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意的精神旅行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绝非纯粹描摹景色的美文,而是借助妙笔生花的诗意美景向读者勾勒出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倾吐了一次非同寻常意义的自我人格提升。这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耀眼的流星,让读者驻足观望,回味无穷。
  
  一、精神旅行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灵展现的直观图画。在那时,作者朱自清心乱如麻,这有开篇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证;在那时,朱自清急切摆脱烦恼,这有作者幻想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为证;在那时,作者急欲挣脱来自尘世的喧嚣,这有作者静候“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为证。就这样,朱自清乘着妻儿迷糊朦胧之际,到了仰慕多日的“荷塘月色”中去。
  为什么作者要独行到月色苍茫的荷塘?这与其说是心灵深处多次呼唤而未能实践的结果,不如说是现实世界压抑灵魂长期痛苦的催逼。在痛苦的催逼下,朱自清必须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与追问,必须进行了人生航程的自我抉择与定位,必须进行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调整。所以作者在行走踱步在荷塘小路之际进行了一次敞开心灵的自我对话,内心的自我拷问“爱热闹,也爱冷静”的现实自我的性格,内在的灵魂自我逼迫追问着“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现实自我的生活。在复杂而又多重的拷问下,自我的“想”与“做”必须做出革新与定位。
  其实朱自清之所以细致观察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是想从景色的抚慰中寻找到一些快乐,这些快乐是人生缺陷的补助与救济。的确,叶子的美形、白花的美态、荷香的美感、流水的美声让朱自清陶醉在心怡已久的景色里。不仅如此,月光的宁静、雾色的朦胧、树影的多姿让朱自清沉入其中心智消融。朱自清尽情让回忆之心尽情向传统文化中诗意般漫溯。
  可以说,正是因为“荷塘”和“月色”美景的感召与启蒙,朱自清不禁回忆起江南采莲的旧俗,不禁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不禁回荡幻想着古代青年男女的种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本真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归功于朱自清观“荷塘”和“月色”美景后的灵感诗意显现,没有流连美景相伴随的精神思考,就不会出古朴生活方式的恰切再现。难怪作者“到底惦着江南了”,也难怪作者不由自主地回到自己的门前,作者的烦恼不见了,作者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意生活方式。那就是回归传统的无欲无争,那就是重现古代的诚朴无欺,那就是重塑经典的和谐幸福。这难道不是朱自清精神旅行的一次意外收获吗?这启示朱自清今后应当选择怎样的合符自己个性的诗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二、精神旅行中产生的人格重塑
  
  朱自清承认自己在纷乱错杂的声音里保持宁静的艰难,他用“出门”来消解这尘世间的杂乱无序;朱自清坦白自己在离乱纷纷的世界里存在分裂的性格,他用内心独白来倾吐这现实人世所欺压而形成的悖论精神气质;朱自清坦言自己在“荷塘月色”的氛围中形成潜在的异样感觉,他用美景浮现、挥之不去来表达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与感动;朱自清坦诚告白自己心仪已久的人生方式和生活状态,他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场景与意义来婉曲道破自己理想的人生与存在。
  笔者不禁疑问重重和思绪纷飞,为什么美景诸多而朱自清却独爱“荷塘”与“月色”?为什么良辰美时众多而朱自清却独爱夜半独行?为什么都市灯红酒绿繁华如梦而朱自清却独爱江南采莲的旧式生活习俗?凡此种种,细推下去,我们极有可能走入到作者朱自清本人的心灵世界,进而捕捉到他的掩映潜伏的人格。或许朱自清有道不完的人格操守,借“荷塘”与“月色”向人们传达那高洁孤傲的气质与个性;或许朱自清有说不尽的孤独与寂寞,借夜深独行于人迹罕至之所来证明自己的傲岸与坚韧;或许朱自清有说不清的心灵诉求,借江南采莲的生活旧俗来斩断现实生活的利欲之根。
  笔者也不禁诧异朱自清为什么有如此决绝的勇气与信心?难道他不怕世俗习惯的排挤与打击吗?朱自清之所以敢于在世态杂乱中独守一份宁静,之所以敢于在利欲纷争中坚守一份淡泊,之所以敢于在生活忙碌中坚持一份自在生活,应当归因于“荷”与“月”精神的启蒙与牵引。在这样的启蒙与牵引下,朱自清迈出生活常态的门槛,大踏步地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本真生活态度之中,从不得不出门和不知不觉的主动回家的历程中,隐约透露出朱自清在人格上的提升,含蓄传达出朱自清本人在未来生活蓝图设计的完成。
  
