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为基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厦门中小学校为例,对闽台地方音乐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地方音乐中;小学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77-03
【本文著录格式】杨丽霞.闽台地方音乐在中小学校传承的现状调查——以厦门地区为例[J].北方音乐,2020,03(05):77-79.
前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年以来,这句话一直作为保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重要性而被反复引用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和价值存在。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音樂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现象”,这个民族现象又建立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将音乐置于人类历史文化脉络和不同区域特色文化当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才能对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闽台两地是覆盖在同一个文化空间中的同根文化,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割断的文化连续性。闽台文化中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教书育人,和现实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代代继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政策——传承地方音乐的保障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这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校教育中的传统音乐传承教育,让学生从小熟悉和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显得尤其重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还特别强调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份量,鼓励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导向性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国家的政策和文件为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中培育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二、学校——传承地方音乐的场所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为掌握目前中小学校对区域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对厦门市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校普遍对音乐艺术十分重视,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组建合唱团、民乐队、舞蹈队等社团,定期举办班班有歌声、校园艺术周、新年音乐会等。比如厦门实验小学,除了日常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外,在周末组织了民歌、器乐 、戏曲、拉丁舞、京剧、合唱等十余种社团。有相当部分学校会选择闽南地方音乐作为特色品牌,如下表:
从上表可反映以下几方面问题。地方音乐进校园受到了重视,许多学校都在传承地方音乐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和尝试;闽南童谣是多数小学首选的方言音乐,即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又结合了方言、文化与音乐,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地域乡土文化教育;绝大多数学校是外请传承人或艺人作为授课教师,实现校内外教师共同培养。教学的方式以社团或兴趣小组为主,普及教育的情况比较少;戏曲进校园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歌仔戏、民立小学的高甲戏、内厝中心小学的布袋戏等社团,活动开展得有特色、有成果,也有影响力,打造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学校于2016年开设了歌仔戏校本课程,面向全体二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为一学年,实现了闽南地方音乐进课堂的普及教育。在校园成立了歌仔戏研习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聘请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艺术学校优秀的教师,指导社团日常课程的授课。目前社团每周1节剧目表演课、3节戏曲形体课、1节唱腔课、1节梳妆课。每年学习歌仔戏的学生多达500人,社团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歌仔戏教学,现已编排折子戏10余个,在厦门市进行了多场巡演,2018年6月,还代表厦门戏曲进校园优秀团体进京展演,受到社会媒体的一致好评,也为其它学校地方戏曲音乐进校园提供了参考模版。
三、老师——传承地方音乐的中坚力量
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提升必不可少。厦门地区音乐老师年龄普遍年轻化,多数是通过新教师招聘考试考入学校的本科生,近两年也有不少研究生加入师资队伍行列,音乐素质较高。学校音乐教师一般有4-7人不等,除了公办教师,也会外聘一些老师,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音乐老师多达20余人。每个教师专业特长不同,如钢琴 、西洋乐器、美声、民族唱法等。从自身来说,多数不懂地方音乐,甚至不会说地方方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比较力不从心。这个问题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同上述所言,学校聘请专家或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地方传统音乐教学成为首选,这也是合理的方式。但作为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熟悉本地民间音乐,掌握和传授地方音乐也应当成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首先,音乐教师要具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探究学习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通过进修、培训、采风、研讨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区域传统音乐作为课堂常规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知识讲授、现场演绎、网络技术等手段,音画并茂地将区域传统音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教学内容当中;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将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剧团等区域音乐文化大课堂中,实现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合,切身体会区域音乐文化的浓厚底蕴。
【关键词】地方音乐中;小学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77-03
【本文著录格式】杨丽霞.闽台地方音乐在中小学校传承的现状调查——以厦门地区为例[J].北方音乐,2020,03(05):77-79.
前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年以来,这句话一直作为保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重要性而被反复引用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和价值存在。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音樂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现象”,这个民族现象又建立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将音乐置于人类历史文化脉络和不同区域特色文化当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才能对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闽台两地是覆盖在同一个文化空间中的同根文化,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割断的文化连续性。闽台文化中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教书育人,和现实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代代继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政策——传承地方音乐的保障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这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校教育中的传统音乐传承教育,让学生从小熟悉和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显得尤其重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还特别强调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份量,鼓励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导向性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国家的政策和文件为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中培育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二、学校——传承地方音乐的场所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为掌握目前中小学校对区域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对厦门市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校普遍对音乐艺术十分重视,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组建合唱团、民乐队、舞蹈队等社团,定期举办班班有歌声、校园艺术周、新年音乐会等。比如厦门实验小学,除了日常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外,在周末组织了民歌、器乐 、戏曲、拉丁舞、京剧、合唱等十余种社团。有相当部分学校会选择闽南地方音乐作为特色品牌,如下表:
从上表可反映以下几方面问题。地方音乐进校园受到了重视,许多学校都在传承地方音乐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和尝试;闽南童谣是多数小学首选的方言音乐,即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又结合了方言、文化与音乐,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地域乡土文化教育;绝大多数学校是外请传承人或艺人作为授课教师,实现校内外教师共同培养。教学的方式以社团或兴趣小组为主,普及教育的情况比较少;戏曲进校园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歌仔戏、民立小学的高甲戏、内厝中心小学的布袋戏等社团,活动开展得有特色、有成果,也有影响力,打造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学校于2016年开设了歌仔戏校本课程,面向全体二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为一学年,实现了闽南地方音乐进课堂的普及教育。在校园成立了歌仔戏研习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聘请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艺术学校优秀的教师,指导社团日常课程的授课。目前社团每周1节剧目表演课、3节戏曲形体课、1节唱腔课、1节梳妆课。每年学习歌仔戏的学生多达500人,社团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歌仔戏教学,现已编排折子戏10余个,在厦门市进行了多场巡演,2018年6月,还代表厦门戏曲进校园优秀团体进京展演,受到社会媒体的一致好评,也为其它学校地方戏曲音乐进校园提供了参考模版。
三、老师——传承地方音乐的中坚力量
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提升必不可少。厦门地区音乐老师年龄普遍年轻化,多数是通过新教师招聘考试考入学校的本科生,近两年也有不少研究生加入师资队伍行列,音乐素质较高。学校音乐教师一般有4-7人不等,除了公办教师,也会外聘一些老师,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音乐老师多达20余人。每个教师专业特长不同,如钢琴 、西洋乐器、美声、民族唱法等。从自身来说,多数不懂地方音乐,甚至不会说地方方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比较力不从心。这个问题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同上述所言,学校聘请专家或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地方传统音乐教学成为首选,这也是合理的方式。但作为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熟悉本地民间音乐,掌握和传授地方音乐也应当成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首先,音乐教师要具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探究学习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通过进修、培训、采风、研讨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区域传统音乐作为课堂常规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知识讲授、现场演绎、网络技术等手段,音画并茂地将区域传统音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教学内容当中;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将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剧团等区域音乐文化大课堂中,实现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合,切身体会区域音乐文化的浓厚底蕴。