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是一座孤岛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活在这世界,总希望被理解、认同和被爱,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也是生命里最炽热的光,有了那些,就算身处逆境,也有撑下去的动力。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活在光里。
  当抑郁症患者写下悲伤情绪时,总会遭受指责,被说成是传播负能量。试图轻生的人曾一次次的给出求救信号,可无人回应,甚至认为那是对方矫情。勤勤恳恳干活的人被压榨,在权势面前,他们成了没有尊严的工具人。更有的少年,做出很多破格的事,无非就是想得到家人的一点关注。
  这是一群挣扎在黑暗中,被遗忘、被边缘化、陷入绝望的人。喧闹的世界无视他们的哀嚎,也无人抚慰千疮百孔的心。
  最近的一部华语悬疑剧《谁是被害者》,刚好就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弱势群体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挖出每个人内心的那座孤岛,将绝望与孤独裸露,在黑暗深渊里寻找着光。
  在职场上,我们不时能听到这类事情:有的人被迫写下自愿放弃社保缴纳承诺书,有的人被强制无偿加班,有的人休年假时被要求复工。剧中一位自杀者张聪健也遇到类似情况,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弱势中的一员。作为优秀员工,在患癌之后,他被公司处处刁难,不仅劝退,连之前应得的绩效也没拿到。在以自杀的方式曝光公司之前,他也有尝试过投诉,但没人理解他的绝望,冷酷的社会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职场欺凌,社会中还存在种种因为不一样而导致的歧视——自闭症患者被说成是傻子,性取向不同就遭人嫌弃——像游诚皓那样,只因为想从男人变成女人,就遭受了无止尽的谩骂。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世界,它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遇到不一样就要与他们为敌。很多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杀死一个人,游诚皓的死,跟每一个讥讽他的人都有关系。
  置身在快节奏时代的人们,好像都学会了包裹和隐藏自己,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有“被看见”的心理需求。虽然将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但每次精心编辑的内容和修好的图发出去后还是希望被点赞,如果没有得到反馈就會瞬间失落。庄秉荣就是那样一个渴望被看见的人,他设计的木雕作品得了国际大奖,最后成名的却不是他,他用死亡换取关注,代价实在很大,他被外界的认可和关注牢牢束缚,导致他无法挣脱痛苦。一旦“被看见”的欲望过大,反而容易迷失自我,他缺少内心真正的强大。
  虽然现在的网络世界总是被星二代、富二代们的消息刷屏,可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少年,他们一身铁锈,被迫在本该灿烂的年纪担起重责。江晓孟十几岁时就到酒店赚钱为母亲挣医药费,她抽烟,纹身,飙脏话,她用坏孩子的形象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坚强的大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活,她甚至没哭过一次。
  最后在案件主谋的诱导下,江晓孟放弃用呼吸器维持母亲生命,这让她心里的堡垒塌了,她想寻死,可她内心深处又留着点燃希望的小火苗,她在案发现场故意留下痕迹,让父亲去找她。人就是这样,无论深陷多大的悲伤,求生就是本能,每一个轻生的人都有求救的蛛丝马迹,他们抛出微小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他们深陷绝望时,其实很希望有人拉他们一把。
  “想死”的念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现,感情挫折,职场逆境,遭遇不幸......任何一件事都会造成消极情绪,一旦深陷,就容易让人堕落。越是这时候,越要坚持往有光的地方走,转折与希望,只有活着才能见到。
  游诚皓如果活着,他就能等到自己父母给予理解的那一天;徐海茵父亲当年没自杀,也能看到女儿成为优秀的职场精英;江晓孟被救活后,让从前不懂表达爱的父亲终于有了弥补过错的机会。这就是导演在这部议题沉重的剧里带给我们的光,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力量。
  人间有疾苦,但依然被阳光普照。四肢健全、身体无恙、有家人陪伴,能这样活着已经很好。就算深陷泥潭,也要顽强抵抗,生活是公平的,你强大,它就会变好,你软弱,它就会吞噬你,每个跨越逆境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这部剧里出现了很多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比如过气明星遭同行冷眼,被观众讽刺,又比如曾犯过错、在出狱后依旧深陷自责的刘光勇,他们的痛苦常常得不到聆听,也不被理解。
  这部拳拳到肉的悬疑剧,让观众进入推理的同时又思绪万千。《谁是被害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社会的盲点,掀开着被剥削者、被歧视者们的内心,它让人看到世界的另一面——那里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它能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谁是被害者 (2020)

  导演: 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 梁舒婷 / 徐瑞良
其他文献
