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党报改革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党报面临诸多挑战:在留住读者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被边缘化方面面临相当严重的危机,在对某些题材是否发声的问题上经受考验,一些党报的不良文风受到更多诟病。在自媒体时代,党报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宜花大力气探索有所作为的路径和方法。首先,理念上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其次,策略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再次,内容上回应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最后,文风上体现切实改进和明显进步。
  【关键词】自媒体;党报;改革;改版;转型
  当今时代,从传播媒介使用的角度看,已进入自媒体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人们对如何界定和理解自媒体,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分歧意见,但对自媒体给社会舆论格局带来的变化,当是没有大的争议的。自媒体给党报带来了什么?在自媒体时代,党报怎样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上
  自媒体时代,是每一个人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媒体的时代。相应的条件是指:拥有电脑或智能手机,能上网,会操作。而具备这些条件绝非难事,因此可以说,自媒体已经将人们拥有媒体和使用媒体的门槛降到低得不能再低。
  请看以下一组数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达到4.2亿,较2011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的比例由上年底的69.3%提高到74.5%;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增加了6个百分点,达到54.7%。其中,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有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1]我们知道,微博正是自媒体最主要的传播样态之一。自媒体虽然属于社交类媒体,但它事实上常常参与新闻传播,往往被使用者用来披露新闻信息和就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由此而引发舆论或助推舆论。迄今已不乏因自媒体、微博而掀起舆论狂潮的个案。说自媒体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并不为过。
  那么,自媒体给党报及其发展带来了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使受众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更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党报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消息源;另一方面,使党报在许多方面面临更大、更严峻的挑战。
  党报受到的来自自媒体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党报在留住读者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比自媒体更早显现出巨大威力的网络媒体,使受众接收信息比从传统媒体上接收信息更方便。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且接收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相当一部分受众现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已很少接触纸媒,更不用说阅读党报了。
  从历史上看,党报读者先后三次被大规模分流。一次是:报业之外,电视媒体强劲崛起以后。电视媒体以它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将党报的读者转变为自己的经常性的观众。另一次是:报业内部,晚报、都市报盛行。此类报纸以与受众的贴近和对民生的关注,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党报的读者。又一次是:网络媒体的发威。此类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可谓优点多多:快捷方便,海量储存,可通过点击链接进行扩展式、发散式阅读,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兼容。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不仅可让使用者更便捷地接收信息,而且可让他们以传播主体的身份、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网络吸引了党报的更多读者包括潜在读者,在情理之中。其实,党报与以上各种媒体相比仍有优势,而且有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并非全是劣势。关于这一点,后文将有所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党报在被边缘化方面面临相当严重的危机。
  毫无疑问,党报历来都是主流媒体。但党报能否确保自身主流媒体的地位,现在已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党报的读者在不断流失,读者的绝对数在减少。这是党报影响力在缩小因而被边缘化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再则,党报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也在缩减。以前是包括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说话有分量、话语有“市场”。而党报现在的境况是:在一般情况下的一般性话语,不受关注、无人喝彩。因为在公众关心的诸多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党报并没有作出应有的灵敏反应,只管正面报道,只管成就报道,只管典型报道,遇到负面题材和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往往绕道走,表现令人失望。正如一篇人民网评所说:“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传播呈多点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点的社会舆论格局中,某些党报被边缘化,其实是它们自甘被边缘化。
  第三,党报在对某些题材是否发声的问题上经受考验。
  应该说,原本为社交类媒体的自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扮演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角色,且往往被人们用来针对社会现象广泛而持续地发表意见,或跟进和围观。在披露信息的环节上,自媒体使用者可以直接报道新闻事实。“全民皆记者”的说法由此而来。一些不可能见诸新闻传媒的新闻信息和公共信息,常由自媒体首发,然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进。这就相当于是草根就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率先设置了议题和议程,而后转化为新闻传媒及政府机构的议题和议程。在发表意见的环节上,草根不仅获得了让自己发出的声音传得很广、传得很远的现实可能性,而且在发声方面获得了相对而言更大的自由度。这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深层次含义。
  有人通过自媒体揭露了关于刘铁男、雷政富、杨达才、周久耕等的鲜为人知的有关事实,网上很快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党报怎么办?如果是以往,可能会保持沉默:你即使天翻地覆,我自岿然不动;你揭你的事实,我来我的“不闻”(“三闻”即“新闻、旧闻、不闻”中有一闻就是“不闻”)。然而在今天,“闻”还是“不闻”,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新闻传媒手里。倘若事实或事件已经被爆料、被曝光了,党报还三缄其口,这只能是下下策。   第四,一些党报的不良文风受到更多诟病。
  自媒体使用者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所体现的文风,与党报的文风差别甚大。当然不能说自媒体语境中的文风就没有任何问题、就一概值得提倡。事实上,网上存在着另类不良文风。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已经作过论析。[3]但必须承认,网文中不乏文风生动活泼、语言幽默诙谐者。更重要的是,自媒体使用者所发的新闻和评论,接地气,表现了草根的诉求,关注民生问题,体现百姓视角。相比之下,不少党报经常为官样文章所充斥,官腔官调的味儿很浓,令一般读者难以接受。话语系统的不同,造成了党报与一般读者之间的鸿沟。要消除这样的鸿沟,不可能要求一般读者向党报靠拢,而只能是党报向一般读者靠拢。
  下
  那么,在自媒体时代,党报还能有所作为吗?又该如何有所作为呢?
