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可国民体质十年来却不断下降,体质的下降尤为突出。造成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又该采取哪些对策呢?本文在对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为今后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些许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兴趣原因对策
体育兴趣是指在体育活动需要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把体育运动看作与学习一样重要,去积极、热心地投入体育活动。家庭、社会、学校、性别、身高、体重等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兴趣。
一、研究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一)缺乏体育兴趣的内因
1.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体育认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对大学生来讲,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目前看来,现今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体育知识掌握有限。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体育再好也没有用,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
2.学生意志力不强,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体育运动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力,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从未吃过苦,受过累,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课上大学生常常怕苦、怕累、怕脏,在心理上身体上受不了,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意志不坚定,对于如中长跑一些“较累”或要流汗的项目,往往表现出畏惧、躲闪、提不起精神、不愿意做动作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女孩子很容易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避而远之,甚至还有些学生想方设法偷懒、撒谎请假。
(二)缺乏体育兴趣的外因
1.体育课活动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的存在不能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并且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大多数中学体育课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各年级体育教材缺乏新颖性,体育活动单一而枯燥,比如:有些体育老师为了省劲往往以跑步或者是自由活动来打发这节体育课,或是拿出一些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玩,使体育课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显得枯燥、单调,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体育教师自身因素。首先,由于许多体育教师技术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和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再者,由于大学生的素质、技能等有区别,体育教师就不能用同一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分别对待,使身体素质好的能学的快,身体素质不好的能有信心去学。
二、研究对策
(一)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首先,要把对体育运动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去热爱、建设和保卫祖国。也只有在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逐渐培养出大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来。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要努力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使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改变观念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切实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培养意志品质,克服运动恐惧心理
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明白有坚强的意志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比如教师平时可以通过介绍邓亚萍等体坛明星小时候刻苦锻炼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刻苦锻炼。另外,体育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运动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虽然有些体育运动项目有危险性,但通过对常识的认真学习和必要的安全保护,危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者体育教师可采用分解法和循序渐进法来讲解动作,令学生能够简单的接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新颖教学方法
现代的大学生是在娇生惯养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旺盛的精力使他们活泼好动容易对新生的事物产生兴趣,不喜欢机械陈旧的方法,他们希望每节体育课都会有新内容。体育教师应尽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原则,在“新”字上下功夫,使每节课都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始终具有新鲜感,避免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厌恶体育运动的消极心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全民健身也应该被很好的带动起来,学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大块应该被很好的重视起来。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减少青少年肥胖率,增强青少年体质,这是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3]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4]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日]松田岩.体育心理学参考资料[J].1985.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可国民体质十年来却不断下降,体质的下降尤为突出。造成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原因又该采取哪些对策呢?本文在对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为今后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些许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兴趣原因对策
体育兴趣是指在体育活动需要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把体育运动看作与学习一样重要,去积极、热心地投入体育活动。家庭、社会、学校、性别、身高、体重等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兴趣。
一、研究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一)缺乏体育兴趣的内因
1.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体育认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对大学生来讲,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目前看来,现今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体育知识掌握有限。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体育再好也没有用,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
2.学生意志力不强,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体育运动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力,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从未吃过苦,受过累,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课上大学生常常怕苦、怕累、怕脏,在心理上身体上受不了,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意志不坚定,对于如中长跑一些“较累”或要流汗的项目,往往表现出畏惧、躲闪、提不起精神、不愿意做动作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女孩子很容易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避而远之,甚至还有些学生想方设法偷懒、撒谎请假。
(二)缺乏体育兴趣的外因
1.体育课活动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的存在不能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并且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大多数中学体育课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各年级体育教材缺乏新颖性,体育活动单一而枯燥,比如:有些体育老师为了省劲往往以跑步或者是自由活动来打发这节体育课,或是拿出一些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玩,使体育课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显得枯燥、单调,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体育教师自身因素。首先,由于许多体育教师技术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和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再者,由于大学生的素质、技能等有区别,体育教师就不能用同一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分别对待,使身体素质好的能学的快,身体素质不好的能有信心去学。
二、研究对策
(一)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首先,要把对体育运动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去热爱、建设和保卫祖国。也只有在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逐渐培养出大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来。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要努力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使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改变观念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切实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培养意志品质,克服运动恐惧心理
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明白有坚强的意志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比如教师平时可以通过介绍邓亚萍等体坛明星小时候刻苦锻炼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刻苦锻炼。另外,体育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运动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虽然有些体育运动项目有危险性,但通过对常识的认真学习和必要的安全保护,危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者体育教师可采用分解法和循序渐进法来讲解动作,令学生能够简单的接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新颖教学方法
现代的大学生是在娇生惯养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旺盛的精力使他们活泼好动容易对新生的事物产生兴趣,不喜欢机械陈旧的方法,他们希望每节体育课都会有新内容。体育教师应尽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原则,在“新”字上下功夫,使每节课都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始终具有新鲜感,避免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厌恶体育运动的消极心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全民健身也应该被很好的带动起来,学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大块应该被很好的重视起来。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减少青少年肥胖率,增强青少年体质,这是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3]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4]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日]松田岩.体育心理学参考资料[J].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