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文素养在医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如今,新的医学模式、医患关系与医疗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探讨了医学人文素养的界定及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医学生主动增强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医学院校充分重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及优化人文课程的开展等措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 医学生成长 人文素养 重要性
  “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现代医学要求医疗服务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其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具备精湛医学技术水平的同时,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同情心、同理心,做到从患者出发,多为患者考虑。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其中重点强调当前医学教育存在临床医学人才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提出医学教育应当关注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界定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教育、训练,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将实践中得到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逐渐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等内在品质[1]。一般来说,人文知识是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能力是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经验与方法,而人文精神是个人在应用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时意识、态度、情感与动机等。三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精髓内容:人文精神是个人在现实实践与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个人人文素养的倾向与追求。
  对医学生而言,将来要從事医疗服务行业,其对象是患者,需要承担挽救生命、维护健康的使命,故医学生更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在医学生身上可引申为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等具体内涵:尊重人的基本价值,尊重患者的基本权利;思维缜密,言行得体,珍爱生命,具备同理心、责任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主义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辱医、伤医、杀医、医闹等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医疗环境与社会和谐遭到严重破坏。据报道,2014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2]。导致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中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没有耐心,没能为患者考虑,缺乏同理心与同情心。而造成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将心比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文素养的流失。作为今后医疗事业的继承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2.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整体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遵循现代医学发展趋势、顺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一举措也可为社会、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方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医德水平,获得群众认可与好评的需要,从源头上降低医疗纠纷、医闹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收红包”、“吃回扣”、“乱开检查”等不良现象,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医疗资源分配最大合理化、经济效益最优化。为了这一目标,必须从医疗行业的“新鲜血液”——医学生开始。
  2.1促使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祖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医学生的发展受到各界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健康的心理状况有赖于道德心理和谐的培养,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人”的价值,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有研究[3]表明,从大一至大五年级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医学生的德育体制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存在偏颇。如果医学生道德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则可能会导致医学生的“畸形”发展,缺乏相应的内心与情感体验,形成道德心理缺陷,甚至会诱导医学生产生错误的职业道德观,走向歧途,出现行医过程中医德败坏等不良风气。人文素养作为一种内在品格,其丰富内涵可以帮助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养成“慎独”的美好品质,从而坚定信仰,促使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2.2符合新时期医学人才需求,发展就业优势。
  当前医学生普遍反映就业难的问题,这和我国的医疗环境现状紧密相关——大中城市医疗单位医学人才趋于饱和,基层医院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医生待遇相对较差而很少受到医学生的青睐。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反映希望具备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医学人才前来竞聘。在这种条件下,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医学生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需要,一方面不断提升医学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在王琳[4]的调研中发现,92.6%的医学生同意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会更受到事业单位的欢迎,给自身增加求职的砝码。这表明大部分医学生对提升人文素养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持认可的态度。
  2.3有利于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医学是一门关于健康与生命的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同时还具有美学价值和艺术性。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以人为本”的仁爱之心,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精湛的医学技术水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医德”和“医技”。医学生不但要牢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关注医学发展的前沿,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注重培养自身的哲学修养、人文情怀,具备美感、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医学生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正确观念,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与使命,提高人文修养,注重人文关怀,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3.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途径
  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而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未从新的医学模式出发,解决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等问题。医学生本身对人文素养认识不到位及医学院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成为导致很多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3.1医学生应当提高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医疗卫生服务更关注患者本身,而不是将患者简单地“机器化”,把服务对象错当为“疾病”。同时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医患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患者从简单的“服从”于医生到现在的医患关系平等,患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建议。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被教育者自愿及积极接受的基础上。新时代的医学生应当清楚认识到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及医疗行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良好的医学伦理知识、道德修养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刻苦钻研医术、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即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3.2重视人文课程的开展。
  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課程开展过少甚至于无及课程安排不当,授课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达标,等等。医学院校教育者应该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人文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素质人才。覃晓龙[5]等人的研究发现,医学院校普遍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人文课程设置不平衡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教学应当适应当前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形式、课时安排上进行改革创新。在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教学中,授课者应多使用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对于其他文化艺术类学科,如美学、历史学、哲学等,医学院校应提高重视程度,不能因其作为选修课而减少其学时,使其“选修化”。
  3.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和校园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并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读书节、文化月、科普竞赛等活动,积极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知识与人文才能创造条件。在临床见习与实习教学中,教学部门应当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以达到培育学生关爱患者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校园和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通过努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可使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实现“磨炼意志,服务人民”的目标,有利于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体验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传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育优秀的人文素养。
  总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自愿、积极接受的基础上,并主要依托医学院校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努力搭建人文与社会实践平台,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人文课程的开展进行改革创新等途径完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艳芝,王碧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2:118-121.