  答案是肯定的:党报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党报宜花大力气探索有所作为的路径和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理念上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
  2013年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宣布改版,宣称:“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在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亲民尊民、放下身段、服务读者的理念。正如《北京青年报》就此事载文所指出的那样:“改版不仅是为了版面的变化,改版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这种理念反过来影响着公众对媒体的印象和认知,一家媒体在未来有着怎样的品格和品质,一家媒体在新的一年有着怎样的追求与方向,看看他们的改版,看看他们改版的趋向,就可以清楚把握。此时,理念是一面旗帜,理念是一种高度。改版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4]笔者之所以强调党报的理念与时代相适应,是因为理念对于实践和行动有着支配和制约作用。任何有着良好效果的党报改革举措,都离不开与时代相适应的正确理念的引领和指导。
  省级党报《新华日报》在以前多次进行改革的基础上,自2007年3月起再次进行力度很大的改版。其时,自媒体尚未成气候。但《新华日报》的此次改版,不失为是对新媒体的主动应对。指导此次改版的理念是“高度”“贴近”“开放”。“高度”,在A1版即要闻版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在改版中致力于将头版做好做活,努力实现突破。“贴近”,被表述为四个“再近些”:在坚持“离中心再近些”的同时,大力倡导“离基层再近些,离热点再近些,离民生再近些”。后面三个“再近些”,是党报立足之本。“开放”,使党报的“高度”为更多读者所认同。而在今年5月所进行的再次改版中,《新华日报》的理念是“离大地越近、看天空更远”,在紧接地气中体现高度,在坚持高度时紧接地气。
  其次,策略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党报在与自媒体共存的现实境况中,仍然有其自身的一定优势。党报应设法继续发挥这些优势。
  地市级党报江苏《盐阜大众报》,是一份有着70年历史的报纸。社长、总编辑周爱群曾经这样论述“一场一网”(“场”即市场,“网”即互联网)对纸媒包括党报构成的冲击:市场导致竞争的出现,报纸功能被多元化开发;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抓走了众多“眼球”,但公信力、深度、专业化水平不够,这就为报纸发展找到了出路。未来媒体不会消失,但能从中胜出的必然是体现了专业水平的媒体,而报纸在这方面就最具优势,所以我们要找准突破口,要对自己充满信心。[5]报纸特别是其中的党报,在公信力、深度和专业化方面,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在一次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学生所作的讲座中,该报副总编辑徐素军将党报可以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抗衡的优势概括为“三个度”:高度、深度和信度。他提出,要在将为宣传而新闻转变为为新闻而宣传的过程中,体现以上“三个度”。[6]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公信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包括自媒体体现出极强的时效性,党报无法与之匹敌;但党报应当也可以高扬公信力的大旗,应当也可以在报道中体现较多呈碎片化趋势的自媒体难以达到的深度,应当也可以站到观察事物和报道事实所具有的相应的高度,争取在以上三个方面胜出。
  再次,内容上回应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这是党报改革的根本之道。
  一些党报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许多应该发声的事情上失声,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一定的隔膜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隔膜。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只要领导不关注,或者领导不发话,一些党报就可以不关心、不关注,就可以视若无睹;即使人民群众呼声很高,也可以用三缄其口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对付。笔者多年前就曾经提出过:应该努力改变有些地方存在的公众的兴奋点党报兴奋不起来,党报的兴奋点公众兴奋不起来的状况;改变只看重领导的眼色,不在乎群众的脸色的状况。[7]在自媒体时代,如果党报继续这种状况,那么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改进。近期以来,它能经常就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及时发声,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表达公众的心声,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代言者。
  请看《人民日报》近半年来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对采访民政部的过程进行报道包含尖锐的批评之意。
