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学习和掌握一些精神病疾病方面的知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此外,家属要多了解精神病人的家庭生活该怎么安排,做好精神病的预防护理,以防精神病病情再次复发。那么如何做好精神病预防护理呢? 本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长期与精神病人接触有30多年的经历,经历了该病人从发病、出院,又发病,又出院,再发病,再出院的反复过程。心理上也经受了害怕、忧虑、愤怒、不理解到坦然应对、不害怕、不忧虑、不愤怒、理解的变化过程,如今在家庭护理该精神病人5多年和睦相处没有发病。现将自己与精神病人相处的体会总结,希望能给正在经受精神病人伤害的家庭一点帮助。
精神病常识 精神病 (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病理病因 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知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症状体征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比如表现孤僻,不愿见人,常常发呆,独自发笑,悲观厌世,对人冷漠,对事物的兴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对他人怀有敌意,无故发脾气或者紧张恐惧,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等。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比如表现长时间照镜子,整天不洗脸梳头,工作能力下降,睡眠日夜颠倒,走路爱靠墙根,穿着打扮怪异,不愿做家务,好对人和事纠缠不清,整日卧床不起,好管闲事,无故摔或者砸毁物品,收藏杂物、赃东西等。
3.言语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比如自己和自己说话,无故大吵大闹,满口脏话,与实际不存在的人对骂,爱说的人变不爱说了或者不爱说的人变爱说了,说的话或者深奥难懂,或者不符合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爱提一些"耳朵为什么不会吃饭"之类荒唐的问题,说背后有人议论自己,窗外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广播电视节目是专门针对自己的等。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就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必须到专科医院诊治,否则会使症状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增加复发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自杀危险性,社会功能减退,造成精神残疾。
精神病的预防 1.从儿童时期就进行培养教育,使孩子养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忠诚老实、讲文明、懂礼貌、通情达理的气质。不要过于溺爱,要孩子不断克服胆小任性,自私、好胜的不良个性,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去除悲情心理,遇事一根筋的思维模式,有时退后思良天地宽。自我化解矛盾和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情。
2.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居关系,碰到问题正确对待,冷静的处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难解决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领导、好友或亲属帮助,争取矛盾妥善的解决,及时的缓解苦闷,尽快消除烦恼,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忧愁丛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的高、看的远、以免精神遭受创伤。
3.工作劳动之余,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政治时事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不赌博、遵纪守法。提倡仁爱、合作、包容、共赢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心情舒适、胸怀宽广,增强躯体和精神的免疫。
家属在应对精神病人的初期可能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心理
否认心理 精神病人会给家庭的其他会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精神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所以家属对病人易产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常见的心理误区有: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总是往好的方面想,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耽误了治疗精神病的时机。
忌讳心理 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迷信心理 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庭成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而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迷信江湖游医的“包冶”谎言,服偏方,秘方,使病情迁延难愈。
求治心理 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的自我责备。但过份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于性急,无助于病人的康复。
厌倦心理 精神病人若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转为慢性,有的患者还会反复发作。在这种情配下,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 迁就心理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锻炼,康复治疗包括音乐,体育治疗,工疗等,以避免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促进其早日康复。有的家属则认为患者有病,需要休养,而不让他们做事和工作,劳动,甚至连生活都给予照顾,百般迁就患者。
家属的这些心态和行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家庭能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关心,就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减少复发,并降低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治疗与护理 精神病是可防可治。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是不可治愈的,一旦患上精神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药物、心理疗法可以彻底治愈部分精神病。
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的治疗主要是在医院进行,只有在病情得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后,经医生诊断可以出院才能在家庭治疗与护理。治疗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入。但病人因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药物有毒,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常表现出拒药和藏药行为。因此,病人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检查,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病人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的如头晕、口干、流诞、便秘 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去医院,医生会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中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逐步调整服药时间和次数为每天一次,时间安排在每晚10点钟左右服药可使病人的依从性提高,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心理支持 做好家庭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家庭护理不仅包括对患者生活上的关照,督促其按医嘱服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以心理上的鼓励与支持。