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掘底蕴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导语】
  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茹志鹃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王安忆认为,文学创作的社会效益是最重要的,作家要心怀家国,关注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若在个人的文学世界孤芳自赏,文学的真正魅力无从谈起。
  [选文一]
  文字的生命
  王安忆
  什么是母语?它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学习的。后来学习的语言再怎么都是有隔膜的,和你的生命、血液没有直接关系。“母语”这词起得很好,不意味所有的语言,而特指那个和你特别亲密、骨肉相连的语言。
  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它不像拉丁文字,音形相应,和语言关系紧密,就可保存于日常会话。中国文字却很容易遗失,一个不识字的人,完全不妨碍他说话表达,但它的象形性却又有一种结实。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华人较早定居当地,并且和本土人融合。他们不会说华语,风俗也已经混淆,可是我们却可以在房屋的梁柱、门额、窗楣看到中文。它们端端正正书写下来,然后涂上鲜艳的漆色,有的还贴上金箔,很显然,是被很隆重地对待。可是写字的人并不知道字意,当然,都是一些吉祥和宝贵的字词,他们也不会念读,只是将它们当作一种装饰。
  这让人感动,想象这些汉字,是经过怎样的路途和遭遇,又是寄托着怎样的祈愿和祝福,绕过海峡,也许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呢,然后又如何一代传一代,丢一些,留一些,散开来,拼起来,还有一些变异和改样。他们是当作族徽、祖训、家规、铭文,或者是避邪的护身符?这就是象形字的坚韧,它是神散形不散,但同时,只要形在,总能够挽回一些精神。拉丁字,是抽象的编码,有科学性,对于运用和记忆比较有效。我们的方块字却有物质感,它就像钉子似的,凿进视觉的印象。中国汉字和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具有共同的特性,它对于记录是最方便保存的方式。人类历史以前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如纪念碑、庙堂、圣母院,但是一场战争、一次宗教改革、一次革命,就可以把它摧毁掉。后来有了文字和纸张,有了印刷术,历史的记录就变得坚固,能够从革命、大火、战争中得以生存,因为印刷术可以将书写无穷无尽地复制。
  其实,阅读行为随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爱好,就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对作家来说,这爱好是明显的。在任何一种组合的群体里,总有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而其他人则很热衷听他说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和听的爱好呢,我认为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母语,因为有共同的认知,便产生共同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也是想象力的活动。
  生活中的缺陷使我情愿与自己生活保持距离,我特别需要一个和我实际度过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我不是要藏身逃避其中,而是它让我对现实的遭遇有抵抗力。书本就是这样的空间。当然它也许加剧我不喜欢现实生活的程度,因此又需要经历更多的生活,读更多的书,度过这个分裂的时期。毕竟小说家不喜欢生活,不读书,是无法写小说的。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1日,有删节)
  【解 读】 中國文字是坚韧的象形字,它是“神散形不散,但同时,只要形在,总能够挽回一些精神”。王安忆还认为,我们的方块字有物质感,它就像钉子似的,凿进视觉的印象。也许正因为如此,较早定居马六甲的华人,虽然他们不会说华语,风俗也已经混淆,却依旧用中文装饰房屋的梁柱、门额、窗楣。文字的生命还不止于此,文字对于记录是最方便保存的方式。正因为有了文字,我们才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历史,走进一个和自己实际度过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
  [选文二]
  阅读的要素
  王安忆
  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的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则是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将寂寞又空虚。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更来自于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期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做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晚年時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做一个比较,这是该做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作的最好的那类书。
  (选自《成长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
  【解 读】阅读的第一要素是信赖。少年时的阅读信赖与成年时的阅读信赖是不同的,少年时是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成年时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好书对我们一生受益,坏书对我们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来说,我们要学会有选择地读书,而不能一味地信赖所有的书。
  [选文三]
  仁义的捞渣
  王安忆
  耕读老师来动员捞渣上学了。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他大说:要就是捞渣上,要就是文化上。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小鲍庄只有三名考上公社中学的,他就占了一名。他读书上劲多了。家里没得粮票给他带去吃食堂,他就每天来回跑,二十里路哩,中午带一卷煎饼,泡着茶吃。苦死了。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
  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那天二小子的红围脖叫老师要回去了,因为他和人打仗,把人门牙敲掉了。可见,做了坏事是不能得的,反过来,就是做好事才能得红围脖了。
  他大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帐就算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文化子这才收了眼泪,下湖去给捞渣逮了一只叫天子,小翠用秫秫秸编了个小笼子。捞渣玩了小半天,就把它给放了。“它自个儿在笼子里,太孤独了。”他说。
  他大摸摸捞渣的头,叹着气:“好孩子,过年大一定叫你念。”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他走了:“来俺家吃吧!”
