会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职场欺凌,社会中还存在种种因为不一样而导致的歧视——自闭症患者被说成是傻子,性取向不同就遭人嫌弃——像游诚皓那样,只因为想从男人变成女人,就遭受了无止尽的谩骂。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世界,它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遇到不一样就要与他们为敌。很多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杀死一个人,游诚皓的死,跟每一个讥讽他的人都有关系。
置身在快节奏时代的人们,好像都学会了包裹和隐藏自己,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有“被看见”的心理需求。虽然将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但每次精心编辑的内容和修好的图发出去后还是希望被点赞,如果没有得到反馈就會瞬间失落。庄秉荣就是那样一个渴望被看见的人,他设计的木雕作品得了国际大奖,最后成名的却不是他,他用死亡换取关注,代价实在很大,他被外界的认可和关注牢牢束缚,导致他无法挣脱痛苦。一旦“被看见”的欲望过大,反而容易迷失自我,他缺少内心真正的强大。
虽然现在的网络世界总是被星二代、富二代们的消息刷屏,可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少年,他们一身铁锈,被迫在本该灿烂的年纪担起重责。江晓孟十几岁时就到酒店赚钱为母亲挣医药费,她抽烟,纹身,飙脏话,她用坏孩子的形象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坚强的大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活,她甚至没哭过一次。
最后在案件主谋的诱导下,江晓孟放弃用呼吸器维持母亲生命,这让她心里的堡垒塌了,她想寻死,可她内心深处又留着点燃希望的小火苗,她在案发现场故意留下痕迹,让父亲去找她。人就是这样,无论深陷多大的悲伤,求生就是本能,每一个轻生的人都有求救的蛛丝马迹,他们抛出微小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他们深陷绝望时,其实很希望有人拉他们一把。
“想死”的念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现,感情挫折,职场逆境,遭遇不幸......任何一件事都会造成消极情绪,一旦深陷,就容易让人堕落。越是这时候,越要坚持往有光的地方走,转折与希望,只有活着才能见到。
游诚皓如果活着,他就能等到自己父母给予理解的那一天;徐海茵父亲当年没自杀,也能看到女儿成为优秀的职场精英;江晓孟被救活后,让从前不懂表达爱的父亲终于有了弥补过错的机会。这就是导演在这部议题沉重的剧里带给我们的光,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力量。
人间有疾苦,但依然被阳光普照。四肢健全、身体无恙、有家人陪伴,能这样活着已经很好。就算深陷泥潭,也要顽强抵抗,生活是公平的,你强大,它就会变好,你软弱,它就会吞噬你,每个跨越逆境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这部剧里出现了很多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比如过气明星遭同行冷眼,被观众讽刺,又比如曾犯过错、在出狱后依旧深陷自责的刘光勇,他们的痛苦常常得不到聆听,也不被理解。
这部拳拳到肉的悬疑剧,让观众进入推理的同时又思绪万千。《谁是被害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社会的盲点,掀开着被剥削者、被歧视者们的内心,它让人看到世界的另一面——那里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它能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导演: 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 梁舒婷 / 徐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