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已至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翻书,忽然看到一个闻香识人的典故。宋朝时有一隐士,他结庐于青山绿水间,家藏万卷书,一身染有暖香气息。有一天,他远行去访其故友,刚走近故友门前,故友已开门出迎,并微笑言道:“远闻清香,而知君已至矣!”
  这就是知己。
  世间那些气味相投之人,观其容,闻其香,听其音,察其意,即可引为知己,彼此惺惺相惜,乐趣无穷。遥远的古代,一个静夜,俞伯牙在荒野之中弹琴一曲,初遇的钟子期听之,即知其琴音之境:“巍巍兮志在高山,”“洋洋兮志在流水。”俞伯矛惊叹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意思是说,真好,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样。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此不再弹琴。
  这就是知己。
  其实,彼此相看的一轮明月,彼此感受的一縷清风,彼此倾听的一声琴音,彼此展开的一卷书册,只要心意相通,皆可以此成为知己。群山含黛,岁月静好,浓淡远近,总是相宜。这就是知己的境界。世间有如此美好的相遇,即使不语,即使只看一眼,彼此的心里就是暖意融融,心底便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成为知己,从此便是彼此相遇如初见,从此便是你我重逢似故人。
  静好的光阴里,彼此共赏一棵开满鲜花的树,花的清香,就撒满了双眼和心田。
  温暖的日子中,知己彼此对酌,一盏清茶,茶香袅袅,茶的香溢满唇齿之间,可解人生旅途中的劳顿之苦,更可以清心。
  成为知己,听君一席话,便会真的胜读十年书。与君无言相对凝望,如日月交相辉映,光彩熠熠。
  读《红楼梦》,看到这部书里写到薛宝钗天生有热证,依着癞头和尚的药方制成的冷香丸可以医治。这也是暗示薛宝钗看似完美,平日里能够左右逢源,实则是内心冰冷之人。薛宝钗的冷香与林黛玉天生的身子能弥漫出的暖香截然相反。林黛玉虽然不完美,多愁善感,然而她以真性情示人,单纯热情,率真可爱,而且敢爱敢恨。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其实是互为知己,贾宝玉也从林黛玉的袖中闻得一股暖香,闻之而醉魂酥骨。
  这是知己之香。
  人在红尘,最是销魂处,莫过于得一知己,莫过于和心里牵念之人携手人间,看诗意阑珊。
  知己在一起,情深而不语,不语也深隋。
  清晨,一起凝望旭日东升,朝阳灿灿,同看鸳鸯戏水,蝶舞蹁跹。夕阳西下,共看落日余晖,斜阳洒金,鸿雁双飞燕双宿,惺惺相惜不分离,幽幽暖香醉心田。这是情侣知己的幸福情境。
  若得一知己,相知长相伴,笑看一江春水暖,也是不枉此生了。
  其实,知己何必曾相识?知己不必曾相识,贵在相知,贵在彼此懂得。
  古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而知己,则是心有灵犀不点也通了。
  心灵相通,知君已至。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编者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相应的民族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而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顺着节气去养生”就成为古人的一种生活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寒露: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期刊
朱熹: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王夫子:朱子说“定、静、安、虑、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谓之工夫,固必不可。乃所谓功效者,只是做工夫时自喻其所得之效,非如中庸形、著、明、动,逐位各有事实。故又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  总之,此五者之效,原不逐段歇息见功,非今日定而明日静也。自“知止”到“能得
期刊
空船理论出自庄子《山木》中的“方舟济河”,这是一篇极富道家哲学的寓言,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會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
期刊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
期刊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
期刊
吴宓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抗战期间,吴宓应邀到乐山武汉大学讲学,引起轰动。这种教授名额很少,乐山工商界的陕西同乡会非常敬重这位老乡的学问,决定举行宴会招待他。席中有人请吴宓讲讲做人的道理,吴宓说:“我想就是‘不苟’二字”。  “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宓一生都在大学里度过,他的
期刊
二十岁的时候初读《红楼梦》,看到的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三十岁的时候再读《红楼梦》,看到的是悲欢离合与人情冷暖;现在四十岁,三读《红楼梦》,看到的则是人生感悟与处世哲学。  再读《红楼梦》,忽觉小人物身上亦有人生智慧,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生百态,遂挑拣些小人物议一议,首议的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门子,在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出场。  想必给官老爷侍茶捧衣八九年,门子耳濡目染也精
期刊
想不到,有这样一批文官武将,时隔80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站在烟波浩淼的东钱湖畔,就像当年守护着墓主一样,虔诚地恭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石刻的形象嘛”,是的,它们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但任何一块石头一旦被雕刻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一股无形的生命的血液也就注入其中,它们就成为了一种寄托和象征。要不然怎么会有表情含蓄的文官、神态彪悍的武将呢?又怎么能感觉得到朝服的飘逸、盔甲的厚重呢?尽管他
期刊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前留下遗嘱说:“糜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父亲的遗嘱决定了胡适的命运,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被人敬重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子读书。当时,每个学生交给先生的束脩只有两块银元,而冯顺弟则给先生六块银元,后来逐渐递增,直到十二块银元,先生自然乐得在胡适身上下功夫。在徽墨里泡大的胡适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幼年时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被乡人称为“糜先生”。 
期刊
尘世有了生命,苦难就开始与生命如影随形。在人生的过往里,苦难的时光也许并不漫长,但足以深入我们的今生。  苦难追赶着我们,也雕琢着我们。当被一次又一次的病痛折腾得苦不堪言的时候,当被夜的寂黯包裹得无法脱身的时候,当被尘世的虚情假意一次又一次愚弄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依然是清醒的,我们的灵魂依然是顽强的。一如文怀沙,在被病痛折腾得无法承受时,反而还可以大声地笑出来,反而觉得尝到了尘世间难得的痛苦着的幸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