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我华夏,泱泱大国,悠悠千年,传统文化根深叶茂 。
根之一,诗词文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淡抹总相宜。”自然美景,乐以忘忧,会心之处,不知老之将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借酒消愁,怀才不遇,千古同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天地变色。所谓诗歌,情动于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举手投足之间,自然万物、个人际遇、家国天下诉诸笔端,弥漫成诗意国度,诗歌成就了我们民族的诗意生活。
根之二,传统节日。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是家族年终的总结,来年的计划安排;是人神狂欢节,天地共享日;是血脉的交汇点,凝聚力的孵化地;是根对叶的召唤,叶对根的反哺。寒食清明,是万物的复活节,是青年的相亲大会,是我们对祖先的拜访日,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端午,始于辟邪,继而演变为纪念一个人,最终演绎为一场持续数千年的爱国主义纪念日;爱一个人,进而爱一个国家,爱一个国家,将之渗入整个民族的骨髓。七夕与中元,这是人间与天堂、人间与冥府的对话,躲到葡萄架下,我们能听到来自天堂的对话;插上香,点燃纸钱,我们能拨通通向冥府的电话;这两个节日告诉我们人和神是平等的,血脉亲情可以跨越冥府天堂。中秋,这是一个让神仙也艳羡的日子,嫦娥就在天上自怨自伤,“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我们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神仙日子,不外如此!重阳,九九为重阳,寓意“长长久久”,《西京杂记》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中国自汉以降,均推行“以孝治天下”,最好的日子自然留给老人,比之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我们真诚得太多了……传统节日实则是中国人的洗漱日,文化是水,仪式是皂,徜徉其中,我们的灵魂变得越来越圣洁。
根之三,礼仪文明。我们素来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实至名归。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类的祭祀活动产生,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认知,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天地鬼神的祭祀。我们的礼仪也从此处诞生,进而我们用对待天地鬼神的礼仪来协调人际关系,自然能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礼仪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处世方式、文化面貌与思维方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能长多高,关键是要看我们的根能扎多深!
(指导教师 石 江)
根之一,诗词文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淡抹总相宜。”自然美景,乐以忘忧,会心之处,不知老之将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借酒消愁,怀才不遇,千古同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天地变色。所谓诗歌,情动于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举手投足之间,自然万物、个人际遇、家国天下诉诸笔端,弥漫成诗意国度,诗歌成就了我们民族的诗意生活。
根之二,传统节日。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是家族年终的总结,来年的计划安排;是人神狂欢节,天地共享日;是血脉的交汇点,凝聚力的孵化地;是根对叶的召唤,叶对根的反哺。寒食清明,是万物的复活节,是青年的相亲大会,是我们对祖先的拜访日,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端午,始于辟邪,继而演变为纪念一个人,最终演绎为一场持续数千年的爱国主义纪念日;爱一个人,进而爱一个国家,爱一个国家,将之渗入整个民族的骨髓。七夕与中元,这是人间与天堂、人间与冥府的对话,躲到葡萄架下,我们能听到来自天堂的对话;插上香,点燃纸钱,我们能拨通通向冥府的电话;这两个节日告诉我们人和神是平等的,血脉亲情可以跨越冥府天堂。中秋,这是一个让神仙也艳羡的日子,嫦娥就在天上自怨自伤,“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我们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神仙日子,不外如此!重阳,九九为重阳,寓意“长长久久”,《西京杂记》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中国自汉以降,均推行“以孝治天下”,最好的日子自然留给老人,比之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我们真诚得太多了……传统节日实则是中国人的洗漱日,文化是水,仪式是皂,徜徉其中,我们的灵魂变得越来越圣洁。
根之三,礼仪文明。我们素来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实至名归。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类的祭祀活动产生,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认知,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天地鬼神的祭祀。我们的礼仪也从此处诞生,进而我们用对待天地鬼神的礼仪来协调人际关系,自然能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礼仪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处世方式、文化面貌与思维方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能长多高,关键是要看我们的根能扎多深!
(指导教师 石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