  鲍五爷也不推了。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老儿子的脑袋。
  (节选自《小鲍庄》)
  【解 读】 透过作者质朴的语言,我们看到一个处处替他人着想的孩子。在文中,作者是通过具体细节表现捞渣仁义善良: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但捞渣还是把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逮了一只叫天子给捞渣玩,捞渣玩了小半天,就把它给放了;和一群小孩子下湖割猪菜,他能主动照顾其他孩子;经常主动邀请年老体弱的鲍五爷到自家吃饭。
  [作者通联:江苏东台市秀峰华庭8-302室]
其他文献
是清明日罢,或者是寒食?我们曾在碧桃花下发了一回呆。  算来得巧吧,而已稍迟了,十分春色,一半儿枝头,一半儿尘土;亦唯其如此,才见得春色之的确有十分,决非九分九。俯仰之间,我们的神气尽被花气所夺却了。  试作纯粹的描摹,与佩相约,如是如是——这真自讨苦吃。刻画大苦,抒写甚乐,舍乐而就苦,一不堪也。前尘前梦久而渐忘,此事在忆中尤力趋黯淡,追挽无从,更如何下笔,二不堪也。在这个年头儿,说花儿红得真好看
期刊
多年来审题立意的失误一直位列高考作文失分原因的榜首。自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诞生以来,高考偏题作文猛减,靠近平均分的作文剧增。面对审题立意降低难度、人人均可上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摆脱让人尴尬的平均分,如何给真材实料的作文穿上漂亮的锦衣,语言打磨技巧成为当下考生作文升格的瓶颈问题。  一篇文章可分为词语、句子、段落这样逐层递进的层次系统。要升格语言,就应回到“词语”本身这个语言的源头去寻找
期刊
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同属于世界主流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两希文明并存互试,交融共进,彼此结合,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希腊文明是一种人本文明,也是一种理性文明。希腊文明强调人是一种主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人的自我觉醒、反思和求真上。希腊人以哲思、求真、探索、追问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而为世注目。希伯来人的《圣经》文明是一种基督教文明,也是一种神启文明。在神启文明里,人是上帝的创
期刊
她问:“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他答:“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你需要我,仅此而已。  ——题记  是否有这样一个少年,你不曾见过,初次相见却有阔别经年之感;  是否有这样一种执念,你不曾触碰,一旦涉足便再难以割舍忘怀;  是否有这样一个渡口,你不曾停留,想要回头却需为爱灰飞烟灭。  摆渡人,原意为生命中的过客,然而克莱儿笔下的摆渡人,却缔造出一卷惊心
期刊
【作文题目】  2018年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一模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中唯一的集体项目。以队为单位,每队四人,每人跑相同距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组合的作文题。两则材料的核心词是“接力”,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高考过后,准大学生们掀起一股“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他们中极少人是为“修残补缺”,更多人
期刊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
期刊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迷思之一是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巨大转变。  开个脑洞,用武林类比学术世界看这个变化。在《射雕英雄传》里,年轻的黄蓉已然是光芒耀眼的科研之星:家学渊源、师从各领域泰斗、日阅论文三百篇。她脑子灵双手勤,年纪轻轻就能带研究生,甚至开始领导国内顶级实验室(丐帮)。这架势,是要开山立派掀风雨的。  也不过20年,俏蓉儿已是面带风霜的郭夫人,早早从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期刊
高考记叙文写作如何脱颖而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多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撰写的《一别十多年,陌生之余的启迪》一文指出: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
期刊
【主题导语】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