人物设定和暴力处理上的“灰色笔触”,是《边境杀手》带给我最大的观影享受,也是对现代黑色电影作出的最有突破性的贡献之一。  在最近揭幕的2015年度奥斯卡提名发布会上,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影片《边境杀手》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声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三个颇具技术含量的提名。尽管在总体关注度上,该片并未与那些热门作品处于同一量级,但在我看来,《边境杀手》在许多层面都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视听叙事风格
演艺圈的老师,如今叫“艺人”,知名的叫“明星”;以前则叫“伶人”,知名的叫“名伶”。旧时伶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被主流社会视为“贱业”,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戏院的兴起,戏曲的流行,伶人的经济地位今非昔比,特别是一些名伶大腕,收入水平更是远远超过一般士民。  晚清伶人的舞台收入,主要有两大块,一块叫做“戏份”,是戏园开给伶人的固定工资;一块是“堂会”的赏钱,类似于今日明星出来走穴的出场
不知你发觉没有,最近时装周越刮越猛的“国潮崛起”:老品牌都朝着年轻、潮流的方向转型,而时装周,明星和网红则成了国潮的带货途径,所以,我穿国货我hin潮略。  国潮,正在迎来小春天。“纽约国牌展銷会”  这两年的时装周可谓热闹非凡,李宁、太平鸟、NPC和老干妈…越来越多国牌开始走上时装周带货之路。最突出案例非李宁牌莫属,2018年时装周让这个似乎渐渐隐于年轻人之间的运动品牌重新站在聚光灯下。一时间“
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我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为什么中国的高考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为什么只在中国能行。  当然大家也吐槽很久了,为什么北京孩子分到更多的北大清华的录取名额,为什么江苏湖北孩子考得那么辛苦。昨天我一篇回忆自己高考的文章,就有好几个江苏朋友跟帖讲,你这个成绩在江苏不可能考上北大。  是的,我承认。  我还知道,至少这种争论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大家是否意识到,正因为中国高考制度总体上是公
在这次UABB上,旅法艺术家沈远带来的作品是一个超级大碗,确切地说,是半个。这个名为《1/2大碗》的作品,是一個巨大的被竖切开的白色大碗,纵切面竖立着一个铁丝网;碗里装着密密麻麻的贫民窟的小吊脚楼,就如依山而建一般分布在碗的内侧,小房子外墙则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碗底还倾斜出许多红土。  现在常年生活在法国的沈远,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之一。那个时候的她,学习的是国画专业。她未曾设
以前我每次回国时,国内的亲朋好友都会问我:怎么不多生一个?你们生活在海外,应该不受计划生育的限制吧?当时的中国还在倡导“只生一个好”的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大家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可以不受政策限制自由生孩子这件事,是有点羡慕的。而我又是一个非常热爱孩子的人。所以,在亲朋好友的概念里,我当然应该多生。  但我至今只有一个女儿,而且也不打算再给她增添一个弟弟或妹妹。虽然我先生是家中长子,但我们都没有传
在一支交响乐团中,打击乐的位置一直是靠后的,且在一首交响乐曲中,打击乐通常扮演着“戏份”较少的角色,因此常为人所忽略。20世纪以来,一些著名的作曲家陆续为打击乐创作作品,打击乐独奏家携乐器“搬”到了舞台中间,打击乐逐渐进入听众视野。然而,当今世界上打击乐独奏家依然屈指可数。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全职打击音乐会独奏家堪称凤毛麟角,被誉为“亚洲打击乐第一人”的李飚就是其中一个。这位小时候差一点当了舞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旅游会展局2017年中国路演于成都拉开帷幕。此次路演将覆盖成都、广州、上海和杭州四个城市,旨在长期推广加州的旅游业,深度探索开发中国新兴市场,以实现加州旅游業在中国市场业务的拓展目标。
大概在两年前,第一批90后就已经开始“被30岁中年危机预警”了,然而那时候他们才不过二十六七岁。直到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喜欢的球星退了役,追过的偶像成了家,那个装载着青春记忆的年代已经摇摇欲坠。  所以尽管内心拒绝长大,但逢大事他们却不得不开始帮父母拿主意;他们有些仍喜欢自称“宝宝”,但也有些已经为人父母;他们也曾看起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现在,他们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随着2020年的到来
人人都在穿“遮肉神器”  运动裤,顾名思义,一开始是为运动员准备的。  20世纪20年代,法国运动品牌Le Coq Sportif的创始人?mile Camuset推出一条针织面料的灰色长裤,它吸汗力强,被视为第一条现代运动裤。随后不久,运动裤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运动员们的标配。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健身美体的概念在欧美国家兴起,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运动裤不再局限于竞技场,普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