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梵高的绘画是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特别是他对黄色的运用更是梵高本身旺盛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本文旨在从色彩角度分析梵高绘画中黄色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探索色彩艺术语言的独创性。
关键词:梵高;黄色;艺术特点
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首脑,也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
一、表现性
按照弗洛伊德对人格与艺术的观点,本能欲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本能被压抑后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渠道,是无意识寻找出路的结果,也是“力比多”转移的结果。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家本能欲望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心理压力被发泄或转移,是一种对精神的释放,精神病的厄运也会随之远去。我们看到梵高生性孤僻怪异,再加上成长经历的困苦,让他压抑的本能无法释放,这种无法释放的本能也是一个能量的蓄水池,关键是找到恰当的转移方式。而对梵高来说绘画就是他发泄的途径,孤僻个性成就他独具魅力艺术的同时,他的艺术也必将渗透着他的个性。
在梵高的《麦田的收割者》中,利用黄色作为太阳的光辉和丰收的喜悦两种象征意义,主观地利用黄色和紫色的对比关系,是画面充满硕果累累的丰收气氛,劳动于田间的农夫似乎忘记了酷夏的炎热,沉浸在一片金色的喜悦之中。他對黄色的迷恋也同样来自他内心的孤独,时常的被人忽视,不被认可,必然会形成一种逆反心态,渴望被爱、被理解,通过蓝紫色所引起的黄色的这种震颤恰好能把心中的这种欲望高调地发泄出来,从而更有力地表现自己。就像是他说的那样:“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1梵高的另一系列作品《播种者》通过加强补色对比,提高黄色的纯度,和平涂等多种主观手法,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梵高的作品画面不仅仅是追求强烈的动感和扭曲有力的笔触,而是通过旋转的笔法将色彩与线条的表现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梵高倾自己的全力来驾驭色彩,他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和谐、混合和神奇的相似调子之间的旋律。闪耀着的太阳,犹如万枝金箭齐射,翻滚着的麦浪,像大海一望无际。这是对劳动的歌颂,出自画家心底的歌颂,这是一轮燃烧着的太阳,这是一颗始终对下层人民抱着极大同值的画家的嫩烧着的心。
二、象征性
不同的颜色本身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具有先天的象征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有暴力和血腥之意,不过它又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的意味,往往作为革命的颜色,同时它又是躁动和激情的,是热烈的代名词,蓝色代表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黑色则代表崇高、坚实、严肃、刚健、粗莽,等等。
向日葵的花语是爱慕、光辉、高傲。向日葵犹如种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常常对它寄予希望。不过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是一种绚丽明亮、寄托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疯狂的超过想象。梵高所绘的向日葵组图中,黄色作为其强烈情感的象征,似乎是对人生不如意和痛苦的安慰。23画面上这些随意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迸发着令人心旌摇荡的绚烂辉煌。黄色和棕色配成的主色调极尽绘制出生机勃勃、热情洋溢的美好生活。当时的梵高仿佛是一团燃烧中的火焰,释放着涌动的激情,让它驱使着大胆奔放的笔触,与此同时,画面上色彩的对比也是简单鲜明的,但是,在这种简单随意的画风当中充斥着神韵与思想。
梵高的父亲在他的心里也同样扮演着一个让他既抵触又崇拜的角色。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在他尚不知道宗教是一种什么含义时,父亲就是宗教的代名词。在他看来,父亲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父亲,这种感觉也同样来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求。父爱最初是孩子怯弱无援时所需要的保护,并且这种怯弱的状态会伴随着人的一生,父爱也应持续一生,但对宗教信仰者来说对这种爱的需求已转变成对上帝关爱的渴望,上帝是父爱的延续。所以当他对宗教产生怀疑时慢慢的也与他父亲闹翻甚至决裂,对父亲的仇视和不满也同样又转移到宗教上,就这样,他和宗教决裂了。不过在梵高身上无论他怎样地叛逆,宗教和父亲都是他一生摆脱不了的感情和意识,父亲去世后梵高所画的《静物:翻开的圣经》就是一个证明。在这幅画中的色调仍然是昏黄的,一切显得是那么安详、静谧,不那么可怕。画中的这两本书,似乎透露出了梵高对父亲的一些想法。
三、装饰性
装饰画本身就艺术的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特别的交流方式,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作品的魅力,画家必须加强对色彩的研究,提高对色彩的应用能力。
