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建筑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基于校企合作,对建筑施工专业人才模式教学了改革与实践,重新确定了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四段三结合;3122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围绕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创新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了工学结合教材、精品课、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校企合作重新确定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有“3+1”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建筑施工专业“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段三结合”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 “四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为顶岗实习夯实理论基础;第四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四个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1.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目标要求,参照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构建 “四段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订,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四项核心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1.3完成配套的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了考核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建设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完成了专业教材,建设核心课与精品课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先决条件,从而完成了与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配套的课程内容改革。
  1.4构建过程评价、多元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学校设计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为确保评价模式的顺利实施与运行,制订了《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作业文件,构建了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条件保障
  2.1加强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正确方向提供保障
  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专业研讨会;定期召开道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会议,为形成科学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而保驾护航。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实现,学校全面加强了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提供在资金和其他各项条件方面全力支持,为改革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改革的落实提供实训条件保障
  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等途径,建设了“建筑施工专业实训基地”,与多家施工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
  3.1校企合作建立改革团队
  学校建立以专业教研室牵头,外聘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参与的改革小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改革中所制定的主要方案必须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校企合作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为充分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相关院校进行学习调研,并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定位,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3.3科学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任务
  根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对完成岗位规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等方面的职业行动领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对初步形成的在“312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用人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意见,并走访征求优秀毕业生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再次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优化和完善。
  3.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学生及教师由学校单一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建立了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创新与成效
  4.1建立了適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创新与实践,已形成我校建筑施工专业专业特色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教学效果良好。
  4.2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改革完成
  通过建设,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标准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出版配套教材;制定了标准详细的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精品课、核心课建设完毕,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课件;形成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系列实施细则;制定了评价模式实施标准,完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4.3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通过 “3122” 培养模式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教师资源软实力建设效果显著。
  4.4学生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幅度增强。
  4.5用人单位给予好评
  “3122”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真正能在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运行操作,学生始终保持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学习成长。实习学生的表现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5.结束语
  面对现阶段中职教育现状,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特色的建筑施工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职成[2010]9号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了Banach空间的球分离性质的概念,利用有界闭凸锥,证明了Hilbert空间具有球分离性质,而l1不具有球分离性质。
本文给出了一个关于可有限分解的半单纯模为自反模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从而证明了呆有限分解的半单纯模X=⊙i=1→n Xi为自反模当且仅当X同构于某个除环上的n维向量空间。
AutoCAD参数法在机械图形的自动生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试图利用AutoCAD系统提供的开发语言,AutoLisp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同时通过编制了AutoLisp程序,再定义新的AutoCAD命令,从而实现静电喷塑机器件三幅视图的自动生成
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以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教育管理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讨论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
超大型冷却塔属于典型风及地震敏感结构,随着塔高的日益增大这两种作用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为了研究这两种作用在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对某超大型冷却塔进行风洞刚体测压和气弹测
归纳阐述轮胎噪声研究的重要性、产生机理、评价方法及轮胎降噪方法等。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噪声越来越受到关注,轮胎噪声是车辆噪声的主要来源,对轮胎噪声的控制越来越
针对JPEG2000算法存在大量计算冗余影响星载遥感图像压缩速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全局约束自适应量化的星载遥感图像快速压缩算法.根据给定目标码率、输入图像特性和各子带特性,考虑JPEG2000内部之间的联系,从全局角度自适应设置各子带量化步长,从而减少最为耗时的EBCOT待编码数据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减少了JasPer90%-95%的冗余数据,从而减少了层一编码时间和层二截断时间,显著提高了JP
为获得有抗氧化活性的工业用酵母菌株,对2株来源于原料乳中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酵母菌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型的特性,初步将这2株菌鉴定为毕赤氏发酵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耗费的人工、材料、能源都相当大,投资者付出巨大的投资,要求获得理想的,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产品,以期在预定时间内能发挥作用。在建筑项目施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