家庭成员是精神病人最密切的接触者,是最重要的心理保护资源,家庭的态度与治疗是否及时、系统及治疗的成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成员应在充分谅解精神病人各种病态言行的基础上,关心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予以感情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让病人感到家庭温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这对于促进疾病的恢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精神病患者提出的需求,能够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精神病患者讲明情况以求得理解,最好用婉转的讲话技巧说服之。尽量减轻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心理,融洽护患关系,使他们体会到人们的关心、温暖而安心生活
2.、兴奋激动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单调安静的环境中,选择患者愿意做的项目进行工疗,避免参加易引起兴奋的文娱活动。
3、.患者户外活动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对象。做到“三防”(防消极、防冲动、防逃跑)严重者暂不予户外活动。
4、对服药量较多,体质较弱的患者不宜直接参加剧烈的活动,如接力赛跑、球赛、拔河。
5、病人经治疗症状好转后,一定要带病人定期门诊复查,并坚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切不可随意停药或减药。当病人症状得以控制、自知力开始恢复时,要训练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传授一定的疾病治疗知识,指导他如何调整心态,平衡压力,教会他控制情绪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方法,以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6、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清淡的饮食。
7、鼓励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促使其合群,爱与家属接近、交谈和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要多引导病人参加家庭的集体活动,做些手工方面的操作及适当的家务劳动,以训练其技能,陶冶其性格。
8、讲话的态度要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讲话要缓慢、平和,内容要简明。如果要向他提问题,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说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就会使他无所适从。
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9、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借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10、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麻烦。
11、活动与睡眠,精神病人因意志活动减退,多表现为懒散、孤僻、回避社交,还有的病人专注于幻觉妄想的病态体验中,也喜卧床。因此,要督促病人参加活动,还应做一些简单轻微的劳动,这对于改善症状、增进食欲、解除便秘和促进睡眠都有益处。睡眠属于保护性抑制过程,睡眠的好坏预示着病人的病情好转、波动或加剧。因此,要巩固治疗效果,就要保证病人的睡眠,为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按作息时间就寝,保持环境的安静,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通风,睡前不进行有刺激性的谈话等。如病人实在入睡困难,可给予适当的药物催眠。
摘要: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学习和掌握一些精神病疾病方面的知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此外,家属要多了解精神病人的家庭生活该怎么安排,做好精神病的预防护理,以防精神病病情再次复发。那么如何做好精神病预防护理呢? 本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长期与精神病人接触有30多年的经历,经历了该病人从发病、出院,又发病,又出院,再发病,再出院的反复过程。心理上也经受了害怕、忧虑、愤怒、不理解到坦然应对、不害怕、不忧虑、不愤怒、理解的变化过程,如今在家庭护理该精神病人5多年和睦相处没有发病。现将自己与精神病人相处的体会总结,希望能给正在经受精神病人伤害的家庭一点帮助。
精神病常识 精神病 (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病理病因 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知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症状体征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比如表现孤僻,不愿见人,常常发呆,独自发笑,悲观厌世,对人冷漠,对事物的兴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对他人怀有敌意,无故发脾气或者紧张恐惧,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等。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比如表现长时间照镜子,整天不洗脸梳头,工作能力下降,睡眠日夜颠倒,走路爱靠墙根,穿着打扮怪异,不愿做家务,好对人和事纠缠不清,整日卧床不起,好管闲事,无故摔或者砸毁物品,收藏杂物、赃东西等。
3.言语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比如自己和自己说话,无故大吵大闹,满口脏话,与实际不存在的人对骂,爱说的人变不爱说了或者不爱说的人变爱说了,说的话或者深奥难懂,或者不符合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爱提一些"耳朵为什么不会吃饭"之类荒唐的问题,说背后有人议论自己,窗外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广播电视节目是专门针对自己的等。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就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必须到专科医院诊治,否则会使症状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增加复发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自杀危险性,社会功能减退,造成精神残疾。
精神病的预防 1.从儿童时期就进行培养教育,使孩子养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忠诚老实、讲文明、懂礼貌、通情达理的气质。不要过于溺爱,要孩子不断克服胆小任性,自私、好胜的不良个性,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去除悲情心理,遇事一根筋的思维模式,有时退后思良天地宽。自我化解矛盾和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情。
2.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居关系,碰到问题正确对待,冷静的处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难解决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领导、好友或亲属帮助,争取矛盾妥善的解决,及时的缓解苦闷,尽快消除烦恼,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忧愁丛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的高、看的远、以免精神遭受创伤。
3.工作劳动之余,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政治时事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不赌博、遵纪守法。提倡仁爱、合作、包容、共赢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心情舒适、胸怀宽广,增强躯体和精神的免疫。
