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产生积极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反思探究
引言: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沟通互动,教师通过充分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小组合作为初中历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因此本文基于这种条件下,对于初中历史,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探究。
一、在合作学习中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提升与兴趣培养充分结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学习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快速投入,通过体验历史,品味历史,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人物心路历程,并从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因为当下学生对于原始社会、农耕生活都缺乏了解。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特殊历史时期人物、事件,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使其开展自由的讨论,了解农耕生活时期的工具、人物生活。这样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认知以及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观念,从轻松愉快的课堂体验中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学习情境,跟随教师一起探讨历史知识。
又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战”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程导入让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在学生讨论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一节课认识。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事件,提升历史感知以及学科素养。
二、利用课合作学习激发历史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一直是讲课的主角,学生则更多地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这种“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既单一又枯燥,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时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高效的时间段,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课下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历史的复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历史的课上时间,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适当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诞生”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新中国成立的影视资料将课程的内容导入,让学生对本课要将的历史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本课要掌握的内容有大致了解,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思考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解读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要比直接听教师讲解更加深刻。在独立思考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在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小组讨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标准答案,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观点。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和总结。如果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来,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挖历史课本
历史课本以时间为轴线,围绕每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人物展开,历史课本中蕴涵着大量人文素养元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内容。不应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事件,更应该分析人物、事件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历史背景、因果逻辑关系,提升学生思维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历史价值观,历史感性认知以及历史深层次思考。比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应该挖掘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习,教导学生长征背后富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学会不怕艰苦,勇敢前行,永不言弃的宝贵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理解及认可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以及背后历史意义加深理解,从而更利于记住内容,并提升个人全面素养。为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抗日战争中,蒋介石的许多行为颇具争议性。学生对蒋介石这一人物的看法不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分歧在课上举办学习小组辩论会。借助辩论会的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井倾听其它同学的想法,达到“取长补短、兼收井蓄”的效果。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从实践活动中延伸学习,扩展视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符合初中生学习兴趣等。比如,在教学《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传统节日活动,以端午节为例,很多学生只知道在端午节吃粽子,但對其来源以及历史背景毫不知情。教师首先应该就端午节的起源,相关历史人物,历史背景进行交代,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参加龙舟赛、包粽子大赛,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又让学生自己体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认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升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趣味性,了解传承的重大意义。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初中生身边充斥着大量信息,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肩负起时代历史教育使命,引导学生认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结论: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更好的学习历史学科,丰富自身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廷旺.深化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探究[J].文教资料,2019(16):191-192.
[2]任苗佳. 初中生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曹玲玲.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美育的探索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反思探究
引言: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沟通互动,教师通过充分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小组合作为初中历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因此本文基于这种条件下,对于初中历史,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探究。
一、在合作学习中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提升与兴趣培养充分结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学习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快速投入,通过体验历史,品味历史,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人物心路历程,并从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因为当下学生对于原始社会、农耕生活都缺乏了解。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特殊历史时期人物、事件,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使其开展自由的讨论,了解农耕生活时期的工具、人物生活。这样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认知以及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观念,从轻松愉快的课堂体验中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学习情境,跟随教师一起探讨历史知识。
又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战”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程导入让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在学生讨论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一节课认识。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事件,提升历史感知以及学科素养。
二、利用课合作学习激发历史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一直是讲课的主角,学生则更多地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这种“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既单一又枯燥,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时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高效的时间段,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课下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历史的复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历史的课上时间,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适当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诞生”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新中国成立的影视资料将课程的内容导入,让学生对本课要将的历史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本课要掌握的内容有大致了解,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思考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解读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要比直接听教师讲解更加深刻。在独立思考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在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小组讨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标准答案,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观点。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和总结。如果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来,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挖历史课本
历史课本以时间为轴线,围绕每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人物展开,历史课本中蕴涵着大量人文素养元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内容。不应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事件,更应该分析人物、事件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历史背景、因果逻辑关系,提升学生思维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历史价值观,历史感性认知以及历史深层次思考。比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应该挖掘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习,教导学生长征背后富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学会不怕艰苦,勇敢前行,永不言弃的宝贵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理解及认可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以及背后历史意义加深理解,从而更利于记住内容,并提升个人全面素养。为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抗日战争中,蒋介石的许多行为颇具争议性。学生对蒋介石这一人物的看法不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分歧在课上举办学习小组辩论会。借助辩论会的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井倾听其它同学的想法,达到“取长补短、兼收井蓄”的效果。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从实践活动中延伸学习,扩展视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符合初中生学习兴趣等。比如,在教学《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传统节日活动,以端午节为例,很多学生只知道在端午节吃粽子,但對其来源以及历史背景毫不知情。教师首先应该就端午节的起源,相关历史人物,历史背景进行交代,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参加龙舟赛、包粽子大赛,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又让学生自己体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认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升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趣味性,了解传承的重大意义。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初中生身边充斥着大量信息,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肩负起时代历史教育使命,引导学生认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结论: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更好的学习历史学科,丰富自身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廷旺.深化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探究[J].文教资料,2019(16):191-192.
[2]任苗佳. 初中生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曹玲玲.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美育的探索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