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发展。本人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倾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张扬个性,关注语文素养,聚焦创新,构造生态语文,彰显生命亮色,语文因活动而亮丽,创新因个性而精彩!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发展的语文教育生态环境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的学生——列昂节夫,提出了“活動——个性’理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了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了活动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价值。
本人以“活动”为总抓手,将教学的关注点从过去的“教”的艺术,技能的评价,转向了“主体”的“学”的方式,“学”的兴味,“学”的能动度,“学”的效果上,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过去的“严谨、科学、流畅”转向了“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的高度上。
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宣读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建立了兴趣活动学习小组,建立文学社,小记者站,开设“双赢阅读课”,专题讲座,举办学法报道,展示“我”的名言等活动。
二、从用教材出发,师生参与互动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立足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每一单元都有重点地以专题形式向学生印发了相关链接材料,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归园田居》等课文时,我们就以“莲花”、“菊花”、“松”、“竹”、“梅”为专题,印发了与之有关的诗歌、散文及人物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迁移,挖掘其文化背景,解读人文内涵,加深了对“君子”“隐士”等符号、文化的认识。高一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好多学生都有老虎吃天的困惑,我们在解读文本,点拨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后,及时补充拓展了中国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柳、鸿雁、烽火、兰花等代表的意思,了解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固定代称,摆脱了单纯的记忆背诵的学习模式,尝试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理解,结合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在诗歌学习的基础上举办诗歌演唱会,开展配乐朗诵,配乐演唱。如孔倩同学用《同桌的你》的曲调演唱了《再别康桥》,马燕同学用《喜乐年华》的曲调演唱了《归园田居》,这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同学们学诗唱诗的热情,化腐朽为神奇,学生学诗的兴趣浓厚了,语感增强了,畏难情绪消散了。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给课文另加标题。学生在表现欲的驱动下,激情燃烧。给《苏武传》加的标题是“用诚心证明自己,用承诺感动他人”“给生命一个承诺”;给《陈情表》加的标题是“尽孝与尽忠的艰难抉择”“品读千古美文,体察人间真情”。这一活动,使学生与经典对话,感悟了人生,演绎了情感。
三、参与生活,自主创新设计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用学生最喜欢的、最有趣的活动演绎出语文的精彩,个性的张扬。
根据学生和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例如,制做作文评语卡片,搞专题小组调查,模拟主持辩论会等。山东省高考语文实行网上阅卷以来,对卷面书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从高一新生抓起,印刷了“曲阜一中硬笔书法作业纸”,每星期每人2张,学生选择的内容大多是美文或精彩语段,名言警句或诗歌,这样既练了书法,又陶冶了审美情趣。三周一次的“国旗下演讲话”活动,可谓师生互动的平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找材料,写稿子,练朗诵,练动作。一道流水线下来,能力、兴趣、语文素养一路“绿灯”。参与生活,师生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语文,在活动中发展了自己,张扬了个性;在领悟、体验、鉴赏、探究中,创新了语文学习活动,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创新写作从活动开始,个性在活动中演绎
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独特的真切的情感体验,阐述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支点,撬起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缤纷的活动中演绎出多彩的个性,开创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创新局面。
曲阜是中国楹联第一城,优美的楹联,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为此,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具有曲阜特点的对联。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我们联系生活开展了模仿与借鉴活动,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仿写让个性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是阳光下的一片绿叶,是垂头下的一声哀叹,是蓝天中漂浮一朵白云,是山麓沉思的一弯溪流。是林海中散步的一抹夕阳……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放飞个性,语文因有个性而亮丽,写作因创新而精彩。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发展的语文教育生态环境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的学生——列昂节夫,提出了“活動——个性’理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了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了活动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价值。
本人以“活动”为总抓手,将教学的关注点从过去的“教”的艺术,技能的评价,转向了“主体”的“学”的方式,“学”的兴味,“学”的能动度,“学”的效果上,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过去的“严谨、科学、流畅”转向了“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的高度上。
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宣读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建立了兴趣活动学习小组,建立文学社,小记者站,开设“双赢阅读课”,专题讲座,举办学法报道,展示“我”的名言等活动。
二、从用教材出发,师生参与互动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立足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每一单元都有重点地以专题形式向学生印发了相关链接材料,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归园田居》等课文时,我们就以“莲花”、“菊花”、“松”、“竹”、“梅”为专题,印发了与之有关的诗歌、散文及人物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迁移,挖掘其文化背景,解读人文内涵,加深了对“君子”“隐士”等符号、文化的认识。高一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好多学生都有老虎吃天的困惑,我们在解读文本,点拨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后,及时补充拓展了中国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柳、鸿雁、烽火、兰花等代表的意思,了解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固定代称,摆脱了单纯的记忆背诵的学习模式,尝试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理解,结合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在诗歌学习的基础上举办诗歌演唱会,开展配乐朗诵,配乐演唱。如孔倩同学用《同桌的你》的曲调演唱了《再别康桥》,马燕同学用《喜乐年华》的曲调演唱了《归园田居》,这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同学们学诗唱诗的热情,化腐朽为神奇,学生学诗的兴趣浓厚了,语感增强了,畏难情绪消散了。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给课文另加标题。学生在表现欲的驱动下,激情燃烧。给《苏武传》加的标题是“用诚心证明自己,用承诺感动他人”“给生命一个承诺”;给《陈情表》加的标题是“尽孝与尽忠的艰难抉择”“品读千古美文,体察人间真情”。这一活动,使学生与经典对话,感悟了人生,演绎了情感。
三、参与生活,自主创新设计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用学生最喜欢的、最有趣的活动演绎出语文的精彩,个性的张扬。
根据学生和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例如,制做作文评语卡片,搞专题小组调查,模拟主持辩论会等。山东省高考语文实行网上阅卷以来,对卷面书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从高一新生抓起,印刷了“曲阜一中硬笔书法作业纸”,每星期每人2张,学生选择的内容大多是美文或精彩语段,名言警句或诗歌,这样既练了书法,又陶冶了审美情趣。三周一次的“国旗下演讲话”活动,可谓师生互动的平台。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找材料,写稿子,练朗诵,练动作。一道流水线下来,能力、兴趣、语文素养一路“绿灯”。参与生活,师生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语文,在活动中发展了自己,张扬了个性;在领悟、体验、鉴赏、探究中,创新了语文学习活动,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创新写作从活动开始,个性在活动中演绎
作文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独特的真切的情感体验,阐述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支点,撬起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缤纷的活动中演绎出多彩的个性,开创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创新局面。
曲阜是中国楹联第一城,优美的楹联,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为此,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具有曲阜特点的对联。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我们联系生活开展了模仿与借鉴活动,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仿写让个性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是阳光下的一片绿叶,是垂头下的一声哀叹,是蓝天中漂浮一朵白云,是山麓沉思的一弯溪流。是林海中散步的一抹夕阳……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放飞个性,语文因有个性而亮丽,写作因创新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