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体育美育因素 走体育育美之路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dxm7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主体审美观念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宗旨,而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着力挖掘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美的因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其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追求成才。
  体育教师准确、优美、高难度的示范动作是成熟美的示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队列、形体运动、体育舞蹈的训练,培养学生青春之美;利用音乐的激荡、跳跃、欢快、优美的旋律来培养学生的韵律美;借助体操表演、健美运动、广播操会操的雄壮美来启迪学生。体育场地的科学规划,体育器械合理布局的严谨统一,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美。师生双方的紧密配合,有问必答,言辞文明优雅,仪态得体大方,姿态翩然,是培养学生内在美的关键所在。体校课大都是在户外进行训练,首先给学生美感的是体育运动环境,如醒目的体育场地布置,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情绪,五颜六色的各种器材,可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在鲜红的塑胶跑道场地上划有一些雪白的起跑线、终点线和各种图案,给学生以明快、清晰的感觉。反之,如果运动场地环境脏、乱、差、器材布置杂乱无章,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认真布置好场地,使场地清洁,美观大方,标线规则醒目,图案新颖,富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上课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课必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如果总是采用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如能充分利用美感具有直观性的这一特点,课前在清洁平坦的场地上,划上各种清晰醒目、形式新颖的图形(如交形、螺旋形、蛇形),先用直观唤起学生的美感,然后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进行队形变换,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还包括各种大型运动会的团体操排练而后演出(如市、区、校运会开幕式的团体操训练和表演),学生都能愉快地、尽情地把自己的韵律感和优美的姿态表现出来,在悦耳的音乐伴奏和明快的节奏下,学生就不觉单调、乏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的美是历代美学家研究的课题与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美往往是在高速度、高难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报刊杂志欣赏到精彩的体育评论,领悟到体育健儿成功的艰辛,了解体育项目的历史、竞技特点;通过广播电视的直播,让学生如亲临比赛现场。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些美的呈现不仅减轻了大脑的疲劳,而且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缩短了体育与智育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师生的情感空间。
  我们体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体育中美育的因素。因此,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融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融进体育之中。所谓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主体从生理层次进入功利层次、再上升到道德层次,从而升华到美学层次,在体育运动中忘却自我、和谐身心、丰富灵性、发挥潜能,从而使人格得到美化。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框架如下:
  1 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 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确定1~3课时为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 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 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创造的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表扬,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真情鼓励,推陈出新,肯定优点,正视不足,跟踪鼓励,着眼发展。让学生“抬头”学习,使学生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鞭策中得到上进的力量。  关键词:赏识 尊重 鼓励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其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研
期刊
数学新教材大纲把原来对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改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过多注重
期刊
“学问”,顾名思义,不仅要学,还要会问,只有能提出问题来才能把学问搞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问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懂就要问,越是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是爱学习的学生,老师也越器重,不要怕难为情。要把教师当作会说话的书。在以往的学生中,问问题最多的学生往往科学成绩也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思考、在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前我国工伤事故处理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工伤事故处理模式必须确立制度保障功能、补偿功能、惩戒与预防功能,须兼收民事侵权责任的优点。构建我国工伤事故处理综合模式,要以工伤保险优先选用为原则,以企业存在过错时的补充方式为基础,企业无过错时采用取代模式,第三人侵权时适用相加模式,但当企业未缴纳保险费时,则由企业直接承担特殊侵权责任,本文对我国当前立
期刊
摘要:笔者对尖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尖子生在思想、心理素质上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对尖子学生实施德育的对策: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推向社会的大课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重视榜样的作用,争取家校的配合。  关键词:尖子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对策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实施德育总习惯于侧重道德行为方面,因而把教育的对象集中于少数的所谓“差生”。我以为这
期刊
说明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说明文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抓不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把握不住说明的中心,因而文章写得很散,不能把事物介绍明白,很难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在心理上与描写的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说明文的写作也不例外,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
期刊
一、缘起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思维活跃,爱国热情高昂,“看不惯”、“不舒服”的情绪体验时有流露。如在反恐问题上认为美国太霸道了,同情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在中日有关历史、钓鱼岛、东海资源等问题上,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了。这些问题的解读都涉及到民族主义的认知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问题,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情结”进行疏导?笔者进行了课堂探索与实践。    二、目标 
期刊
摘要:《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语言简而易懂,含蓄有致,堪为语录体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结构稳定、意义完整的成语,本文尝试从表义内容这一方面对《论语》中的成语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以期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成语有更多的理解,并能很好地理解《论语》。  关键词:《论语》中的成语 表义内容    成语是一种常见的固定词组。它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恰到好处
期刊
摘要: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目的造成了现在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乏味的原因,要改变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必须以阅读能力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结构性知识规律 背景知识储备 心理承受能力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