家属在应对精神病人的初期可能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心理
否认心理 精神病人会给家庭的其他会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精神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所以家属对病人易产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常见的心理误区有: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总是往好的方面想,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耽误了治疗精神病的时机。
忌讳心理 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迷信心理 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庭成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而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迷信江湖游医的“包冶”谎言,服偏方,秘方,使病情迁延难愈。
求治心理 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的自我责备。但过份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于性急,无助于病人的康复。
厌倦心理 精神病人若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转为慢性,有的患者还会反复发作。在这种情配下,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 迁就心理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锻炼,康复治疗包括音乐,体育治疗,工疗等,以避免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促进其早日康复。有的家属则认为患者有病,需要休养,而不让他们做事和工作,劳动,甚至连生活都给予照顾,百般迁就患者。
家属的这些心态和行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家庭能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关心,就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减少复发,并降低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治疗与护理 精神病是可防可治。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是不可治愈的,一旦患上精神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药物、心理疗法可以彻底治愈部分精神病。
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的治疗主要是在医院进行,只有在病情得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后,经医生诊断可以出院才能在家庭治疗与护理。治疗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入。但病人因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药物有毒,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常表现出拒药和藏药行为。因此,病人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检查,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病人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的如头晕、口干、流诞、便秘 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去医院,医生会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中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逐步调整服药时间和次数为每天一次,时间安排在每晚10点钟左右服药可使病人的依从性提高,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心理支持 做好家庭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家庭护理不仅包括对患者生活上的关照,督促其按医嘱服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以心理上的鼓励与支持。家庭成员是精神病人最密切的接触者,是最重要的心理保护资源,家庭的态度与治疗是否及时、系统及治疗的成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成员应在充分谅解精神病人各种病态言行的基础上,关心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予以感情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让病人感到家庭温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这对于促进疾病的恢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精神病患者提出的需求,能够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精神病患者讲明情况以求得理解,最好用婉转的讲话技巧说服之。尽量减轻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心理,融洽护患关系,使他们体会到人们的关心、温暖而安心生活
2.、兴奋激动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单调安静的环境中,选择患者愿意做的项目进行工疗,避免参加易引起兴奋的文娱活动。
3、.患者户外活动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对象。做到“三防”(防消极、防冲动、防逃跑)严重者暂不予户外活动。
4、对服药量较多,体质较弱的患者不宜直接参加剧烈的活动,如接力赛跑、球赛、拔河。
5、病人经治疗症状好转后,一定要带病人定期门诊复查,并坚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切不可随意停药或减药。当病人症状得以控制、自知力开始恢复时,要训练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传授一定的疾病治疗知识,指导他如何调整心态,平衡压力,教会他控制情绪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方法,以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6、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清淡的饮食。
7、鼓励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促使其合群,爱与家属接近、交谈和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要多引导病人参加家庭的集体活动,做些手工方面的操作及适当的家务劳动,以训练其技能,陶冶其性格。
8、讲话的态度要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讲话要缓慢、平和,内容要简明。如果要向他提问题,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说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就会使他无所适从。
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9、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借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10、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麻烦。
11、活动与睡眠,精神病人因意志活动减退,多表现为懒散、孤僻、回避社交,还有的病人专注于幻觉妄想的病态体验中,也喜卧床。因此,要督促病人参加活动,还应做一些简单轻微的劳动,这对于改善症状、增进食欲、解除便秘和促进睡眠都有益处。睡眠属于保护性抑制过程,睡眠的好坏预示着病人的病情好转、波动或加剧。因此,要巩固治疗效果,就要保证病人的睡眠,为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按作息时间就寝,保持环境的安静,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通风,睡前不进行有刺激性的谈话等。如病人实在入睡困难,可给予适当的药物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