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物理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有效”课堂含义与特点出发,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新型课堂 物理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人们勾勒出一幅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新课程并不在于课堂形式的更多变化,而在于学生科学、全面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想提高质量,又要贯穿新课程,就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使部分问题学生探究,部分问题直接给结论,或者两者结合,降低学生探究的宽度、广度。
一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1)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这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但并非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可扮演引领者、咨询者、帮助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角色。(2)思维的课堂。有效课堂应当是思维的激发、培育和生成的场所。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纵向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互动的课堂。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高效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与他人的互动;它不是指形式上的互动,而是在思维上的互动,绝不是简单的问答式,也不是死板的填鸭式。(4)生成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如一味强调教学预设,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生硬;如一味强调教学生成,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和目标的模糊。所以有效课堂必须是以教学预设为主线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成的开放、动态的课堂。
二
要完成新型课堂的转变,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法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转变决定着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要求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关注“探究”的教学理念,关注“发展”的评价理念,等等,且将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等外,还先应设法让自己成为全面的育人者,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和开拓创新的研究者。我的具体做法:在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研究的同时,建立“解题本”,以解题为切入点,通过解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经常翻阅《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教学艺术》等期刊杂志,学习和积累课堂教学资源。
2.了解学生,弄清学情,施行适当性教学。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储备;了解本章教学中用到的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本节教学中用到前面某种物理规律,学生掌握到何程度;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中某种物理模型(或定律)已有的认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科学的处理,弄清学生目前的学情,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使之对学生而言既不太容易又不太困难,这样的教学才是适当的,才能面对群体、全面提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不至于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3.重视辅导,设定目标,分组提升,关注个体。
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思维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辅导时应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等情况进行分组,给出不同的目标任务,使各组学生经过努力均可达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失败归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从而达到分类提高的目的。同时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而又还原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学习中会经常受挫,所以老师必须重视答疑,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困惑(猎奇心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总结,不怕挫折的好品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对待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障碍,关键是帮助学生首先获得对问题的亲身感受,正确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自主分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更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教师应多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注意照顾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先帮他们理清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想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多进行情感激励。总之,只有认真细致地引导培养,才能缩小群体差异,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4.互动反思,改进教学,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和辅导,而且应做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互动式反思是由授课老师、评课老师、部分学生参与,在每节课结束后,采取互动式交流的方式,将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和讨论,并形成指导今后教学的理论方案。如此循环,课堂教学一定会趋向成熟、有效。并且互动式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 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只无助于,甚至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关键词: 新型课堂 物理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人们勾勒出一幅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新课程并不在于课堂形式的更多变化,而在于学生科学、全面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想提高质量,又要贯穿新课程,就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使部分问题学生探究,部分问题直接给结论,或者两者结合,降低学生探究的宽度、广度。
一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1)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这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但并非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可扮演引领者、咨询者、帮助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角色。(2)思维的课堂。有效课堂应当是思维的激发、培育和生成的场所。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纵向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互动的课堂。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高效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与他人的互动;它不是指形式上的互动,而是在思维上的互动,绝不是简单的问答式,也不是死板的填鸭式。(4)生成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如一味强调教学预设,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生硬;如一味强调教学生成,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和目标的模糊。所以有效课堂必须是以教学预设为主线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成的开放、动态的课堂。
二
要完成新型课堂的转变,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法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转变决定着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要求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关注“探究”的教学理念,关注“发展”的评价理念,等等,且将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等外,还先应设法让自己成为全面的育人者,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和开拓创新的研究者。我的具体做法:在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研究的同时,建立“解题本”,以解题为切入点,通过解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经常翻阅《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教学艺术》等期刊杂志,学习和积累课堂教学资源。
2.了解学生,弄清学情,施行适当性教学。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储备;了解本章教学中用到的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本节教学中用到前面某种物理规律,学生掌握到何程度;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中某种物理模型(或定律)已有的认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科学的处理,弄清学生目前的学情,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使之对学生而言既不太容易又不太困难,这样的教学才是适当的,才能面对群体、全面提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不至于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3.重视辅导,设定目标,分组提升,关注个体。
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思维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辅导时应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等情况进行分组,给出不同的目标任务,使各组学生经过努力均可达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失败归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从而达到分类提高的目的。同时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而又还原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学习中会经常受挫,所以老师必须重视答疑,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困惑(猎奇心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总结,不怕挫折的好品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对待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障碍,关键是帮助学生首先获得对问题的亲身感受,正确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自主分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更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教师应多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注意照顾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先帮他们理清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想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多进行情感激励。总之,只有认真细致地引导培养,才能缩小群体差异,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4.互动反思,改进教学,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和辅导,而且应做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互动式反思是由授课老师、评课老师、部分学生参与,在每节课结束后,采取互动式交流的方式,将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和讨论,并形成指导今后教学的理论方案。如此循环,课堂教学一定会趋向成熟、有效。并且互动式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 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只无助于,甚至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