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 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观察作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将72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纳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发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人数36例,组间临床可比性充分。根据分组,在确定常规护理组患者病情完全稳定后,再对其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而对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其术后4小时立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术后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组的治疗总优良率高达83.33%,常规护理组仅为66.6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活动功能恢复,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康复护理;活动功能;疗效
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收集作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以来,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或MRI检查后确诊,均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将7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人数36例。分组后,常规护理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4岁,平均46.8±3.8岁,最短病程11个月,最长病程9年,平均3.2±1.6年。早期康复护理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3岁,平均46.2±3.6岁,最短病程10个月,最长病程9年,平均3.1±1.4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的对比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性充分。
1.2方法
根据分组,在确定常规护理组患者病情完全稳定后(一般为术后3天),再对其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而对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其术后4小时立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后4小时到术后3天
在这段时间内,主要是指导、辅助患者进行床上康复锻炼,以防止长时间卧床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神经根粘连。辅助患者进行被动抬腿锻炼,使患者的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并将其腿被动抬高30度以内,抬至一定高度后,保持10秒到20秒再放下,每组20次,早中晚各1组,双腿交替进行。辅助或指导患者自行进行踝关节运动,如跖屈、环转、背伸等。如果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可以将被动抬腿锻炼的幅度逐渐加大至60度以内。
1.2.2术后4天到术后14天
在前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对患者增加锻炼内容,注意保护患者腰背部的柔韧性。指导患者进行贴墙运动,帮助患者佩戴好腰围后,采取背靠墙的姿势,足跟、臀部、双肩、头部贴近或靠墙,每次保持5分钟,每组3次,每天早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背运动,让患者俯卧位下肘部撑床,小腹部不离开床面,抬头后仰上半身并维持10秒到20秒,逐步增加直至可双手直臂平升并抬头后仰,每组3次,每天早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髋膝伸屈运动,让患者仰卧位主动屈曲髋、膝关节,手环抱单侧膝关节逐渐缓慢靠近胸部,保持5秒,先单膝后双手同时抱膝靠近胸部,每组5次,早中晚各1组[1]。
1.2.3术后3周到术后4周
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五点式运动,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屈肘屈髋屈膝,用双足、双肘以及枕骨做支撑,将腰背部抬高,每次保持20秒到30秒,每组1次,早中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腰运动,让患者佩戴好腰围后,采取双手护腰的姿势,将双脚分开,保持与肩部宽度相同,并将腰向后伸,每次保持20秒到30秒,每组1次,早中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飞燕式运动,让患者在去枕的条件下保持平卧,将双手置于背部,并抬头挺胸将膝关节伸直,头、胸、双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面,每次保持3秒到5秒,每组3次,早中晚各1组[2]。
1.3疗效评估标准
术后4周,患者的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不受限制,能够正常的进行生活与工作,腰腿疼痛完全消失,疗效为优;患者的活动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能够进行一些强度较低的活动,腰腿疼痛偶有发生,疗效为良;患者的活动功能受限依然严重,仅腰腿疼痛有一定减轻,疗效为可;患者活动功能与腰腿疼痛均无任何改善,疗效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为期4周的术后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比常规护理组更好,疗效评价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组中治疗效果为优与良的患者共30例,治疗效果为可与差的患者共6例,优良率83.33%。常规护理组中治疗效果为优与良的患者共24例,治疗效果为可与差的患者共12例,优良率66.66%。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表1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治疗效果对比
n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常规护理组 36 18 12 4 2 83.33%
早期康复护理组 36 14 10 6 6 66.66%
X2 / / / / / 4.82
P / / / / / <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是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病程长,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将髓核摘除,能够起到较为直接的治疗效果,但为了确保患者在术后的快速、有效恢复,尽早对其实施术后康复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3]。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当中也可以非常清楚明确的看出,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活动功能恢复,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夏瑶,陈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3,13(05):71-74.
[2]刘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68-2669.
[3]聂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康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05):1245.