  2013年1月4日,兰考的一场大火使袁厉害收养的7名弃婴死于非命。一时之间,这一事件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事采访民政部,一上午连拨15通电话,最终未获结果。1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晒了记者的采访纪录,批评民政部采访难,批评的尖锐程度是多年来所罕见的。它说出了人民群众想说的话,人民群众当然就把它视为知己。此事以及类似之事,树立了《人民日报》敢于为民代言和仗义执言的良好形象。
  案例二:就北京警方对朱令案的表态所作评论说了大实话。
  在人们对19年来一直未结的朱令案提出种种质疑的情况下,有关方面终于有了回应。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并坦承“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人民日报》旋即发表题为《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的评论,指出:“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8]此篇评论肯定了北京警方坦诚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言极是。它又一次道出了人民群众心中真正想说和最想说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它越来越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了。   案例三:发微博批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沦为“家奴”。
  媒体人罗昌平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以后,该局新闻发言人根据刘的授意,表示罗昌平举报内容纯属诬蔑造谣,正在报案、报警,并称刘铁男本人已知晓此事。而5个月后,刘铁男被证实正在接受调查并被撤职。《人民日报》微博就此事评论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9]这篇微评论,引人注目之处有二:一是用了“家奴”“背书”两词,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说话到位、精准而又很有分量;二是用微博发声,把自媒体拿在手里,更方便与读者的对话与互动。
  在以上三例中,既有对正例的肯定和褒扬,也有对反例的批评和抨击(舆论监督自然而然寓于其中),表达的是人民群众真实的心声。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民意,赢得了民心。看来,党报改革应更注重以心换心。
  最后,文风上体现切实改进和明显进步。
  不少党报的文风曾经是比较差的,充斥无生趣的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充斥官腔官调和八股气,充斥模式化的报道和文章。多年来,公众久已形成党报枯燥乏味、难以卒读的刻板印象;虽然大多数党报不断改版、时有进步,但公众改变对党报的刻板印象,尚须假以时日。越是这样,党报就越是要在改文风方面加倍努力。
  党报改文风,核心的问题是:要确立以受众为本位的观念,以受众乐意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受众是否乐意接受,来考虑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语言风格和版面呈现等一系列问题。受众厌烦的、抵制的,不应当是党报所坚持的、乐此不疲的。
  改文风,很大程度上须改进话语系统,从人民群众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中汲取营养。《人民日报》自2009年7月1日启动的该报历史上的第13次改版,致力于从三个方面切实改进文风,很有成效:一是将刻板的公文语言转换成鲜活的新闻语言;二是将枯燥乏味的话语转换成生动有趣的话语;三是将四平八稳的官员语言转换成富于表现力的群众语言。而网络热词“给力”上了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而且进了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此举的深层次含义在于:表明了中央党报对于群众语言的尊重,对于改进自身文风的积极态度。
  《北京日报》在改文风方面呈现出诸多亮点:时政新闻变短,版面信息容量变大;短评接地气,更有看头;小词短句增多,新闻更鲜活;“透气稿”有阵地,自主策划变得更多。[10]这一案例及其他成功案例说明:党报改文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目标是吸引读者阅读,以让他们喜欢看为旨归,而要义则是心诚,从心底里毫不含糊地将读者置于衣食父母的地位。
  *在此文之前,笔者探讨党报改革的系列论文有:《论党报改革》(载《新闻界》2004年第4期)、《再论党报改革》(载《新闻界》2006年第5期)、《三论党报改革》(载《新闻界》2008年第1期)。此外还有《春风拂大地 兰芷芬芳长——党报改革十年回眸》(《编辑之友》2012年第1期)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R/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119932.html.
  [3]丁柏铨.论新闻的另类不良文风[J].新闻记者,2011(11).
  [4]乾羽.期待媒体改版传递更多正能量[N].北京青年报,2013-01-03.
  [5]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社长周爱群思考当代报纸发展为我社“传经送宝”[EB/OL].http://www.lfcmw.com/content/2013-06/20/content_278437.htm?node=1434.
  [6]徐素军.党报必须实行“三大转变”(2013年5月10日下午,盐阜大众报社大会议室).
