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各个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不一,他们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通过对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既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吸取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本文主要通过对陕西的部分地区典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作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陕西装饰艺术的形成过程来阐述陕西民居的建筑裝饰特点。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民俗文化
前言: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这类建筑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地的民居带上了明显的民俗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了其中,形成了明显的建筑装饰特点,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去阐述陕西民居的典型建筑装饰特点。
一、陕西传统民居概况
本土文化对当地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地理位置特殊的陕西兼具了秦文化的古朴粗狂,也包含了荆楚文化的柔媚清丽。受本土文化精神的遗传和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陕西以南的民居建筑装饰既带上了南方人温文尔雅的特点,也带上了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气质,形成了陕南人独有的勤劳朴实和淳朴善良。
同时影响着陕南民居发展的不但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元素,也包含了毗邻汉水,背靠终南、南倚巴山的地理元素,同时作为我国较早萌芽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的经济元素也不可小觑。陕南民居呈现出的多样性也和这个地方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关,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下形成。所以其民族民俗风味独特,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二、陕西以南的民居类型
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陕西民居特点但又区别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其主要区别于衍生的方式,例如:关中平原的院落最后形成了村庄,陕北的凿土成 洞则形成了窑洞民居,但是秦巴居民人数较少但建材却种类繁多,所以在建筑样式上会有所差异。同时为了适应各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各地的居民发明了各类的建造方式方法,建筑形式丰富多彩,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一地居民在长期的时间内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和心理特征,行为取向等等。
(1)陕南四合院
由于陕南居民以独户式的住宅为主,所以形成了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一般平面为窄长方形,院落以两进、三进或者四进为主,住宅主体一般呈轴线对称,由厅堂、附属用房和宽阔的屋前场院组成。
位于宅前的场院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晒场和家居日常活动场地等,一般开凿深度为2到5米之间。这也符合陕南地区地形陡峭,起伏的特点,这种设置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且是建筑布置灵活多样。居住用房则是整个宅院的主题,空间组织以厅堂为主,两侧和后部一般为卧室,布局很严谨,厅堂一般位于宅院中轴线的主要部位上,空间整体上比卧室宽阔一些,也起到连接所有房间的作用。其建筑特点一般采取砖木或者土木结构,青砖瓦,木梁椽,大坡顶,一般设置阁楼,高低错落。一进门或者二进门处设置照壁,宅前有门楼,门楼上有工艺精湛的木雕和砖雕且门窗图案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三间,除了作为堂屋的中房,还有东西厢房两至三间。四合院则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设置天井,相对于三合院更加讲究,均以土坯、砖石和木料为建筑材料,门朝南忌朝西。
(2)石头房
石头房常见于镇巴、安康和西乡等山区为主的地方,一般是后墙靠山崖,三面以石头为建材砌墙,屋顶以木材为框架铺油页石板,可谓因地取势,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久耐用。
(3)竹木房和吊脚楼
竹木房多见于木产丰富的森林和山区,而且也多建于抹边和山坳等地方,在陕西地区的南郑和宁强、城固等山区比较常见。其构造是四壁用圆木垒成,留有门窗,屋顶是用毛竹搭在木梁上,最后以竹篾结成叶之后覆盖,也有部分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泥灰塑成楼顶。
吊脚楼以木桩和石材作为支撑,上架楼板,四壁或者用木板,竹排涂灰泥,屋顶上铺之以瓦或者茅草,是远古巢居的发展。其多建于沿江集镇,故吊脚楼也叫望江楼。
三、陕西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陕南民居的传统建筑装饰手段一般分为木雕、砖雕、石雕(三雕)和灰塑等几种主要类型,其中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与其他独立的雕刻手法一样,从传统观念和具体的方法上都有这自己独有的特点。
(1)砖雕
