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中,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的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兴趣为达尔文提出创造性的学说――进化论打下了基础。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要使学生将注意力从繁重的题海中转出,教师就应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如果只注重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只凭嘴巴、粉笔、黑板和固定的教室进行教学,学生是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乏味一样。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大都是教师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难词的含义,弄清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然后在文章中寻找教师布置的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就问题而引发,从而形成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被称为接受式学习,即它以定论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在阅读中,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创新思维没有得到训练,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自然是一句空话。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依旧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那么从起点出发,终点肯定是死胡同。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的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⑴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必须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式的微笑,去促进他们探究学习。
其次,教师应从参考书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答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受。
⑵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的形式的呈现内容。有的人会说我一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看来,我一直搞的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还有一种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材料找到问题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在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这就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⑶在师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人会问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不是没事儿干了吗?其实教师有的是事干,教师不该干他不该干的事。他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去寻求答案。而学生则是在学中发问。在疑问中去查资料、去验证、去创新。
三、鼓励学生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⑴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
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⑵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中,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四、切实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事实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同时也埋没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下的新的学习方式,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利于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探索习惯的养成。它是新事物,因此我们在评价这种学习方式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去评价。首先这种评价不仅仅看课堂的热闹,重要的要看探究的氛围是否适宜所学的内容。其次,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根据提供的文章,通过质疑问难,由已知领域的信息迁移到未知的想像空间。再者,看老师在促进学生学习中角色是否到位。最后,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的思维是否开启。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观念,发挥主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领学生畅游书海,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的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兴趣为达尔文提出创造性的学说――进化论打下了基础。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要使学生将注意力从繁重的题海中转出,教师就应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如果只注重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只凭嘴巴、粉笔、黑板和固定的教室进行教学,学生是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乏味一样。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大都是教师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难词的含义,弄清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然后在文章中寻找教师布置的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就问题而引发,从而形成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被称为接受式学习,即它以定论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在阅读中,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创新思维没有得到训练,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自然是一句空话。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依旧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那么从起点出发,终点肯定是死胡同。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的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⑴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必须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式的微笑,去促进他们探究学习。
其次,教师应从参考书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答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受。
⑵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的形式的呈现内容。有的人会说我一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看来,我一直搞的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教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还有一种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材料找到问题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在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这就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⑶在师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人会问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不是没事儿干了吗?其实教师有的是事干,教师不该干他不该干的事。他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去寻求答案。而学生则是在学中发问。在疑问中去查资料、去验证、去创新。
三、鼓励学生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⑴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
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⑵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中,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四、切实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事实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同时也埋没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下的新的学习方式,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利于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探索习惯的养成。它是新事物,因此我们在评价这种学习方式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去评价。首先这种评价不仅仅看课堂的热闹,重要的要看探究的氛围是否适宜所学的内容。其次,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根据提供的文章,通过质疑问难,由已知领域的信息迁移到未知的想像空间。再者,看老师在促进学生学习中角色是否到位。最后,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的思维是否开启。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观念,发挥主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领学生畅游书海,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