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差异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有效手段,给农广校系统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也给农广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以往的工作中,农广校系统承担着农民科技培训的任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又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让工作收到良好成效,首先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主体身份差异
  参加农民科技培训的人员主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只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这些农民在农忙时参加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可能出外打工,并不一定是将农业作为职业的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打破了“二元制”户口体制的限制,不管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可以纳入培育对象。如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他们将农业视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二、获得土地方式、成本差异
  长期以来,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人员的生产资料,都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分的承包地或责任田。他们过去还缴付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好转,上述税收已经取消,并给予其在生产方面各种补贴,农民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国家在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而诞生的群体,其土地的获得多是经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参股的方式,使用土地的成本也就高于农民的土地成本。
  三、经营规模、方式差异
  过去农民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之上,有些农村地区土地面积有限、土地等级参差不齐,在当初分地的时候,为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往往是按照分等级分田块的方式来平均进行,形成了每个家庭土地田块多面积小的局面,甚至形成“鞋带地”。在生产中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力耕作方式,土地难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在生产中能够通过大型机械进行现代化、机械化耕作,利用“互联网 土地”的模式进行智能化管理,大大节约人力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面积须扩大集中,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也远远超过一般农户。
  四、经营效益差异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看重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忽略建设环保型生产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现实问题。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效益上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上由无公害化生产向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中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摒弃以往农产品污染物残留过高、随意使用剧毒农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污染环境等无职业操守的现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美丽乡村的尖刀兵。
  五、教学方法差异
  在过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生产收益的提高,将着力点放在对农民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上。走村串户,将课堂设在巷道场院,通过开大会的形式为农民普及科技知识;通过大喇叭、投影仪、发传单和播放科技碟片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教授、专家、老师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饲养圈舍解决群众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教学方法,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更多的农民受众,而不是有差别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应该采取不同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要充分理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首先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培育学员的选择上必须要依靠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提升的中坚力量。其次对于“如何种地”这个问题,可以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准。技术技能路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產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经营管理路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观念超前,环节紧密。要以观念培训为先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环节紧密就是要按照不同的产业链需求,从专业化培训向产业化培训转变。
  其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专业服务型”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用不同的教学教材,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做到教材与所从事的类型相适应,达到学有所用,提升其所能。
  第三,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降低,一味采取理论教学,会大大降低培育的效果,要多采取实践的教学方法。比如,到合作社、企业、培育基地去实习,提高广大学员的操作技能;带领广大学员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和设施比较先进的农业园区进行参观,提高他们对现代生产理念和技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将新型职业农民请上讲台,讲述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挫折和成功经验,并相互借鉴,引起心灵共鸣,在个人的生产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四,要精准化培训,分开层次培训。在陕西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了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层次,分别由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组织培训。在不同的培训层次上,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所具有的经营面积和规模采取不同的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种养类别进行精准化培训。
  第五,要统一培训流程、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流程,对培育学员采取统一的管理、认证制度,各地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学习、管理、认证的统一标准,从而达到统一的培育效果。统一教学设备,改变过去教学资源不均衡、各地教学设备缺失、不完备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统一师资队伍,就是要整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定规模的师资库,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缺乏现象。
  第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更新迅速,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达到“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的效果。首先要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看与自己产业关联的书籍,从中学习新知识。其次,指导他们学习现代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从浩瀚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生产、销售有用的技术及信息。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输血功能变成他们个人的造血功能,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第七,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跟踪服务平台。在中央和省级农广校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题网站,在内容上专门设立现代农业新技术内容介绍和使用方法,设立新型职业农民经验介绍等窗口;在市级和县级农广校,可以运用微博、QQ、微信等现代交流媒介,定期或不定期向新型职业农民推介各种新技术等。
  只有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科技培训的差异,才能采取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是当今地球村上大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有超过60个进入到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人口发展形势分析,至2050年,全
当前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政治课堂属于德育教育重中之重,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知识境界的提高,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高中政治教学课改的进行,当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要求广大的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枷锁,采用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相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山东省农广校在农民创业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中积极作为,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富有特色
期刊
要想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取得最佳服务效果,就必须研究和掌握利用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本文通过对利用者的心理分析,认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讲究对利用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开始,入门教育格外重要.好的入门教育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兴趣、建立知识框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入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和未来走向.当今世界形势多变、动荡不平,各类颠覆势力、境外间谍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和建立法制政府,全面扩大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