  三、精神旅行所引发的人生预测
  
  朱自清踏上“荷塘月色”的精神旅程之时,就充分预测到可能的不利结果。他明明知道“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可寂寞”,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行程;他明明知道“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还是意气奋发地“背着手踱着”;他明明知道“到白天一定有要做的事和一定要说的话”,还是态度坚决地置之不理;他明明知道出门之后终究要回家,还是满怀希望地寻找片刻的偷闲与快乐;他明明知道“荷塘”美景的可望而不可收和“月色”朦胧的可想而不可即,还是心态释然地享受美景的安慰与温存:他明明知道江南采莲旧俗的虽可回忆但永不复生和《西洲曲》里生活宁静虽可向往但再无重现的可能,还是心态故我地去编织心中的理想生活之梦。
  应该承认这精神旅行和朱自清的理想人生之梦有较大的距离,实践起来一定会有诸多的麻烦和不易。因为“荷”与“月”本身就是单纯的高洁,就是纯粹的高尚,就是迷人的整合。作者要想彻底让自己的人格理想与“荷…‘月’”真正融合,就必须对自已有的人格、气质和个性进行完善与改造。“平常的自己”一定必须超出,“爱热闹,也爱冷静”的性格与习惯一定必须作单向度的纯粹化,“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生活习惯和为人之道一定必须作深刻而又合乎理想的调整与整合。这些无疑是充满悲剧件的选择,意味着作者必须在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尘世的幸福之间做出惟一的抉择。而作者一日选择了前者,他今后的一生将是困难重重和艰辛不断。作者之所以用“荷塘月色”作为散文的题目,就足以证明作者首肯了“荷”与“月”的人格塑造方式和承认了“荷”与“月”的高尚生活方式。作者之所以在夜游荷塘归来之路突出感觉到的不美好,就预示了作者自己人生结局追求得到的可能是意义的虚无。例如他写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显然是以自然之路来隐喻象征着自己尘世幸福之路的色彩暗淡。又例如他写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隐含地讲述了一旦“荷”与“月”精神鼓励的消隐,自己在人生前途的追求上将再无所得。
  朱自清明白“荷”与“月”消隐之际,人生路途将茫然无措。所以,他又将人生信仰的支持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化固有的那份意蕴之美。“荷”与“月”的人格追求是通往幸福之路、理想人生的一般轮船,而中国古代文化则是幸福之路、理想人生的一个宁静和谐的避风港。因此。朱自清在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立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立即想起粱元帝时的《采莲赋》,立即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含蓄影射出作者因坚持人格理想而遭遇思想困苦时所设置的一种补救措施。
  应当承认,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貌似一篇写景散文,实是一篇言志作品。作者夜游“荷塘月色”的所见与所思,确实是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其高雅之处在于:不仅行文结构上布置了一次出家到回家的历程,而且暗示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经历的步履匆匆;不仅写作技法上巧妙运用拟人和象征,而且展现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选择的芳香气质和迷人风格;不仅内涵意蕴上虚设意象,而且借诸多意象展示倾吐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诉说的来自心灵肺腑的复杂声音。可以说,作者之所以精神旅行,是因为不得不旅行。但这次旅行不仅带来了意外收获,而且形成了自我的人格重塑,甚至引发了真切复杂的人生预测。所以,这是一次富有诗意的精神旅行。
其他文献
【摘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针对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状态下 的“不合作”的现象,进行了问题反思和策略探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分组 反思 评价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又名“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分
江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要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想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同,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
摘 要: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场地、交通、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充分设计并完成实践活动。文章以笔者所在教研组三年的课题成果为基础,以“认识校园植被,美化校园环境”为例,探讨基于校园进行地理实践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可行措施,并对目前的实施方案进行反思,为地理实践力在中学校园“落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环境;地理实践力课
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已有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些省份留守儿童数量占学生总数的70%,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家庭教育、监护等方面严重缺失。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感情的双重考验面前,成为生活的弱者,有的受到伤害,有的走向堕落。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得好坏,从长远来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村发展的后劲,从眼前来讲,会影响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下面试从哲学高度透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是学习的重难点,如今公众关注的全球变暖,基本归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加剧。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绝大部分能穿透大气层直接加热地面,而大气却能吸收几乎全部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长波辐射(称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具易进而不易失的效应,称温室效应,也称花房效应。大气中有此选择吸收能力的气体很多,如水汽、二氧化碳等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所谓想像力,就是对感知到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像力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丰富的想像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的经验证明,想像力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尤其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能以丰富的想像构思能力应对作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尤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代之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
不少高中的课程表上很早都开设了“选修课”,其结果要么形同虚设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或语数外教师的辅导课,要么受到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等质疑,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对现行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才给“选修课”真正的名分,首次打破课程单一的现象。并对选
摘 要:地理图表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查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的高中地理图表教学陷入一种“教师教得尴尬,学生学得无奈”的困难境地。文章分析了图表在近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呈现特点,提出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图表;教学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以及与此
前人有诗赞曰:“蟠龙洞侧喷龙涎,二百余丈匹练悬,不夏就雷声震地,非冬亦雷势漫天。这就是古洞蟠龙,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城南镇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上,由于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流水的冲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洞等主要类型。它的形成除了岩石自身性质的内在原因外,还有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溶洞是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