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学和评价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就4个不同层级的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别进行了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活动进阶设计,实现了对学业质量标准的价值理解和应用把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学和评价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就4个不同层级的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别进行了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活动进阶设计,实现了对学业质量标准的价值理解和应用把握.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的落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生态的正向改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双减”是地理教育“双增”的开始,即增加地理跨学科融合的通识教育内容,增加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文章以“垃圾分类”为跨学科学习主题,探索以地理项目式教学融合“双增”育人目的 的设计思路,强调以实践获得地理真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职学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实践体验研究较少,更缺少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本课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院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作了详尽阐述,以期达到培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目标.
自公元14世纪起,蔓延不息的瘟疫砸碎了“上帝至上”的信仰,宗教改革找回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传统,揭开了文艺复兴大幕,寻找东方的探险、海上新航路开拓新需求再次涌现,地理学从湮灭中获得重生.
“双减”政策对地理教学提出了重视课堂质量的要求,数字教材作为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成果,响应时代和政策要求,是地理课堂提质增效的一种实现方案.地理数字教材具有富媒体平台的优势,能够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生动多样的情境和互动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地理课堂跨学科综合育人和生成性教学.“双减”背景下地理数字教材的发展体现出以下趋势:把牢政治方向,树立国家事权意识;提高质量标准,做大做细教材资源;加速技术升级,支持多元学习方式.
在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内有一处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一块形似苹果的巨大球形岩石从中间整齐地分裂成两半,屹立于岛屿边上的悬崖旁,被称为“分裂苹果岩”(图1).西方传说认为,分裂苹果岩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海神波塞冬激战时,被宙斯一剑劈开的.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那么,分裂苹果岩是如何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地理原理?
针对新高考,地理教师要有新想法、新对策、新思路.文章从高考地理命题的三重境界、新高考命题带来的启示和地理教学新策略思考(注重分层评价、课标解读、教学设计和命题研究)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教师如何加强地理教学新策略的研究.
反直觉知识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知识,它既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课堂活力的生成点.文章通过剖析地理学习中反直觉现象产生的过程,得出反直觉知识的特征,基于其特征列举了高中自然地理中典型的反直觉知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是对高考评价体系的表达,但很多一线教师却对其有“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的困惑和偏见,认为其距离实际课程与教学较远,这成为理顺核心素养测评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一个“困局”.分析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困局”,进而“破局”,需要厘清4对关系:①在解决试题风格与教学常态矛盾时强调“学科思维”;②在知识抽样与能力综合中实现“整体考查”;③在常规内容与偏僻知识的选择时“不偏不倚”;④在处理新近热点与试题考点关系时遵循“育人导向”.
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教学策略,其中包括解读核心概念、把握时空尺度、综合地理要素、回归人地协调观、借助多媒体平台等步骤,学生在该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内化人地协调观等.
农业保险在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保障.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得农业保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山东省近年来的农业保险推广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业主保险意识不足、农业保险赔付周期长、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基于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