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改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新课程的设置出了传统的学科得到了体现外,高中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对以前重成绩考试为主,学生适应社会变革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关键字:高中新课改;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组成,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施方式。
一、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不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等分科课程的显著特征。它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强调课程组织的指令性。但这并不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需要学科基础,因此不能绝对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开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间的结合,而是经验的综合或整合,即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知识和经验,重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参与,成为实践——感知——思考、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应寻求广领域的、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的交叉和渗透,很难对四部分内容加以严格的区别。
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创造者;要求教师积极探究未知,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还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多方互动,成为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在目标指向、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都与学科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别,要求教师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
如果说学科课程更接近于制度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学生的课程,期望给予学生主体性充分张扬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来自自身现实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式,自主设计、实施活动过程。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让学生放任自流。
三、实践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制的一个环节,既是课程规划的延伸、又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社会实践的规划是地方和学校主持制订的,与实施有直接的利弊相关,教师能直面规划和实施的各种关系,由这种关系引发的不同认识形成了社会实践实施的不同价值取向,从中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学管理
社会实践的教学组织既是松散连接型的又是紧密连接型的。从课程特点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应采用相对松散的结构,运用富有权变性的适当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共同决策的形式,提出各种备择方案,并加以评估,最后达成一致的决策,其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宽松的情形下进行,学生能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活动的愉快感。但是,社会实践中的非教学活动(如学生管理)是紧密联结型的,应建立活动的规范,严格活动的纪律,强调统一的"刚"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因此,必须通过综合分析,确定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中"柔"性和"刚"性的平衡点,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办法,这是社会实践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2.场地建设和教学内容
军训和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两大部分,此外,效游、参观、调查也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应从课程内在特征、教师和领导的因素,外界条件支持和历史文化因素几方面综合考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要考虑与其他部分的互补性,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并制定可以操作的内容选择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获得领导和教师的认同、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与内容相适应的师资培训计划,选择能担当教学重任的教师。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远规划考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将成为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限于当前工农业生产现状,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一些麻烦,在生产劳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很难强求企业或个人能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这就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朝着理想状态发展。因此,只有依靠稳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进入规范化轨道。基地建设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可以利用校网调整后空余的校舍,作为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空间,配备一定的人力、物力,提供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并建设一支社会实践辅导员队伍。
3.教学评价
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评价不能等同于学科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学校应当为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与学术性课程相区别的独立的评价体系,不能仅关注学生在去情境化的传统纸笔评价中的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表现;不应只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要侧重保持学生探究兴趣,增进研究信心,关注学生的优点与特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合作意识的协调发展;特别倡导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评价,促进学生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会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承担责任。此外,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可行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填表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综合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是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场域,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要充分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提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关键字:高中新课改;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组成,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施方式。
一、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不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等分科课程的显著特征。它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强调课程组织的指令性。但这并不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需要学科基础,因此不能绝对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开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间的结合,而是经验的综合或整合,即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知识和经验,重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参与,成为实践——感知——思考、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应寻求广领域的、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的交叉和渗透,很难对四部分内容加以严格的区别。
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创造者;要求教师积极探究未知,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还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多方互动,成为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在目标指向、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都与学科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别,要求教师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
如果说学科课程更接近于制度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学生的课程,期望给予学生主体性充分张扬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来自自身现实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式,自主设计、实施活动过程。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让学生放任自流。
三、实践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制的一个环节,既是课程规划的延伸、又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社会实践的规划是地方和学校主持制订的,与实施有直接的利弊相关,教师能直面规划和实施的各种关系,由这种关系引发的不同认识形成了社会实践实施的不同价值取向,从中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学管理
社会实践的教学组织既是松散连接型的又是紧密连接型的。从课程特点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应采用相对松散的结构,运用富有权变性的适当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共同决策的形式,提出各种备择方案,并加以评估,最后达成一致的决策,其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宽松的情形下进行,学生能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活动的愉快感。但是,社会实践中的非教学活动(如学生管理)是紧密联结型的,应建立活动的规范,严格活动的纪律,强调统一的"刚"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因此,必须通过综合分析,确定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中"柔"性和"刚"性的平衡点,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办法,这是社会实践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2.场地建设和教学内容
军训和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两大部分,此外,效游、参观、调查也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应从课程内在特征、教师和领导的因素,外界条件支持和历史文化因素几方面综合考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要考虑与其他部分的互补性,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并制定可以操作的内容选择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获得领导和教师的认同、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与内容相适应的师资培训计划,选择能担当教学重任的教师。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远规划考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将成为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限于当前工农业生产现状,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一些麻烦,在生产劳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很难强求企业或个人能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这就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朝着理想状态发展。因此,只有依靠稳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进入规范化轨道。基地建设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可以利用校网调整后空余的校舍,作为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空间,配备一定的人力、物力,提供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并建设一支社会实践辅导员队伍。
3.教学评价
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评价不能等同于学科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学校应当为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与学术性课程相区别的独立的评价体系,不能仅关注学生在去情境化的传统纸笔评价中的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表现;不应只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要侧重保持学生探究兴趣,增进研究信心,关注学生的优点与特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合作意识的协调发展;特别倡导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评价,促进学生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会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承担责任。此外,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可行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填表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综合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是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场域,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要充分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提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