梵高把很多不同的色块放在一起,并用坚实的线条将这些色块围起来。同时,他采用浓色笔触去作画,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浑厚感。这样一来,画面结构就被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在其作品《夜咖啡馆》中,梵高为了体现咖啡馆内的纵深感,将台球桌作为画面的中心,并将其他物体以放射状排列。同时,在这幅作品中,梵高运用了大量的红、黄、绿色块等以粗线条的形式将咖啡馆内的情形夸张地表示出来,使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的强烈。深蓝的天花板和鲜明的血红色的墙壁与呈纵向透视的金光灿烂的黄色灯光下的地板形成引导观在视觉进入红色背景之中的效果,这幅特殊的透视空间和刻意追求的强烈色彩的对比,形成了特殊环境的强烈刺激的气氛,体现了咖啡馆的幽闲、静谧,甚至恐怕的感觉,是作者深思熟悉经过刻意设计的此强烈对比色的效果。梵高以大面积黄色为基调的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就和哥特大教堂的色彩玻璃一样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在黄色的带动下,梵高的作品上的色彩在明度与纯度对比都是十分显著的,从而产生了光亮明快的装饰美。
梵高的性格天生孤僻,再加上他之后生活中的孤苦不断地对“本我”的打击压抑,致使他的性格更加怪异,但也正是这种孤僻怪异的性格让他对艺术尤其敏感,超越了“一般人”的“一般眼光”。 色彩主观性的基本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把握色彩的主观性,使色彩更好地表达主题,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受,这对于我们探索具有独创性的色彩艺术语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大卫·阿兹奥著,李玉民译.梵高传[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崔之进.后印象艺术的色彩研究[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王颂华,沈乃泉.哲学与艺术 上篇[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
[5](英)约翰·雷华德.象征主义者奥里埃评论梵高[J].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杂志社出版,1979.
作者简介:刘思明(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注释:
①卫·阿兹奥著,李玉民译:《梵高传》,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3.
②博格米拉·维尔什·奥夫沙罗夫著,刘明毅译:《保罗高更忆文森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84.
③王颂华,沈乃全:《哲学与艺术·上篇》,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71.
关键词:梵高;黄色;艺术特点
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首脑,也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
一、表现性
按照弗洛伊德对人格与艺术的观点,本能欲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本能被压抑后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渠道,是无意识寻找出路的结果,也是“力比多”转移的结果。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家本能欲望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心理压力被发泄或转移,是一种对精神的释放,精神病的厄运也会随之远去。我们看到梵高生性孤僻怪异,再加上成长经历的困苦,让他压抑的本能无法释放,这种无法释放的本能也是一个能量的蓄水池,关键是找到恰当的转移方式。而对梵高来说绘画就是他发泄的途径,孤僻个性成就他独具魅力艺术的同时,他的艺术也必将渗透着他的个性。
在梵高的《麦田的收割者》中,利用黄色作为太阳的光辉和丰收的喜悦两种象征意义,主观地利用黄色和紫色的对比关系,是画面充满硕果累累的丰收气氛,劳动于田间的农夫似乎忘记了酷夏的炎热,沉浸在一片金色的喜悦之中。他對黄色的迷恋也同样来自他内心的孤独,时常的被人忽视,不被认可,必然会形成一种逆反心态,渴望被爱、被理解,通过蓝紫色所引起的黄色的这种震颤恰好能把心中的这种欲望高调地发泄出来,从而更有力地表现自己。就像是他说的那样:“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1梵高的另一系列作品《播种者》通过加强补色对比,提高黄色的纯度,和平涂等多种主观手法,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梵高的作品画面不仅仅是追求强烈的动感和扭曲有力的笔触,而是通过旋转的笔法将色彩与线条的表现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梵高倾自己的全力来驾驭色彩,他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和谐、混合和神奇的相似调子之间的旋律。闪耀着的太阳,犹如万枝金箭齐射,翻滚着的麦浪,像大海一望无际。这是对劳动的歌颂,出自画家心底的歌颂,这是一轮燃烧着的太阳,这是一颗始终对下层人民抱着极大同值的画家的嫩烧着的心。
二、象征性