  [2]黄娟,李瑜芬,蒙艳勉.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探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5,11:239-240.
  [3]方磊.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4]王琳.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成因、危害和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66-168.
  [5]覃晓龙,葛正龙,张先杰,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研究[J].才智,2014(25):226-228.
  通讯作者:宋光辉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话语能力是英语教师必备职业技能之一。师范生在学业期间端正语言教学观念,充分认识课堂话语的重要性是提升课堂话语能力的思想基础。通过对优秀案例教学的观察发现,搭建支架、语言示范、肢体活动、平等称谓四种策略能提升学生课堂话语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 英语师范生 课堂话语能力  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teacher talk)是知识传授与活动组织的媒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直接关乎教学效果,
摘 要: 历来《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教学大多从“悲”字着眼,将其赏析成颓废悲啼之曲,而忽略蕴含其中的丝丝暖意。《故都的秋》渲染的北国之秋的境界确实悲凉,但从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优美隽永的语言及作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出发,能品味出作者浓浓的愉悦眷恋之情。由此感悟作家因悲而爱、因爱而喜的情感变化流程及蕴含的闲适、悲凉、眷恋、喜悦等多重韵味。  关键词: 故都的秋 文本解读 悲喜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
摘 要: 近年来,对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现有的文献对生存状态概念与研究内容、大学生生存状态现状及优化路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期望尽快构建生存状态研究的理论体系,多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分类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考量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存状态 研究现状 研究展望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
摘 要: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方式之一,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是衔接的两种主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语法衔接的三种手段与词汇衔接的两种手段在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公开的秘密》中译本中的使用说明了衔接手段在实现小说语篇连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衔接 语篇连贯 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  1.引言  衔接一词是由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及夫人哈桑在其经典著作《英语的衔接》中首次提出的
摘 要: 王安忆和朱天心都是当下海峡两岸极其重要的女作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生长于大都市的两位作家由于全球化浪潮的侵蚀,不约而同地产生身份焦虑,并因之进行一系列关于身份的书写。本文通过剖析《我爱比尔》中主人公阿三及《古都》中主人公“你”分别出于文化落差和时空参照而陷入的身份困境,挖掘作家对民族性、乡土性与西方相遇时是否稳固的思考,探究这两种身份困境书写之间可见的差异性,并找寻出两位作家致力于描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的多重重任,奋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民办高校,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更是保证其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针对某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严重、幸福感低下的现象,培养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刻不容缓。作者作为W学院的辅导员,分析W学院辅导员职业的幸福现状,寻
摘 要: 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跨语言应用能力、跨语言敏感力、跨语言歧义容忍力和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对外汉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跨文化信息传通 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  一、引言  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指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接收、信息分析及信息传达,最终实
摘 要: 个性化作业设计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和能力,还要考虑到文本的特点,从而设计出数量、要求和形式各不相同的作业。本文主要根据不同文本特点,通过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编一编、赛一赛等不同渠道,完成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 文本 个性化作业 因材施教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性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
摘 要: 本文从目前英语课堂面临的危机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优秀的民航空乘英语作品为实例,结合微课概念,从内容选题、方案设计、材料规范和技术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作品分析,探讨民航空乘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微课 民航空乘英语 课堂教学  1.引言  步入“微时代”,微信、微博等名词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模式,方兴未艾,从中国高等教育学
摘 要: 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根基所在,设计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不易接受枯燥刻板的教育。面对设计类专业的情况和学生特点,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通过专业类竞赛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校设计类专业进一步打造优良学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专业竞赛 设计类专业 学风建设  学生,以“学”为本,所以学风建设永远都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