  [7]丁柏铨.党报的现实境况和对策[EB/OL].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xzzj/node1316/userobject1ai4919.html.
  [8]陆侠.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N].人民日报,2013-05-09.
  [9]人民日报微博:新闻发言人怎会沦为“家奴”[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130513/091815439417.shtml.
  [10]贾薇.让清新文风更贴近民生——对北京日报改文风的亮点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3(3).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赵〓亮
其他文献
【摘要】面临大数据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需要实现新的转型,这要求深刻考量中国的发展特征,发现中国在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中面临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包括:我国在数据的开放性、流动性、交互性方面还远远不足;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可能会成为阻碍大数据时代的一块暗礁。为此,需要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并利用数据业务主营化带来各行各业的升级。同时,建设智慧城乡,密切政府和民众的联系,促进民主与
期刊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北日报》2011年8月17日头版上的《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从采访写作上来看,这篇消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标题亮丽、“放电”,夺人眼球。布雷恩·S·布鲁克斯、詹姆斯·L·平森、杰克·Z·西索斯著的《编缉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好标题能吸引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如果没有这些标题,新闻则可能被忽视。如果标题未能很好地推
期刊
赵玉明,这位生于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古稀老人习惯称自己为“十七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十七年”,正是这段浓缩了一个时代苦乐的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那一代人的集体面孔:乐于服从,甘于牺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对工作有着炽烈的事业心,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受缚于时代,又感恩于时代。在他们的个体命运中,映衬着家国命运的流变轨迹,烙刻着历史造就的集体情怀。简单地说,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
期刊
什么是学术的生命?在不同的学人那里,答案亦有差别。有学人说,“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有学人说,“学风是学术的生命”;有学人说,“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等等。在中国大陆特定语境中,因为不同时段及不同时段中的特定问题,决定着学人对于“何谓学术的生命”之回答内容的区别。  何谓学术的生命?是否有一种可能的回答,它适于任何情境以及任何情境中的任何人?就此话题,笔者访谈了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李金铨教授。
期刊
2009年4月,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出其不意地送给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一本书,名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作者是乌拉圭记者与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无疑,这个外交动作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的。而不管用意何在,这部近40年前的新闻力作,不旋踵飙升为全球畅销书。  这部蘸着血泪而非笔墨写就的名作,通过一桩桩灭绝人性的事实和惨绝人寰的故事,讲述了拉丁美洲近代的苦难历史及其根源——暴
期刊
【摘要】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单元和桥梁,公益组织与公众信息沟通的方式、机制等话题,已经成为公共传播研究的内容。学界对公益组织的注视,实际上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对象,将政府公关、企业公关的话题迁移到公共组织公关的研究上来。本文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对公益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技巧进行梳理,按照宏观层面的价值理念、中观层面的渠道策略、微观层面的话语技巧进行论述,以期对当下公益组织的公关实践有所启
期刊
【摘要】近年来每遇重大社会事件,时见国骂上标题。媒体人的这种义愤情绪可以理解,读起来也很解气,但类似标题总上版面还是有些欠妥,文风恶俗之外,与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与伦理亦不太搭调。重读老《大公报》人王芸生等的言论,其关于做新闻切忌谩骂的看法值得注意。  【关键词】国骂;标题;王芸生;张季鸾  面对严重的社会不公或者遭遇突发的非常事件,有些媒体人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破口大骂,甚至行诸荧屏和版面。比
期刊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建构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在其新闻报道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内容表征具有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叙述态度为主流认同中有协商与异例、叙述主题具有强时代性和多变性、叙述框架为有选择性的重复和模式化。而这样的历史记忆的新闻建构可促进新闻传播的知性化,并为民族认同提供前设式根据。  【关键词】历史记忆;新闻;建构  哈布瓦赫认为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是通过历史记录获得的记忆
期刊
“不创新,毋宁死”,这是大多世界一流品牌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如今,创新已成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是否有领先世界的创意、其创意水平如何,决定了品牌能否进一步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参与,为创意和品牌的扩散、推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以豫酒“六朵金花”品牌打造为例,经过河南日报近三年的创意、推介、传播和政府及行业的鼎力支持,宋河、杜康、赊店、仰韶、宝丰、张弓“六朵金花”快速成长,品牌越擦越亮,已经叫响中
期刊
【摘要】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国久负盛名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以BBC为例,讨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旨在强调这一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与其所根植的历史与社会土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通过对影响中国新闻记者职业身份的三套话语——儒家传统道德话语、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商业主义话语进行深入阐述,以探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