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能力;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四处奔波,家长八方求告,政府多措并举。2016年国务院曾一月内两次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有如下原因。
主观原因:
(1)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精、知识架构不健全、人际沟通不畅、社会实践能力差、职业责任意识不足等。
(2)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很多大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很盲目,对未来发展更无规划。求职心态不端正,对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特长等不严格要求和着力塑造,而对就业地区、薪资水平期望值高,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历练积累。
(3)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学校,深入社会独立做事意愿不强烈,甚至对工作有畏惧,担心受约束,受不了舟车劳顿。
客观原因:
(1)大学毕业生绝对量逐年增多,十年间增加了54.55%,见下表。
(2)高校行政色彩浓厚,专业设置错位。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体制仍有前苏联模式的深深印痕。专业设置讲求精密配置,但有失灵活,跟不上时代步伐。许多高校求大求全求升级,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必然造成供大于求。
(3)企业压缩成本,招聘制度不合理。经济转型期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特别压抑。为压缩成本,很多企业只招收有工作经验者,或者不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起薪低,发展空间小,学生很难接受。
2.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助力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规划职业发展则是了解自我、设计自我、升华自我。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两者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此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有自身的特点。
(1)普遍性。高等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养成有道德、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的综合素质,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经师”和“人师”双重职能的分离,难以做到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出现高分低能、德才不兼备的短板。
(2)实践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有实践性,有实用价值,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通过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3)独特性。普遍性是指大学生群体,独特性是指学生个体利用独有的环境与条件培养特长,使他人难以模仿和复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核心能力越突出,竞争优势就越明显。比如一名男生是学校乒乓球队主力,应聘某大型电力企业时,在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凭借独有的运动特长,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突破了因地区、户口、学历等造成的理论上的不可能。在走访企业时,也有单位表示如果学生有演讲、主持、导演甚至插花、茶道的专长,将更受欢迎。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多种人才,也是大学生求职的突破口。
(4)稳定性。诚实守信,专心致志,力求上进,是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必备特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可以被超越,但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是短期内不会被冲击的,这需要长期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来培养。现今科技发达,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很多加工制造、分析运算的工作由电脑完成。品格优良,积极上进的人才成为稀缺品。
(5)可塑性。大学生年龄不大,涉世不深,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愿意接受新事物。一方面能根据工作实际改进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能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
学术界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界定不同,对其体系建设看法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大学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习侧重点,分析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和目标。在强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大一年级开始,及早着手,未雨绸缪。
(1)大学一年级培养生存探索能力。當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宿舍相处不融洽,学习生活作息不合理,自控力差。很多学生周末拖着一大箱子脏衣服回家让父母洗。学习基本生存能力真的不是诳语。专业学习方面也要开始探索了解培养计划、课程内容,预判今后发展方向。
(2)大学二年级提升全面学习能力。经过一年过渡,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氛围和节奏。此时应充分解析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初步确立职业目标。通过学生社团、班委工作、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体验感悟,拓宽眼界,重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大学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当前高校已顺应形势发展,基本在前三年学完绝大部分课程。学生应主动走进社会,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参加企业宣讲和请教学长学姐等方式搜集了解职业信息,查缺补漏,夯实专业知识技能。筛选、锁定应聘单位,编写求职简历,争取实习机会,以求得先机。
(4)大学四年级厚积薄发创新创业。是否能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关键看大四这一年。经过前三年的历练、备战,现在重头戏就是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技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错综复杂的信息分析与选择以及必然的困难和波折,学会自我营销、心理调适和随机应变。充分利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好政策,尝试自主创业。至少要做到主动出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事态发展。
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与规划职业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近20年的快速扩张,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并有所沉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良性互动,精进卓越。
[1]李 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2]黄 莹.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生涯规划[J].法制与社会,2015(2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着力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与推进职业规划教育的背景
1.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四处奔波,家长八方求告,政府多措并举。2016年国务院曾一月内两次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有如下原因。
主观原因:
(1)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精、知识架构不健全、人际沟通不畅、社会实践能力差、职业责任意识不足等。
(2)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很多大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很盲目,对未来发展更无规划。求职心态不端正,对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特长等不严格要求和着力塑造,而对就业地区、薪资水平期望值高,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历练积累。
(3)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学校,深入社会独立做事意愿不强烈,甚至对工作有畏惧,担心受约束,受不了舟车劳顿。
客观原因:
(1)大学毕业生绝对量逐年增多,十年间增加了54.55%,见下表。
(2)高校行政色彩浓厚,专业设置错位。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体制仍有前苏联模式的深深印痕。专业设置讲求精密配置,但有失灵活,跟不上时代步伐。许多高校求大求全求升级,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必然造成供大于求。
(3)企业压缩成本,招聘制度不合理。经济转型期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特别压抑。为压缩成本,很多企业只招收有工作经验者,或者不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起薪低,发展空间小,学生很难接受。
2.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助力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规划职业发展则是了解自我、设计自我、升华自我。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两者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此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有自身的特点。
(1)普遍性。高等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养成有道德、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的综合素质,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经师”和“人师”双重职能的分离,难以做到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出现高分低能、德才不兼备的短板。
(2)实践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有实践性,有实用价值,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通过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3)独特性。普遍性是指大学生群体,独特性是指学生个体利用独有的环境与条件培养特长,使他人难以模仿和复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核心能力越突出,竞争优势就越明显。比如一名男生是学校乒乓球队主力,应聘某大型电力企业时,在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凭借独有的运动特长,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突破了因地区、户口、学历等造成的理论上的不可能。在走访企业时,也有单位表示如果学生有演讲、主持、导演甚至插花、茶道的专长,将更受欢迎。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多种人才,也是大学生求职的突破口。
(4)稳定性。诚实守信,专心致志,力求上进,是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必备特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可以被超越,但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是短期内不会被冲击的,这需要长期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来培养。现今科技发达,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很多加工制造、分析运算的工作由电脑完成。品格优良,积极上进的人才成为稀缺品。
(5)可塑性。大学生年龄不大,涉世不深,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愿意接受新事物。一方面能根据工作实际改进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能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核心能力体系,规划职业发展
学术界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界定不同,对其体系建设看法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大学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习侧重点,分析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和目标。在强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大一年级开始,及早着手,未雨绸缪。
(1)大学一年级培养生存探索能力。當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宿舍相处不融洽,学习生活作息不合理,自控力差。很多学生周末拖着一大箱子脏衣服回家让父母洗。学习基本生存能力真的不是诳语。专业学习方面也要开始探索了解培养计划、课程内容,预判今后发展方向。
(2)大学二年级提升全面学习能力。经过一年过渡,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氛围和节奏。此时应充分解析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初步确立职业目标。通过学生社团、班委工作、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体验感悟,拓宽眼界,重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大学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当前高校已顺应形势发展,基本在前三年学完绝大部分课程。学生应主动走进社会,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参加企业宣讲和请教学长学姐等方式搜集了解职业信息,查缺补漏,夯实专业知识技能。筛选、锁定应聘单位,编写求职简历,争取实习机会,以求得先机。
(4)大学四年级厚积薄发创新创业。是否能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关键看大四这一年。经过前三年的历练、备战,现在重头戏就是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技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错综复杂的信息分析与选择以及必然的困难和波折,学会自我营销、心理调适和随机应变。充分利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好政策,尝试自主创业。至少要做到主动出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事态发展。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与规划职业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近20年的快速扩张,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并有所沉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良性互动,精进卓越。
参考文献:
[1]李 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2]黄 莹.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生涯规划[J].法制与社会,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