不同的颜色本身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具有先天的象征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有暴力和血腥之意,不过它又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的意味,往往作为革命的颜色,同时它又是躁动和激情的,是热烈的代名词,蓝色代表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黑色则代表崇高、坚实、严肃、刚健、粗莽,等等。
向日葵的花语是爱慕、光辉、高傲。向日葵犹如种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常常对它寄予希望。不过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是一种绚丽明亮、寄托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疯狂的超过想象。梵高所绘的向日葵组图中,黄色作为其强烈情感的象征,似乎是对人生不如意和痛苦的安慰。23画面上这些随意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迸发着令人心旌摇荡的绚烂辉煌。黄色和棕色配成的主色调极尽绘制出生机勃勃、热情洋溢的美好生活。当时的梵高仿佛是一团燃烧中的火焰,释放着涌动的激情,让它驱使着大胆奔放的笔触,与此同时,画面上色彩的对比也是简单鲜明的,但是,在这种简单随意的画风当中充斥着神韵与思想。
梵高的父亲在他的心里也同样扮演着一个让他既抵触又崇拜的角色。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在他尚不知道宗教是一种什么含义时,父亲就是宗教的代名词。在他看来,父亲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父亲,这种感觉也同样来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求。父爱最初是孩子怯弱无援时所需要的保护,并且这种怯弱的状态会伴随着人的一生,父爱也应持续一生,但对宗教信仰者来说对这种爱的需求已转变成对上帝关爱的渴望,上帝是父爱的延续。所以当他对宗教产生怀疑时慢慢的也与他父亲闹翻甚至决裂,对父亲的仇视和不满也同样又转移到宗教上,就这样,他和宗教决裂了。不过在梵高身上无论他怎样地叛逆,宗教和父亲都是他一生摆脱不了的感情和意识,父亲去世后梵高所画的《静物:翻开的圣经》就是一个证明。在这幅画中的色调仍然是昏黄的,一切显得是那么安详、静谧,不那么可怕。画中的这两本书,似乎透露出了梵高对父亲的一些想法。
三、装饰性
装饰画本身就艺术的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特别的交流方式,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作品的魅力,画家必须加强对色彩的研究,提高对色彩的应用能力。
梵高把很多不同的色块放在一起,并用坚实的线条将这些色块围起来。同时,他采用浓色笔触去作画,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浑厚感。这样一来,画面结构就被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在其作品《夜咖啡馆》中,梵高为了体现咖啡馆内的纵深感,将台球桌作为画面的中心,并将其他物体以放射状排列。同时,在这幅作品中,梵高运用了大量的红、黄、绿色块等以粗线条的形式将咖啡馆内的情形夸张地表示出来,使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的强烈。深蓝的天花板和鲜明的血红色的墙壁与呈纵向透视的金光灿烂的黄色灯光下的地板形成引导观在视觉进入红色背景之中的效果,这幅特殊的透视空间和刻意追求的强烈色彩的对比,形成了特殊环境的强烈刺激的气氛,体现了咖啡馆的幽闲、静谧,甚至恐怕的感觉,是作者深思熟悉经过刻意设计的此强烈对比色的效果。梵高以大面积黄色为基调的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就和哥特大教堂的色彩玻璃一样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在黄色的带动下,梵高的作品上的色彩在明度与纯度对比都是十分显著的,从而产生了光亮明快的装饰美。
梵高的性格天生孤僻,再加上他之后生活中的孤苦不断地对“本我”的打击压抑,致使他的性格更加怪异,但也正是这种孤僻怪异的性格让他对艺术尤其敏感,超越了“一般人”的“一般眼光”。 色彩主观性的基本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把握色彩的主观性,使色彩更好地表达主题,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受,这对于我们探索具有独创性的色彩艺术语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大卫·阿兹奥著,李玉民译.梵高传[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崔之进.后印象艺术的色彩研究[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王颂华,沈乃泉.哲学与艺术 上篇[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
[5](英)约翰·雷华德.象征主义者奥里埃评论梵高[J].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杂志社出版,1979.
作者简介:刘思明(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注释:
①卫·阿兹奥著,李玉民译:《梵高传》,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3.
②博格米拉·维尔什·奥夫沙罗夫著,刘明毅译:《保罗高更忆文森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84.
③王颂华,沈乃全:《哲学与艺术·上篇》,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