摘要:目的 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观察作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将72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纳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发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人数36例,组间临床可比性充分。根据分组,在确定常规护理组患者病情完全稳定后,再对其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而对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其术后4小时立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术后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组的治疗总优良率高达83.33%,常规护理组仅为66.6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活动功能恢复,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康复护理;活动功能;疗效
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收集作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以来,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或MRI检查后确诊,均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将7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人数36例。分组后,常规护理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4岁,平均46.8±3.8岁,最短病程11个月,最长病程9年,平均3.2±1.6年。早期康复护理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63岁,平均46.2±3.6岁,最短病程10个月,最长病程9年,平均3.1±1.4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的对比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性充分。
1.2方法
根据分组,在确定常规护理组患者病情完全稳定后(一般为术后3天),再对其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而对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其术后4小时立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后4小时到术后3天
在这段时间内,主要是指导、辅助患者进行床上康复锻炼,以防止长时间卧床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神经根粘连。辅助患者进行被动抬腿锻炼,使患者的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并将其腿被动抬高30度以内,抬至一定高度后,保持10秒到20秒再放下,每组20次,早中晚各1组,双腿交替进行。辅助或指导患者自行进行踝关节运动,如跖屈、环转、背伸等。如果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可以将被动抬腿锻炼的幅度逐渐加大至60度以内。
1.2.2术后4天到术后14天
在前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对患者增加锻炼内容,注意保护患者腰背部的柔韧性。指导患者进行贴墙运动,帮助患者佩戴好腰围后,采取背靠墙的姿势,足跟、臀部、双肩、头部贴近或靠墙,每次保持5分钟,每组3次,每天早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背运动,让患者俯卧位下肘部撑床,小腹部不离开床面,抬头后仰上半身并维持10秒到20秒,逐步增加直至可双手直臂平升并抬头后仰,每组3次,每天早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髋膝伸屈运动,让患者仰卧位主动屈曲髋、膝关节,手环抱单侧膝关节逐渐缓慢靠近胸部,保持5秒,先单膝后双手同时抱膝靠近胸部,每组5次,早中晚各1组[1]。
1.2.3术后3周到术后4周
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五点式运动,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屈肘屈髋屈膝,用双足、双肘以及枕骨做支撑,将腰背部抬高,每次保持20秒到30秒,每组1次,早中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伸腰运动,让患者佩戴好腰围后,采取双手护腰的姿势,将双脚分开,保持与肩部宽度相同,并将腰向后伸,每次保持20秒到30秒,每组1次,早中晚各1组。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飞燕式运动,让患者在去枕的条件下保持平卧,将双手置于背部,并抬头挺胸将膝关节伸直,头、胸、双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面,每次保持3秒到5秒,每组3次,早中晚各1组[2]。
1.3疗效评估标准
术后4周,患者的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不受限制,能够正常的进行生活与工作,腰腿疼痛完全消失,疗效为优;患者的活动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能够进行一些强度较低的活动,腰腿疼痛偶有发生,疗效为良;患者的活动功能受限依然严重,仅腰腿疼痛有一定减轻,疗效为可;患者活动功能与腰腿疼痛均无任何改善,疗效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为期4周的术后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比常规护理组更好,疗效评价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组中治疗效果为优与良的患者共30例,治疗效果为可与差的患者共6例,优良率83.33%。常规护理组中治疗效果为优与良的患者共24例,治疗效果为可与差的患者共12例,优良率66.66%。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表1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治疗效果对比
n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常规护理组 36 18 12 4 2 83.33%
早期康复护理组 36 14 10 6 6 66.66%
X2 / / / / / 4.82
P / / / / / <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是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病程长,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将髓核摘除,能够起到较为直接的治疗效果,但为了确保患者在术后的快速、有效恢复,尽早对其实施术后康复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3]。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当中也可以非常清楚明确的看出,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活动功能恢复,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夏瑶,陈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3,13(05):71-74.
[2]刘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68-2669.
[3]聂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康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05):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