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当成贮存知识的容器,一味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必将泯灭学生的求知热情,影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增强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探究欲望
探究是帮助学生探求未知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探究的机会,学习显得被动、无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冲突是促进学生探究的诱因,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你觉得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都认为可以从数的个位找到规律:只要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验证,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教师让学生在百数表里画出3的倍数,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一表一画,尽管为学生指引了探究的方向,但学生仍然没有发现.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计数器,拨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多少个珠子?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再次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并展开了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强化了学生的认知.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将3的倍数的特征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构建开放课堂,提供探究空间
在教师讲、学生听程序化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收获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学习数学的无限快乐.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个梯形,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这个图形,你们认识吗?能否参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究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梯形纸片和剪刀,开动脑筋,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积极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将梯形沿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最后进行相加;也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出两者的面积,进行相加;也有学生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学生提议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们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想到了多种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水到渠成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 下底)×高÷2.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开发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大胆尝试,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三、注重小组合作,提升探究实效
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尚浅,认知能力还不强,思维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以学生个体的形式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帮互助,共享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首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让学生猜想它们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学生说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也有学生说跟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探究多边形内的钉子数量为“1”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畅所欲言,得出多边形内钉子数为“1”时,多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可以用“S=n÷2”来表示.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多边形内钉子数为“2”时,是不能用“S=n÷2”來表示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引导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多边形内的钉子数量为“2”“3”“4”……的情况,学生们分工明确,有学生负责围的,也有学生负责观察的,也有学生负责记录的,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之,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成就魅力数学课堂的桥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渗透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丽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6):326-327.
[2]叶德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初探[J].学周刊,2016(15):171-172.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当成贮存知识的容器,一味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必将泯灭学生的求知热情,影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增强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探究欲望
探究是帮助学生探求未知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探究的机会,学习显得被动、无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冲突是促进学生探究的诱因,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你觉得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都认为可以从数的个位找到规律:只要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验证,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教师让学生在百数表里画出3的倍数,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一表一画,尽管为学生指引了探究的方向,但学生仍然没有发现.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计数器,拨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多少个珠子?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再次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并展开了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强化了学生的认知.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将3的倍数的特征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构建开放课堂,提供探究空间
在教师讲、学生听程序化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收获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学习数学的无限快乐.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个梯形,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这个图形,你们认识吗?能否参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究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梯形纸片和剪刀,开动脑筋,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积极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将梯形沿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最后进行相加;也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出两者的面积,进行相加;也有学生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学生提议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们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想到了多种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水到渠成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 下底)×高÷2.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开发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大胆尝试,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三、注重小组合作,提升探究实效
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尚浅,认知能力还不强,思维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以学生个体的形式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帮互助,共享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首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让学生猜想它们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学生说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也有学生说跟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探究多边形内的钉子数量为“1”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畅所欲言,得出多边形内钉子数为“1”时,多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可以用“S=n÷2”来表示.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多边形内钉子数为“2”时,是不能用“S=n÷2”來表示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引导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多边形内的钉子数量为“2”“3”“4”……的情况,学生们分工明确,有学生负责围的,也有学生负责观察的,也有学生负责记录的,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之,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成就魅力数学课堂的桥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渗透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丽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6):326-327.
[2]叶德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初探[J].学周刊,2016(1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