相传我国的砖雕艺术是由战国时期的画像砖发源而来,距今已经有大约2000多年的历史,到汉代是极为兴盛,衰落于唐代,宋金时期仍然可见其踪迹。在民居建筑中,各种独具特色的装饰方式和传统艺术的表达语言无不演绎着民间建筑的精彩,砖雕是我国民居的主要建筑装饰形式之一,最早是从模仿石雕开始,后来发展独立,砖雕不同于石雕的是其是在烧制好的砖块上进行雕刻,和石雕相比砖块的质地松软较于控制,易于雕刻的操作,而且砖块的材料和大小便于获取不受地理资源的限制,一般而言是先雕刻后安装在建筑物上。
陕南民居的砖雕主要表现在屋脊和门楼,建筑墙体之上,陕南民居屋脊上的砖雕集中于正脊和戗脊的脊身上,一般脊身是分段进行装饰雕刻后组装,陕西地区在脊身上的砖雕雕刻装饰突出,题材多为花卉植物等,工艺以高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和透雕。
一般而言,陕南民居的中门楼上经常可见装饰复杂的砖雕工艺,较为考究的门楼以砖雕工艺仿大木作雕刻出各种建筑构件,使大门层次丰富,装饰效果突出。另外在传统建筑的墙体围和出的内部空间部分,工匠构思巧妙的在墙体上雕刻出精彩的装饰艺术使得墙体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极富地方传统建筑艺术特点。
(2)石雕
石雕工艺是中国建筑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起初的出现是单纯的仿制建筑木制构件,之后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艺术手段,形成自己的风格,陕西民居的石雕建筑装饰艺术和木雕一样多出现在柱础、门狮和压阑石等建筑构件上,其分为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按照传统,石业作业又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石雕制品和石活的局部雕刻均是由花石作完成,叫做“剔凿花活”,其中又有平活、凿活、透活和圆身之分,这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均在陕西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
(3)木雕
民居建筑装饰的木雕技巧和工艺沿袭于宫廷装饰木雕,也把木雕分为大木雕和小木雕。大木雕刻主要是指梁、枋等建筑构件的装饰雕刻,而小木雕刻是指包括家具在内的细木工装饰雕刻,由于山西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同时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所以木雕的建筑装饰工艺就能随处可见,并且随着各建筑构件的位置、功能和形状不一,其雕刻内容和题材会有所差异。
(4)灰塑
灰塑也叫做泥塑和彩塑,是指以白灰和贝灰为原料制成灰膏,在加之以色彩,然后在建筑物上描绘或者塑型的建筑装饰手法。陕南民居的灰塑常用在正脊兽、戗脊兽或者门头门脸、影壁等建筑构件上,一般是先塑形后着色。
四、结语
民居建筑是社会民俗综合条件下的文化产物,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居建筑众包含了一地的民族、地域、宗教、习俗以及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等等太多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所以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即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能透过其表面去追逐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必田,刘振亚《陕西民居》,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1年
[3]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陆元鼎《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民俗文化
前言: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这类建筑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地的民居带上了明显的民俗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了其中,形成了明显的建筑装饰特点,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去阐述陕西民居的典型建筑装饰特点。
一、陕西传统民居概况
本土文化对当地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地理位置特殊的陕西兼具了秦文化的古朴粗狂,也包含了荆楚文化的柔媚清丽。受本土文化精神的遗传和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陕西以南的民居建筑装饰既带上了南方人温文尔雅的特点,也带上了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气质,形成了陕南人独有的勤劳朴实和淳朴善良。
同时影响着陕南民居发展的不但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元素,也包含了毗邻汉水,背靠终南、南倚巴山的地理元素,同时作为我国较早萌芽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的经济元素也不可小觑。陕南民居呈现出的多样性也和这个地方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关,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下形成。所以其民族民俗风味独特,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二、陕西以南的民居类型
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陕西民居特点但又区别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其主要区别于衍生的方式,例如:关中平原的院落最后形成了村庄,陕北的凿土成 洞则形成了窑洞民居,但是秦巴居民人数较少但建材却种类繁多,所以在建筑样式上会有所差异。同时为了适应各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各地的居民发明了各类的建造方式方法,建筑形式丰富多彩,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一地居民在长期的时间内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和心理特征,行为取向等等。
