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主导教育理论。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如何把传统的机械、孤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学习方式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的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n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对别的学科来说,语言只是一个学习工具,但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也是学习的目的。作为学习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既有建构的特征,又有社会的属性。但作为学习的目的,学习语言就是建构个人知识,因为知识的基础就是语言,知识的心理与外部表征都是以语言为媒体。皮亚杰认为,语言知识结构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结构是开放性的,语言的共时性系统也并非静止不变。因此,它会随着输入不断地改变原有结构,形成新结构,而每一次产生的新结构又都能参与下一次的建构,产生新结构。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材料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结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输入向吸收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吸收的结果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的全新的结构。由于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英语学科先天的建构主义特性决定了语言学习也必然呈现建构的显著特征。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英语学习方式的转變
1.由机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
在我国当今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一种盲目模糊的状态。它实际上已经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原有知识与当前学习的联系以及学习信念对学习的影响,并强调“反思”在学习中的意义,强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调节这些过程能力。该理论启发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机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管理策略,做到学习能够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自我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由孤立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转变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但是,由于学习者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个人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中,学生们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学自己的,不习惯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思维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
建构主义吸收了社会互动理论作为基础。这个理论认为,单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还不能解释学习过程的全部。人是社会的人,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人际交往,而学习也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合作学习,即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在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讨论、质疑、探索、思考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和从知识汲取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效果。
3.由接受学习方式向探究学习方式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接受学习中,学习者的内在感受是:知识是听来的间接经验,只认得其名词术语,不知道它的来源、过程和意义;其外在表现:是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外界刺激下,做出机械反应的过程;其学习结果是一种机械记忆,而没有内在的感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解除认知上的障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学习正与接受学习相对,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信息只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探究学习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有学习思考、研究、创造的必要,就不会去深人思考。而有了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思维的活跃和潜能的创造。
因此,我们要少搞一点传承式的结论性学习,多搞一些发现式的问题性学习;少搞一些验证性的实践活动,多搞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少搞一些提问上的包力、代替,多搞一些问题情景的设置和提问方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
[3]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2).
[4]田星.反思,从独白走向对话—重构建构主义的外语教育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
作者简介: 李蕾, 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学习方式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的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n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对别的学科来说,语言只是一个学习工具,但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也是学习的目的。作为学习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既有建构的特征,又有社会的属性。但作为学习的目的,学习语言就是建构个人知识,因为知识的基础就是语言,知识的心理与外部表征都是以语言为媒体。皮亚杰认为,语言知识结构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结构是开放性的,语言的共时性系统也并非静止不变。因此,它会随着输入不断地改变原有结构,形成新结构,而每一次产生的新结构又都能参与下一次的建构,产生新结构。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材料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结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输入向吸收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吸收的结果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的全新的结构。由于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英语学科先天的建构主义特性决定了语言学习也必然呈现建构的显著特征。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英语学习方式的转變
1.由机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
在我国当今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一种盲目模糊的状态。它实际上已经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原有知识与当前学习的联系以及学习信念对学习的影响,并强调“反思”在学习中的意义,强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调节这些过程能力。该理论启发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机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管理策略,做到学习能够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自我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由孤立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转变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但是,由于学习者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个人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中,学生们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学自己的,不习惯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思维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
建构主义吸收了社会互动理论作为基础。这个理论认为,单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还不能解释学习过程的全部。人是社会的人,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人际交往,而学习也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合作学习,即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在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讨论、质疑、探索、思考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和从知识汲取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效果。
3.由接受学习方式向探究学习方式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接受学习中,学习者的内在感受是:知识是听来的间接经验,只认得其名词术语,不知道它的来源、过程和意义;其外在表现:是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外界刺激下,做出机械反应的过程;其学习结果是一种机械记忆,而没有内在的感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解除认知上的障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学习正与接受学习相对,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信息只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探究学习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有学习思考、研究、创造的必要,就不会去深人思考。而有了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思维的活跃和潜能的创造。
因此,我们要少搞一点传承式的结论性学习,多搞一些发现式的问题性学习;少搞一些验证性的实践活动,多搞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少搞一些提问上的包力、代替,多搞一些问题情景的设置和提问方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
[3]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2).
[4]田星.反思,从独白走向对话—重构建构主义的外语教育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
作者简介: 李蕾, 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