(1)陕南四合院
由于陕南居民以独户式的住宅为主,所以形成了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一般平面为窄长方形,院落以两进、三进或者四进为主,住宅主体一般呈轴线对称,由厅堂、附属用房和宽阔的屋前场院组成。
位于宅前的场院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晒场和家居日常活动场地等,一般开凿深度为2到5米之间。这也符合陕南地区地形陡峭,起伏的特点,这种设置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且是建筑布置灵活多样。居住用房则是整个宅院的主题,空间组织以厅堂为主,两侧和后部一般为卧室,布局很严谨,厅堂一般位于宅院中轴线的主要部位上,空间整体上比卧室宽阔一些,也起到连接所有房间的作用。其建筑特点一般采取砖木或者土木结构,青砖瓦,木梁椽,大坡顶,一般设置阁楼,高低错落。一进门或者二进门处设置照壁,宅前有门楼,门楼上有工艺精湛的木雕和砖雕且门窗图案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三间,除了作为堂屋的中房,还有东西厢房两至三间。四合院则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设置天井,相对于三合院更加讲究,均以土坯、砖石和木料为建筑材料,门朝南忌朝西。
(2)石头房
石头房常见于镇巴、安康和西乡等山区为主的地方,一般是后墙靠山崖,三面以石头为建材砌墙,屋顶以木材为框架铺油页石板,可谓因地取势,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久耐用。
(3)竹木房和吊脚楼
竹木房多见于木产丰富的森林和山区,而且也多建于抹边和山坳等地方,在陕西地区的南郑和宁强、城固等山区比较常见。其构造是四壁用圆木垒成,留有门窗,屋顶是用毛竹搭在木梁上,最后以竹篾结成叶之后覆盖,也有部分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泥灰塑成楼顶。
吊脚楼以木桩和石材作为支撑,上架楼板,四壁或者用木板,竹排涂灰泥,屋顶上铺之以瓦或者茅草,是远古巢居的发展。其多建于沿江集镇,故吊脚楼也叫望江楼。
三、陕西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陕南民居的传统建筑装饰手段一般分为木雕、砖雕、石雕(三雕)和灰塑等几种主要类型,其中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与其他独立的雕刻手法一样,从传统观念和具体的方法上都有这自己独有的特点。
(1)砖雕
相传我国的砖雕艺术是由战国时期的画像砖发源而来,距今已经有大约2000多年的历史,到汉代是极为兴盛,衰落于唐代,宋金时期仍然可见其踪迹。在民居建筑中,各种独具特色的装饰方式和传统艺术的表达语言无不演绎着民间建筑的精彩,砖雕是我国民居的主要建筑装饰形式之一,最早是从模仿石雕开始,后来发展独立,砖雕不同于石雕的是其是在烧制好的砖块上进行雕刻,和石雕相比砖块的质地松软较于控制,易于雕刻的操作,而且砖块的材料和大小便于获取不受地理资源的限制,一般而言是先雕刻后安装在建筑物上。
陕南民居的砖雕主要表现在屋脊和门楼,建筑墙体之上,陕南民居屋脊上的砖雕集中于正脊和戗脊的脊身上,一般脊身是分段进行装饰雕刻后组装,陕西地区在脊身上的砖雕雕刻装饰突出,题材多为花卉植物等,工艺以高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和透雕。
一般而言,陕南民居的中门楼上经常可见装饰复杂的砖雕工艺,较为考究的门楼以砖雕工艺仿大木作雕刻出各种建筑构件,使大门层次丰富,装饰效果突出。另外在传统建筑的墙体围和出的内部空间部分,工匠构思巧妙的在墙体上雕刻出精彩的装饰艺术使得墙体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极富地方传统建筑艺术特点。
(2)石雕
石雕工艺是中国建筑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起初的出现是单纯的仿制建筑木制构件,之后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艺术手段,形成自己的风格,陕西民居的石雕建筑装饰艺术和木雕一样多出现在柱础、门狮和压阑石等建筑构件上,其分为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按照传统,石业作业又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石雕制品和石活的局部雕刻均是由花石作完成,叫做“剔凿花活”,其中又有平活、凿活、透活和圆身之分,这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均在陕西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
(3)木雕
民居建筑装饰的木雕技巧和工艺沿袭于宫廷装饰木雕,也把木雕分为大木雕和小木雕。大木雕刻主要是指梁、枋等建筑构件的装饰雕刻,而小木雕刻是指包括家具在内的细木工装饰雕刻,由于山西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同时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所以木雕的建筑装饰工艺就能随处可见,并且随着各建筑构件的位置、功能和形状不一,其雕刻内容和题材会有所差异。
(4)灰塑
灰塑也叫做泥塑和彩塑,是指以白灰和贝灰为原料制成灰膏,在加之以色彩,然后在建筑物上描绘或者塑型的建筑装饰手法。陕南民居的灰塑常用在正脊兽、戗脊兽或者门头门脸、影壁等建筑构件上,一般是先塑形后着色。
四、结语
民居建筑是社会民俗综合条件下的文化产物,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居建筑众包含了一地的民族、地域、宗教、习俗以及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等等太多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所以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即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能透过其表面去追逐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必田,刘振亚《陕西民居》,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1年
[3]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陆元鼎《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